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画像石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盛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又称汉画像石。宋以后受到金石学家的注意。20世纪开始收集、研究零散作品,并对地面遗存进行内容的初步考释与介绍。50年代后在考古发掘获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开始综合研究。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山西、四川等地,湖北、浙江、安徽、北京、天津等地也有少量发现。画像石内容•画像石内容因地而异。如山东为历史故事、战争、刑徒,河南为天象、杂技、斗兽、收租,陕西为农作、祥瑞物象、云气蔓草,江苏为纺织、犁耕,四川为宴饮、伏羲、女娲等。画像石是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统治阶级提倡孝廉,使厚葬成为与仕途升浮相关的社会行为。与此同时,死后灵魂升天的希冀在战国木椁墓向汉代砖石墓演变之后,更多赋予墓室以象征意义,即墓室是墓主生前环境的缩影。功利目的与“死即再生”的观念吻合,不仅导致画像石在墓中的数量渐多,而且规定了画像石的功能通过它们在墓中的位置体现出来。画像石在墓中的分布一般为:墓门通常是带有朱雀、龙、虎的铺首衔环,或是文武门吏;中心位置的前室或主室壁画、横楣上是阙、车骑、宴饮、乐舞;后室或侧室壁上是庖厨、农作等;后壁上方是西王母,室顶是天象图;祥瑞物与图案则穿插于壁面、立柱与室顶上。在以祭祀为主要用途的地面祠堂中,画像石依题材集中分处各壁,历史人物与孝子烈女故事居壁面中间位置,神话故事在三角楣上,构成适于观看的形象层次。石阙上的画像石主要起装饰作用,龙虎衔璧为主要内容,车骑及其他祥瑞物镶嵌于阙基和檐额等处。但是,相当数量的画像石在墓中的分布没有严格的定制,某些地区还自有特点。例如陕北画像石的精美作品主要集中在由门楣、立柱、门扇结合的墓门上,四川画像石主要在中室壁面中段形成一条饰带,装饰意义代替了具体的象征。陕北画像石•中国东汉墓室的画像石。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省榆林、延安两地区,20世纪初首次发现,50年代后经考古发掘和收集流散作品,数量已达600多块。•画像石内容可以分为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神话故事与祥瑞物象、乐舞百戏、建筑、历史故事、装饰图案等几大类。•在这几大类中,反映农作和畜牧的场面较多,牛耕、谷物、收割、放牧、驯马等图像常以单个画面表现,一石面上并列多幅;狩猎与车骑出行也较多,一般以横长构图展开宏大场面,几乎每座墓都有。陕北在东汉时期属上郡,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之地,边塞屯戍导致对牛耕与射猎的重视,是这两类题材屡见的现实基础。祥瑞物象也比较丰富,虎鹿驾车、祥云星座、灵芝仙草等或夹杂于几何纹中为边饰,或集中为一完整画面,在造型上它们与中原地区同类题材相似,反映出东汉时期关于死亡与灵魂的观念流布的一致性。历史故事与人物较少,仅见几幅。•画像在墓中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它们主要用于墓门装饰,在墓室中一般分布在过道横楣、中柱与边柱上,少量分布在壁面和券顶上。墓门由横楣、边框、门限或柱基及门等5、6块石料构成,看上去是呈矩形的完整画面,构图有一定规律:门上是铺首衔环,其上下均有龙、虎、朱雀等表示方位与吉祥的形象,布局疏朗,无背景衬映。横楣与边框相连呈凹形,由蔓草、卷云与禽兽组成的复杂图案沿其外围形成边饰。这种边饰手法在其他地区画像石中少见,边饰以内,属于横楣之处一般是车骑、射猎行列,属于边框之处分成若干小画面,一般有端坐扶桑、仙山上的东王公与西王母,还有门吏与望楼等。整个墓门上的形象呈现出内疏外密的节奏。陕北画像石主要以地产的页岩为材料,将自然平整的石面打磨后进行雕刻,代表性的技法是减地阳刻后用墨线勾勒形象细部,或加彩绘。在用线条框成的画面中,形象饱满充实,留白较少。以曲线描绘的蔓草卷云和祥瑞物象穿插流贯,势态舒散飞动。根据现有材料分析,画像石在此区域流行的时间为东汉永元(89~105)至永和(136~141)年间。在未获得时代较早的材料之前,专家们认为这种艺术样式由其他地区传入,是它们在百年之内题材集中、面貌统一而且成熟的部分原因。陕北画像石四川画像石•中国东汉时期流行于今四川省的画像石。主要包括:用以装饰墓室的画像石,崖墓石壁上及石棺上的雕刻,作为石阙建筑和装饰材料的画像石。墓室中的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墓门、壁面中部、后壁等部位,有的与画像砖混用于一墓之中。较多的题材是车骑出行、宴乐观舞、农作庖厨、铺首衔环、历史故事等。画像石的形制多为长方形,有的数条组合为一个宏阔画面。如成都杨子山1号墓中室左右壁面两列画像石合长11米多,描绘了车骑出行和杂技、宴客的复杂场面,是一幅容纳了众多物象的长卷巨作。合川东汉墓横楣上的《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都长2米多,前者在画像石中属于少见的题材。这类画像石的雕刻大多为剔地浅浮雕加阴线刻,富有形象概括浑然、意拙势博的艺术效果。四川的东汉崖墓是一种特殊的葬制,凿崖成墓意在建造仿真的建筑,建筑形象的成立主要借助于雕刻手法,由此在崖墓口的横额及立柱上大量雕刻椽檐、瓦当、斗拱、柱头和图案、人物形象,有浮雕、阴线刻等技法。崖墓内壁除了仿木构建筑物的雕刻外,还有龙、虎、车马、猿戏和罕见的类似面具的头像等。它们的造型简略,有的因分布的无规则和内涵联系的不明确而有神秘的意味。崖墓中的石棺通常为整石雕凿而成,在棺的壁外面有大量浅浮雕画像,雕刻手法和造型风格与画像石相同。棺头前档往往是双阙,后档是伏羲、女娲,边壁上有车马、鼓琴、博弈、猿戏等。较为精美的是新津出土的《秋胡戏妻》和《孔子问礼》等作品,其人物造型修长、细腻,具有独特的面貌。•四川是汉阙遗存最多的地区。作为建筑与雕刻复合的艺术体,阙面有大量的高、浅浮雕画像石,以著名的雅安高颐阙、渠县沈君阙、平阳府君阙为例,上有振翼昂首的朱雀、衔着环璧的青龙与白虎,它们形体较大,在长条形的构图中姿影活跃,有远观亦醒目的效果,呈横幅状的主要有车骑和列队人物、西王母图、植物图案等,这类画像石的雕刻,比墓室画像石更具概括、清晰、醒目的效果。四川画像石功能的多样性,表明它是当时社会上较为普及且居于主导地位的美术形式。它在四川出现的时间晚于河南、山东等地,流行于东汉中期至蜀汉时期。这种艺术样式有可能从外地传入,但四川地区繁荣的社会经济却是它被大量创作出来的基础。与同地同期的画像砖秀丽的艺术风貌相比,画像石具有拙朴阔略、沉雄浑厚的特点。整体上看,雕刻技法与造型风格基本统一,唯新津等地的石棺画像,以自由新颖的人物体态塑造,迥异常见的侧面式形象,其俊逸空灵的风格达到平面浮雕的很高水平,与魏晋人物画有承启的关系。南阳画像石•中国汉代墓室画像石。发现于河南省南阳地区。经考古发掘墓葬及收集零散作品,画像石的总数已逾千块,其主题内容和艺术风格有着区别于汉代其他地区画像石的独特面貌。•内容:•各种神话人物、祥瑞禽兽及星宿图像贯穿于南阳画像石的兴废过程。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羽人、飞廉、仙人虎车等,反映汉代社会流行的“长生”与“升仙”意识的画面。有日月同辉、金乌负日、白虎星座等象征天宇的画面,这类造型为同期其他地区的画像石所少见。此外还有虎吃女魃、材官厥张等表现逐疫、辟邪的画面。与其他地区相比,南阳画像石中较少农耕、纺织、庖厨等现实生产劳动的纪录。•技法:•南阳画像石是有绘画造型特点的浅浮雕艺术,雕刻技法有4种:①平面阴线刻,即在略经剔平的石料表面用单线刻出图像,不加其他处理,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期;②凹面阴线刻,即将画像部分凿成凹面,再用阴线刻画图像细部,在轮廓线之外剔出横竖纹底子,这种技法较少使用;③平底浅浮雕,即将图像外的底子剔去薄薄一层,使图像呈浮雕状,再用阴线刻画细部;④纹底浅浮雕,即先刻出图像轮廓,并用阴线刻画细部,然后在底子上刻出长短较整齐的横、竖或斜线纹,以富有图案韵律的底子衬托自由多变的图像。这种技法从西汉末年起大量运用,是南阳画像石的代表性技法,使用率占总数2/3。风格:•南阳画像石的艺术风格从形成到衰落基本统一,某些方面有所变化和发展。早期作品的构图主体突出,形象分布比较疏朗,不加任何补白装饰,有单纯、朴素的艺术效果。从中期开始,苍龙、白虎、羽人、鹿车、羲和浴月、嫦娥奔月等作品的主体形象周围饰以浮动的云气,用圆点加连线表示星座,使天空景象和神怪世界有着异于现实生活的虚幻、缥缈情境。大部分作品是一个画面表现一个故事或一组物象,较少堆砌,形象以平面横向分布为主。造型的运动感极为强烈,驷骑、动物多呈追逐相搏、奔腾跳跃之状,具有蓬勃的野性与生机。乐舞百戏中的人物体态多变,如南阳汉画馆藏的一块“冲狭”画像石,图中一女伎着地未稳,另一位又捷疾冲向狭围,身影错落,动感明显。西汉时期的画像一般都施朱彩,门扉上施彩的作法延续到东汉。在大量未施彩的画像中,由于石料只略经打磨平整,表面仍存粗糙效果,形象的细节均未细致具体刻画,画像直观上显得随意、自然。造型与雕刻风格的统一,构成南阳画像石淳朴厚重、恢宏阔大的整体气势。苏北画像石•中国汉代墓室、石祠的画像石。主要分布在今江苏省北部的徐州、淮阴、连云港等地,其中以徐州地区最为集中,所属的6个县都出土有画像石。自清代以来,苏北地区就不断有零星的画像石出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陆续地在这一地区发掘了20余座汉代画像石墓,收集了包括墓前祠堂构件在内的300余块画像石存放于徐州市,另外,连云港、淮阴及南京博物院等处也都收藏有一定数量的汉画像石。•苏北画像石题材比较丰富,反映现实生活的画像石有描绘建筑方面的亭台、楼阁、阙门、望楼、房舍、院落、桥梁等。表现墓主人生活的有车骑出行、宴饮、庖厨、投壶、六博、狩猎、比武及乐舞百戏等。表现生产活动的有农耕、纺织、冶铁等。反映神异形象的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等神话人物及龙、凤、麒麟等仙禽异兽。反映历史故事的较少,有二桃杀三士、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等。画像石中的形象刻画较为具体,建筑中的斗拱、栏杆、柱础、台基等都相当清楚真实。表现生活较有情趣,如徐州双沟出土的一块牛耕画像石,图中一人扶犁,扬鞭赶牛,后有儿童播种,另有一人举锄、一人送饭,田边放着大车,车旁伏卧一犬,车辕上落有鸦雀,是一幅生动的风俗性图画。再如铜山县青山泉出土的纺织画像石,描绘了纺纱织帛等活动,其中一位坐在织机上的妇女正转身接抱送过来的婴儿,也充满生活气息。有些神话形象的画像石也颇为别致,赣榆县金山出土的一块画像石的上端刻有金乌,中间刻一人,其下刻半圆球体,上有山川沟壑,反映了天、地、人,圆形的大地与传统的天圆地方的认识也不相同。而十里铺出土的百鸟朝凤画像石,图居中为一只高歌跳跃的彩凤,两侧画5只鸟展翅飞向凤凰,两边还饰有各种姿态的天兽,充满了优美的想象。苏北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平面阴线雕和浮雕两类。平面阴线雕又分阴线雕、平面磨光阴线雕和铲地平面阴线雕等。使用浮雕的画像石较多,有深浅两种。早期画地多不作处理,构图较古拙,雕工颇为粗造;到东汉时雕法比较复杂,以浮雕为主,同时也沿用其他雕法;东汉晚期还有少量的透雕出现。山东画像石•山东省是中国汉代画像石遗存最多的地区,共有60多个县市发现和出土过画像石。画像石有碑、阙、祠堂、墓室等不同建筑物上的构件,但其性质大都和墓葬有关。画像石大约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山东画像石主要集中在鲁南的济宁、枣庄、临沂等地,鲁中的泰安、济南、潍坊等地也有不少重要发现,黄河以北地区很少发现。画像石的分布与各地区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有关。首先,鲁南地区有许多不太高的石灰岩山丘,是历来靠山采石的地方,为画像石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技术力量。其次,在汉代这些地区经济发达,鲁南有汶、泗、沂、沭等河流,土地肥沃,加之兴修水利、铁农具和耕牛的使用,农业生产力发展条件优越。同时,在汉代冶铁、煮盐、纺织三大手工业生产中,山东地区都很发达。加之在富庶的鲁南地区汉代设立了许多王侯封国,使得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豪强地主经济在这些地区得到迅速发展,这都为汉代画像石的兴盛提供了经济基础。山东是古代文化发达的地区。汉代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谶纬迷信交织在一起。儒家重孝的思想,突出表现在“世以厚葬为德”的社会风气方面,厚葬之风与地主阶级追求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的迷信思想相糅合,成为画像石盛行的文化思想基础。题材:•山东画像石
本文标题:画像石教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091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