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74
1高一下半期考试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唐艺术的内在矛盾从中唐起,现实如杜甫、韩愈等,其审美理想中渗透了儒家的思想,表达出富有现实内容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伦理.尽管风格趣味大不相同,当时的文坛却贯穿着这一思潮脉络.连生性浪漫的杜牧,也力赞《楚骚》“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他们与封建前期门阀士族对文艺的主张、观念和理论是有差别的.钟嵘《诗品》讲“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刘勰《文心雕龙》讲“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都认为文艺是受客观事物感发触动的产品.而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白居易要回到诗歌的“六义”,都是要回到两汉的儒家经学,把文艺和伦理紧捆在一起.文艺被规定为伦理政治的使用工具,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被抛在一边.这对文艺的发展当然没有好处,迟早走向其反面.就在这些文以载道的倡导者们身上,已经酝酿一种深刻的矛盾.作为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提倡儒学,企望天子圣明,自己也志得圆满,那时他们会选择兼济天下.但事实上,现实不会那么理想,皇帝并不英明,自己的仕途也不会一帆风顺,因此他们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走向反面,即“独善其身”,结果就形成了既关心政治又躲避政治的矛盾.此外,文章和生活在中唐以后文人心中也日趋分野,一方面他们高喊周孔道统,另一方面却耽于名位、声色、财富.他们虽然标榜儒家教义,实际却沉浸在他们各自的生活爱好中.这是一种无奈的抗争.一方面,打着孔孟旗号,声称文艺为政治服务,发展为宋代理学的文艺观.另一方面,他们对现实世俗的沉浸和感叹导致他们转向对个人审美趣味的研磨打造,并使之成为文艺的真正主题和对象,这又为宋元词曲的出现做铺垫.如果说,在魏晋,文艺和哲学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唐宋以后,二者则是彼此背离,分道扬镳.但是,并非宋明理学而是宋元词曲,把中国的文学趣味带进一个新的天地.这些千古名句的审美情趣完全不同盛唐,而是沿着中唐线索,走进更为细腻有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追求中.它的作者尽管仍然大做治国平天下的美梦,但他们的审美重点已经游离了这些.他们的时代精神已经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所以,从这一时期,最为成功的艺术作品是那些不2关时事的山水画、爱情诗,而不是爱发议论的宋诗.与粗犷而不事雕琢的盛唐诗歌相比,纤细而极尽柔媚的花间词更为时下文人所心仪.至此,在词中,中晚唐以来艺术趋向生活的这种时代心理终于找到了它最合适的归宿.种种与诗境截然不同的词境的创造,正是这个时代典型的审美音调.它使得艺术正逐步摆脱长久控制着自己的枷锁.那么中唐艺术的内在矛盾如何解决?这需要艺术与政治的分离,走向专业细致的发展道路.与从中唐经晚唐到宋元的这种艺术发展相吻合,在美学理论上突出来的就是对艺术风格、韵味的追求.这种风格韵味往往让人有欲说还休、休又欲说的愁肠百结.如果说,钟嵘《诗品》和刘勰《文心雕龙》还是与文艺理论混合在一起的美学,那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和严羽的《沧浪诗话》,就是更为纯粹更为标准的美学了.但无论多么纯粹的美学如果要完全脱离儒家思想而独立,却又是一种空中楼阁,这就是研究者需要谨慎的.只有彼此呼应协调,相互补充配合,方成为一代美学风神.(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om]A.若皇帝圣明,自己志得圆满,中唐这些知识分子就强调兼济天下;而当皇帝昏庸,自己仕途不顺时,他们就选择独善其身.B.中唐以后文人心中标榜儒家教义、强调文艺为政治伦理服务的观念,后来发展成为宋代理学的文艺观,而对个人审美趣味的研磨打造为宋元词曲的出现作了铺垫.C.与盛唐诗歌相比,花间词缺乏粗犷豪放的气象,趋于细腻柔媚的风格,也更为时下那些不关心时事的文人所喜爱.D.艺术趋向生活,需要摆脱长期控制自己的政治伦理枷锁,而与诗境不同的词境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从中唐起,无论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诗人,尽管风格趣味不同,但都在审美理想中渗透了儒家的思想,表达出富有现实内容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伦理.B.魏晋时代的文艺和哲学是相辅相成的;唐宋之后,二者彼此背离,分道扬镳;最终不是哲学而是文艺将中国文学趣味带入一个新天地.C.宋元以来诗人更注重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捕捉,不再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转而关注自我的个人生活和体验.D.韩愈和白居易虽然主张有区别,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文艺的政治伦理功能,而摒弃了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唐诗人和封建前期门阀士族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强调诗歌为政治伦理服务,后者强调诗歌对客观事物表达感怀触动.3B.中唐之后的文人耽于名利、声色,沉浸于个人生活,过去标榜的儒家教义成为一种幌子,体现了这些文人的思想有虚伪之处.C.所谓艺术要与政治分离,就是要求文艺去捕捉、表达和创造出那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却又动人心魄的情感、意趣和韵味.D.作者认为,美学追求既要独立不成为儒家思想的附庸,又不能脱离儒家思想孤立存在,需要相互补充,才会体现美的神髓.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赵南星,字梦白,高邑人.万历二年进士.除汝宁推官.治行廉平,稍迁户部..主事.二十一年大计..京官,与尚书孙鑨秉公澄汰.首黜所亲都给事中王三余及鑨甥文选员外郎吕胤昌,其附丽政府及大学士赵志皋弟皆不免,政府大不堪.给事中刘道隆因劾吏部议留拾遗庶僚非法.得旨,南星等专权植党,贬三官.光宗立,起太常少卿.拜左都御史,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寻代张问达为吏部尚书.当是时,人务奔竞,苞苴①恣行,言路横尤甚.每文选郎出,辄邀于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选郎即公正无如何,尚书亦太息而已.南星素疾其弊,锐意澄清,独行己志,政府及中贵亦不得有所干请,诸人惮其刚严不敢犯.有给事为赀郎求盐运司,即注赀郎王府,而出给事于外.知县石三畏素贪,夤缘②将行取,南星亦置之王府.时进士无为王官者,南星不恤也.魏忠贤雅重之,尝于帝前称其任事.一日,遣娣子傅应星贽见,南星麾之去.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大学士魏广微,南星友允贞子也,素以通家子畜之.广微入内阁附忠贤,尝三至南星门,拒勿见.又尝叹曰:“见泉无子.”见泉,允贞别号也.广微恨刺骨,与忠贤比而龅南星.忠贤及其党恶南星甚,每矫敕谕,必目为元凶.于是御史张讷劾南星十大罪.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卒戍南星代州.嫡母..冯氏、生母李氏,并哀恸而卒.子生七龄,惊怖死.南星抵戍所,处之怡然.庄烈帝登极..,有诏赦还.巡抚牟志夔,忠贤党也,故迟遣之,竟卒于戍所.崇祯初,赠太子太保,谥忠毅.(节选自《明史》二百四十三卷)【注】①苞苴:贿赂.②夤(yín)缘:攀附权贵.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4B.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C.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D.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学.科.网]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南星秉公执法,整肃吏治.他与尚书孙鑨考核京官,首先就将与他们亲近的王三余、吕胤昌罢黜,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也不能幸免.B.赵南星忠于职守,锐意除弊.他对于官场上奔走于升迁之道、贿赂公行的风气甚为痛恨,特立独行,极力澄清,朝廷上下都惧怕他,不敢向他开口请托.C.赵南星刚直不阿,嫉恶如仇.魏忠贤曾在皇帝面前称赞他的为政才能,并让自己的外甥拉拢他,他不为所动.因老友之子依附魏忠贤,他拒不接见,惹来怨恨.D.赵南星遭谗受害,含冤而卒.他秉公澄汰的做法虽然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但因直接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未能持久.他也受到打击迫害,含恨卒于戍所.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1)每文选郎出,辄邀于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5分)译文:[:学.科.网Z.X.X.K](2)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5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临江仙陈克5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注】①陈克:南宋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8.本词表达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概括作答.(5分)答:9.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一句作简要赏析.(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3)《蜀道难》中,用一系列细节(动作)描写,表现人行蜀道的艰难情状和畏惧惶悚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写出蜀山高危.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陈寅恪进清华岳南关于清华园横空出世的“四大教授”或“四大导师”①的称号最先由谁呼起,后来的研究者已难考证.据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道:“上次刘寿民先生来还笑我说四大教授的名称,但是这个称呼不是我们自诌的,这实在是张先生找元任时信上如此说,第一次见面也如此说,而校长曹云祥开会时也是如此称呼的,刘先生或忘了,或没听见过,其实正式的名称是四位导师,其余的都是讲师或助教……”“四大”的名称当是清华校内高层首先呼出,尔后逐渐为社会所接纳默认的.不过,在“四大”之中,只有赵元任一人怀揣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证书,而王、梁、陈等三位,均无博士、硕士头衔,甚至连学士学位也未拿到.尽管头上没有金光闪闪的博士帽子,但三位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堪称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陈寅恪放洋十六载,于哈佛、柏林等美国、欧洲名校转过一遍,终未能揣一张博士文凭回来.6从《吴宓日记》中可以看到,陈寅恪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出任导师,首先得益于时为筹备处主任的吴宓推荐.吴宓曾感慨道:“介绍陈来,费尽力气.”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陈寅恪未得到一顶硕士或博士帽子.王国维与梁启超二人由于其本身的资历与在学术界光照日月的声名,另当别论.而与陈几乎同时就聘的导师赵元任和讲师李济皆为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且在国内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名声,故曹云祥很快拍板定案,荐举者仿佛是异乎寻常地轻松.既然如此,著作等身的梁任公又凭什么说自己所有的著述加起来不如陈氏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呢?除了客套与自谦外,总要有一点凭证,否则曹云祥也不会轻易相信.梁启超说的这几百字到底是
本文标题: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7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847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