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3、简答题:1简述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1)人口和人均GDP加速增长;(2)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在不断下降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是上升的,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4)伴随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快速变化。(5)国际经济扩张迅速。为了获取原材料、廉价劳动力以及推销工业品的有利市场,发达的工业国家向世界其他地区不断扩张。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现代科技,尤其是运输和通讯手段向世界各地扩张。(6)现代经济增长的有限扩散。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范围内,这部分人口享有全球收入的75%。2简述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技术创新”概念首先由熊彼特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创新的概念包括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验的方法,这种新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3)开辟一个新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控制或掠取了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存在过,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活动的动力来源于对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的追逐。除利润动机外,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机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的:首创欲,成功欲,冒险和以苦为乐,精明与敏锐,强烈的事业心。熊彼特将创新与发明两个概念区分开。他认为,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而创新是指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为生产当事人带来利润时,才成为“创新”。因此,熊彼特的“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发明”是一个技术概念。3简述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的关系。教育深化: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过度投资引发教育供给超过需求出现种种不平衡,造成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雇员从事以前由低学历雇员从事的工作。知识失业:受过较多教育的人挤在现代部门寻找工作,而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结果一部分受过教育的人沦为失业者。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的一个结果是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不切合实际需要的扩张。在教育发展初期,失业者主要是文盲,为了免遭失业的危险,人们把子女送去上小学,于是,小学教育扩大。随着小学教育的发展,小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上升。为了防止失业,小学毕业生不得不进入中学,于是中学教育扩大。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也要继续扩大,一方面使找不到工作的文盲接受初等教育,另一方面为进入中学准备升学的阶梯。到了中学毕业生也难以找到工作时,他们要求升入大学,于是大学教育扩大。与此同时,中学也自然要继续扩大。总之,在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的影响下,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扩大大学教育,也不得不扩大中、小学教育。就业状况的每一次恶化,都要求把各级教育作一次扩大。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一种似乎难以置信的情况:某一级教育作为一个终点变得对该级毕业生就业越不利的时候,上一级和这一级教育就越迅速发展,对政府扩大教育投资的压力就越大。发展中国家教育的“过度”发展导致了知识失业,但反过来,知识失业又助长了教育的进一步扩张,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的相互作用必然造成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配置不当,教育投资效率低下。4简评“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是指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状态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状态转变的过程。西欧国家的人口转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个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这一时期,由于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应该指出,西欧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率下降是与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死亡率下降相对缓慢。第三个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这一时期,由于生育成本高,生育观改变等原因,出生率下降,以致人口增长率下降。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过程,也适应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的三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初-50年代。第二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第三阶段:20年代60年代后。第二阶段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上没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依然很低,但是世界范围科学技术的进步、医药费用的降低和国际援助的支持,使许多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得到控制,甚至灭绝,从而导致了死亡率的急剧下降,造成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但与西欧国家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死亡率的下降几乎完全是医药卫生与健康保障事业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二阶段出生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死亡率大幅下降的同时,在这些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落后的经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传统的价值观念,因此,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的第三个阶段分为A、B两大类型。A类国家和地区中,现代化控制死亡的方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在一起,使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时下降。但是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属于B类,外部原因导致的死亡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便停止,而普遍的贫困和低下的生活水平,使高出生率持久存在,导致人口增长率停留在较高的水平上。人口转变模型从现象上描述了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口发展的趋势变化,并指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不断提高主要是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而出生率居高不下造成的。然而这一模型并没有从本质上阐明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为什么居高不下以及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抑制人口的过度增长。简评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尔萨斯在其1798年出版的《人口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关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两个公理:(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两个级数:(1)人口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2)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加;(由于土地的边际报酬递减)为了维持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的平衡,又提出三个命题。三个命题:(1)人口增长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定会增长除非受到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3)占优势的人口增长,为贫穷和罪恶所抑制,致使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保持同步;(这些抑制和那些遏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这三个命题后来被分别概括为:限制原理、增殖原理、均衡原理,合称为人口原理。两种抑制:一是积极的抑制,指通过贫困、饥饿、瘟疫、灾荒和战争等手段去阻碍人口的增加。二是预防的抑制,指通过禁欲、晚婚、不生育等预防人口增加,又称为道德节制。结论:长期内人均收入将保持在仅能维持生存的水平上。评价:(1)低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2)忽视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3)具有时代局限性,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必定增加,没有现实支撑。(4)积极意义,人口增长应和物质资料增长保持比例。·简述刘易斯模型中“工业部门扩张及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前提: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剩余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零;生存工资(subsistencewage)=平均收入;在一个固定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能得到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工业工资略高于生存工资且固定不变:工资水平保持不变;略高于平均水平。OA农业部门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实际收入,OW表示工业部门实际工资,WSS’是工业部门劳动供给曲线,D1K1,D2K2,D3K3表示不同资本量投资水平下工业部门劳动需求曲线,在OW工资下,来自农村的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具有完全弹性。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完全水平的直线WS,假定工业部门在初始阶段资本量为K1,当资本投资量固定在K1而逐渐增加劳动投入的时候,按照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劳动边际生产率将逐渐降低,如D1K1所示,这条曲线也是工业部门劳动需求曲线,工业部门雇佣劳动力的数量由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的曲线焦点决定。资本量为K1时,雇佣劳动数量OL1,工业部门总产出相当于OD1FL1部分,付出的总工资量OWFL1部分,剩余产出即利润D1WF部分。假设资本家将全部利润用于投资,则资本总量由K1增加到K2。重复这一过程,就使工业部门资本量持续增加,雇佣劳动力数量随之增加,利润额不断扩大,工业生产规模扩张。·简述早期发展经济学的资本形成作用理论。(一)哈罗德—多马模型假定:(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只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两者比率固定;(3)规模收益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产出比不变;(5)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折旧,所有的投资都形成新增资本即I=ΔK。基本公式:g=s/vg表示经济增长率,s表示储蓄率,v表示资本-产出比(1)经济增长唯一地决定于储蓄率也即资本积累率。(2)突出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二)“大推进”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理论依据:(1)基础设施供给方面的不可分(2)需求方面的不可分性(3)储蓄的不可分政策主张(1)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大推进(bigpush)”即同时对消费品工业、资本品工业和基础设施部门进行大规模按比例投资。克服供给方面的不可分性,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增强产品销售市场的互补(3)政府干预,筹集资金(三)“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结论:(1)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论证了贫困的原因(2)人均收入低下的根源又在于资本匮乏2、政策建议----平衡增长战略(1)全面投资国民经济各部门(工业和农业)克服发展中国家市场狭小造成的投资引诱不足问题可获得外部经济效益(2)大幅度提高储蓄率,大规模增加储蓄和投资,加速资本形成(3)强调政府干预来筹集有限资本(四)经济增长阶段论:1、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牛顿科学产生以前的社会。以农业为主(主导部门),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人均收入低,仅够维持生存。(2)“起飞”准备阶段-食品、烟草等工业(3)起飞阶段(take-off)--纺织工业(4)成熟阶段--重化工业(5)大众高消费阶段--汽车工业(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服务业2、起飞阶段(1)起飞——指在工业化初期较短时期内实现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上的剧烈转变,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2)必备条件经济条件:投资率达到10%以上,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社会条件:一批企业家群体政治条件:一个统一、稳定的国家科学思想条件:打破资源瓶颈对经济增长的束缚克服了要素报酬递减规律的限制,改造了人们的传统思想·简述发展经济学“发展观”的演变(一)第一阶段(20世纪40-60年代)1、唯工业化2、唯资本论3、唯计划论4、重视内向型发展战略(二)第二阶段(20世纪60-70年代)1、重视农业的作用2、新估计市场机制的作用3、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4、重视外向型发展战略(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1、强调制度变革2、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3、重视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简述张培刚对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张培刚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根源于对中国这一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现实国情深切的了解。其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形成是其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所积累的结果。也因此,几十年来,张培刚的发展经济学思想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张培刚关于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在工业化中“先行官”作用的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我国自解放以来,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虽有所认识,但在实际上仍然重视不够。甚至一度还忽视了能源、交通对启动和促进工业化的重要作用,抑制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瓶颈”问题和难关,并严重限制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决策者在系统非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对
本文标题:发展经济学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746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