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34T 2160-2014 鸡毒支原体感染防治技术规程
ICS65.020.30B41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2160—2014鸡毒支原体感染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sforpreventionandcureofavianmycoplasmosis文稿版次选择2014-09-23发布2014-10-23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4/T2160—2014I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华卫集团禽业有限公司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华卫集团禽业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建忠、李郁、檀华蓉、刘成文、刘军军、钱昌银、赵卫平、孙裴、李吕木。DB34/T2160—20141鸡毒支原体感染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鸡毒支原体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本标准适用于养鸡场鸡毒支原体感染的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GB1654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NY/T553禽支原体病诊断技术NY/T1167畜禽场环境质量及卫生控制规范NY/T1168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NY/T5027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NY/T5030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NY/T5038无公害食品家禽养殖生产管理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鸡毒支原体感染Mycoplasmagallisepticuminfection由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gallisepticum,MG)引起鸡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又名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respiratorydisease,CRD)3.2疫病净化cleanseofepidemicdisease在某一限定区域或养殖场内,根据特定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疫病监测结果,及时发现并淘汰被感染动物,使限定动物群中某种疫病被清除的控制方法。4诊断4.1初步诊断4.1.1流行特点DB34/T2160—201424.1.1.1各种日龄的鸡均可感染,4~8周龄的鸡最易感。4.1.1.2病鸡、隐性带菌鸡、带菌种蛋是主要传染源。4.1.1.3传播途径有经卵垂直传播和通过密切接触水平传播两种方式,垂直传播是重要方式。4.1.1.4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严重。4.1.1.5潜伏期10~20天,最长可达4个月。4.1.1.6呈慢性经过,成年鸡多散发,幼鸡则成批发生,发病率10%~50%。4.1.2临床症状幼龄病鸡表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鼻孔流出浆液性、黏液性直至脓性鼻液,严重时分泌物阻塞一侧或两侧鼻孔,频频摇头、打喷嚏;炎症波及周围组织时,出现鼻窦炎、结膜炎及气囊炎;炎症波及下呼吸道时,出现咳嗽和气喘,并有气管啰音;后期如鼻腔和眶下窦中蓄积渗出物则引起眼睑肿胀,如果没有并发感染其它疾病,则病死率不高。4.1.3病理变化单纯感染MG的病例,鼻和眶下窦有轻度炎症。自然病例多为混合感染,可见呼吸道黏膜水肿、充血、增厚,气管和喉头有粘液状物,严重时炎症可波及肺和气囊,气囊浑浊、囊壁增厚、灰白色不透明,腔内含有大量干酪样渗出物。有时可见纤维素性或脓性心包炎、肝周炎与气囊炎并发。4.2确诊4.2.1病原的分离与鉴定按照NY/T553执行。4.2.2血清学检查4.2.2.1快速血清凝集试验(RSA)按照NY/T553执行。4.2.2.2血凝抑制试验(HI)MG能凝集鸡的红细胞,且感染鸡的血清中具有血凝抑制抗体。见附录A。4.2.2.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见附录B。5防治5.1预防5.1.1环境卫生5.1.1.1鸡场环境质量控制参照NY/T1167的规定执行。5.1.1.2坚持自繁自养,需要引种时,应按规定申报检疫。5.1.1.3实行全进全出制,每批鸡进鸡前或出栏后应对鸡舍、笼具及用具进行清洗、消毒,清理完毕后空舍至少2周。5.1.1.4应符合NY/T5038的要求。保证鸡舍的适宜温度,饲养密度要合理,舍内通风应良好。DB34/T2160—201435.1.1.5及时清除潮湿的垫料和粪便,按照NY/T1168的规定处理。5.1.2饮水管理采用自由饮水,水质应符合NY/T5027的要求。5.1.3饲喂管理饲料应符合GB13078的要求。饲喂器具要定时清洗、消毒,并防止被鸡粪污染。5.1.4免疫接种5.1.4.1油乳剂灭活疫苗主要用于健康种鸡和商品蛋鸡。6~8周龄首免,开产前2~4周加强免疫一次,颈部皮下或肌肉注射,0.5mL/只。5.1.4.2弱毒疫苗适用于各种日龄健康鸡。7~14日龄首免,10~16周加免疫一次,点眼接种,0.05mL/只。疫苗接种前3~5日、接种后至少10日内停用各种防治MG的药物,不要与其他病毒性活疫苗一起使用,两者使用间隔应在5日以上。5.1.4.3弱毒疫苗配合油乳剂灭活疫苗7~10日龄用弱毒苗配合灭活苗注射,开产前用一次灭活苗,3~4个月后再用灭活苗注射一次。5.2种鸡净化5.2.1药物使用按NY5030的规定,对种鸡(祖代)使用抗菌药物,降低种蛋中MG的污染率和污染程度。5.2.2高温处理对种蛋(祖代)采用高温(45℃)经14小时的处理,杀灭种蛋中的MG。5.2.3分批孵化将来自不同种鸡(祖代)群的种蛋分开孵化,并实行小批量孵化,每批100~200只。5.2.4分群饲养将后代种鸡(父母代)分小群饲养,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一旦出现确实的阳性鸡,立即将小群淘汰。5.2.5检疫净化在后代种鸡(父母代)开产前全部进行血清学检查,只有全部阴性才能作种用。5.2.6净化管理5.2.6.1对后代种鸡(父母代)的卫生消毒按5.1.1进行。5.2.6.2对后代种鸡(父母代)的饲养管理按5.1.2、5.1.3、5.1.4进行。5.2.6.3净化后的种鸡群每半年抽检一次,每次抽检1%,若血清学阳性率>3%则应重新净化。DB34/T2160—201445.3治疗5.3.1药物的使用应符合NY/T5030的要求。5.3.2应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选用高敏药物。5.3.3采用轮换用药,以减少抗药性产生。5.3.4推荐使用以下敏感药物进行治疗。5.3.4.1泰妙菌素用法与用量:每100g本品兑水500~1000kg或拌料500kg,连用3~5天。5.3.4.2泰乐菌素用法与用量:混饮,500mg/L,连用5~7天。皮下或肌肉注射,5~13mg/kg体重,每天2次,连用3~5天。5.3.4.3北里霉素(吉他霉素)用法与用量:混饮,125~250mg/L,连用5~10天。皮下或肌肉注射,25~50mg/kg体重,每天2次,连用3天。5.3.4.4盐酸大观-林可霉素(比率为2:1)用法与用量:混饮,500~800mg/L,连用3~7天。5.4无害化处理5.4.1检出的阳性种鸡不能留作种用,应全部淘汰。5.4.2对病死鸡和废弃物的处理应符合GB16548的规定。DB34/T2160—20145AA附录A(规范性附录)鸡毒支原体感染血凝抑制试验(HI)检查A.1血凝试验(HA)测定MG抗原血凝价A.1.1试验在96孔“V”型微量反应板上进行。A.1.2试验使用的MG抗原是将幼龄的培养物离心,沉淀细胞用少量磷酸盐缓冲盐水(PBS)悬浮并与等体积的甘油混合,分装后于-70℃保存。A.1.3试验使用的红细胞为新鲜的0.5%鸡红细胞悬液。A.1.4常规倍比稀释法测定MG抗原的血凝价。以100%凝集(红细胞呈颗粒性伞状凝集于孔底)的MG抗原最大稀释孔为该MG抗原血凝价,即1个血凝单位。A.2血凝抑制试验(HI)测定MG抗体血凝抑制价A.2.1试验在96孔“V”型微量反应板上进行。A.2.2试验使用的MG抗原分别含有4个血凝单位和8个血凝单位。A.2.3试验使用的红细胞为新鲜的0.5%鸡红细胞悬液。A.2.4去除待检血清中非特异性血凝因子:按照1mL稀释待检血清(1:5)加6~8滴洗涤的鸡红细胞比例,37℃作用10min后,除去红细胞,取上清液进行检测。A.3试验程序A.3.1于第1孔中加入PBS50μL,再取4个血凝单位MG抗原依次加入3~8孔,每孔50μL,第2孔加含有8个血凝单位的MG抗原50μL。A.3.2吸1:5稀释的待检血清50μL于第1孔中,混匀后吸50μL于第2孔中,依次倍比稀释至第8孔,最后弃去50μL。A.3.3置微型振荡器上振荡1miin。A.3.4放室温下(18~20℃)作用20min。A.3.5滴加50μL0.5%鸡红细胞悬液于各孔中,振荡混合后,室温下静置30~40min,判定结果。A.4结果判定A.4.1以100%抑制红细胞凝集的待检血清最大稀释度为该血清MG抗体血凝抑制价。A.4.2血凝抑制价≥1:80以上判为MG感染阳性,1:40时可疑,21天后再采血检测。DB34/T2160—20146BB附录B(规范性附录)鸡毒支原体感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B.1材料和试剂B.1.1主要仪器含650nm波长酶标仪,37℃恒温设备,可调微量移液器。B.1.2主要试剂包被板,阳性对照,阴性对照,酶结合物(酶标羊抗鸡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样品稀释缓冲液,TMB底物液,终止液。B.2样品准备检测前用样品稀释液将样品作500被稀释,如:1μL的样品可以用样品稀释液稀释至500μL。B.3操作步骤B.3.1各组分放置室温(18~25℃),颠倒摇动混合均匀。B.3.2取出包被板,在表上记录样品位置。B.3.3加100μL不需稀释的阴性对照至A1和A2孔。加100μL不需稀释的阳性对照至A3和A4孔。加100μL稀释好的样品至相应的孔。所有被检样品即可采用双孔测定又可采用单孔测定。B.3.4在室温(18~25℃)孵育30min。B.3.5充分甩去各孔中的液体,用大约350μL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洗涤微孔共3~5次。B.3.6每孔加入100μL酶标羊抗鸡抗体。B.3.7在室温(18~25℃)孵育30min。重复B.3.5。B.3.8每孔加100μL底物溶液。在室温(18~25℃)孵育15min。每孔加100μL终止液终止反应。B.3.9在空气中读空白数。在650nm,A(650)测量和记录吸光值。B.4结果判定B.4.1只有在阳性对照孔所得的均值减去阴性对照孔所得值的均值(PCX-NCX)大于0.075时,阴性对照孔所得值的均值小于或等于0.150时,测定结果才有效。B.4.2样品的S/P值小于或等于0.5,判为阴性。样品的S/P值大于0.5(滴度大于1076,),判为阳性,表明感染过MG。B.5计算阴性对照平均值(NCX)=【A1孔A(650)+A2孔A(650)】/2DB34/T2160—20147阳性对照平均值(PCX)=【A3孔A(650)+A4孔A(650)】/2S/P值=【样品A(650)—NCX】/【PCX-NC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DB34T 2160-2014 鸡毒支原体感染防治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737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