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行业梳理:电子元器件子行业——半导体行业
一、半导体产业是电子元器件行业重要分支电子元器件是具有独立电路功能、构成电路的基本单元。按照产品功能的不同,电子元器件可以分为被动元器件、集成电路(IC)、分立器件、印刷电路板(PCB)、显示器件(TFT-LCD、PDP)、其他元器件等子行业。集成电路(IC)是半导体技术的核心,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集成电路产业处于整个电子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参与多个价值链的形成。集成电路(IC)产业链包括设备业、材料业、设计业和加工业,IC加工业按流程可分为光掩膜业、制造业、封装业和测试业。二、全球半导体产业分析2.1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律每4-5年经历一次周期大致来看,半导体产业每4到5年会经历一次周期(硅周期)。从1980年到2004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经历了5次周期,分别是1980-1984、1984-1988、1988-1995、1995-2000以及2000-2004,目前正处于1980年以后的第六次周期。市场的供需变化是导致半导体产业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在市场需求疲软时,半导体厂商会减少资本支出,削减产能,半导体产业步入下行周期;而在市场需求强劲时,半导体厂商就会增加资本支出,增加产能,半导体产业进入上升周期。集成电路主要包括四大类产品,即微处理器、存储器、逻辑电路和模拟电路。自2004年以来,各类产品逐渐发展成四个子周期,即Logic(逻辑电路)、MPU(微处理器)、analog(模拟电路)与DRAM/FLASH(动态随机存储器/闪存)。与GDP的相关性变高从1980年到2007年,全球半导体产业与GDP的相关性越来越高。以10年为区间,计算1980年到2007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增长率与全球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可以发现,两者的相关性有逐渐变大的趋势。与GDP相关性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半导体产业渐趋成熟,增长渐行渐缓。根据全球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的统计,1990-2000年间世界半导体市场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5%,远高于全球GDP增长速度,但1995-2005年的10年里年均增长率降到了4.6%。而经过2009年的衰退,我们预计2010年世界半导体市场将恢复到2400亿美元,按此数据计算,2000-2010年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7%。总的来说,全球半导体产业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两位数增长已成过去,进入了产业成熟期的个位数增长时代,其增长率将与全球GDP增长一致。其次,半导体产业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下游电子产品的拉动。2008上半年,PC、手机和消费电子产品分别占半导体应用市场份额的39%、19%和21%。据统计,1965年电子产品成本中半导体含量不过2%,1975年提高到6%,1985年增加到7%,2005年迅速提高到21%。从趋势来看,电子产品的集约化将牵引半导体产业的继续发展,半导体的使用量将不断增多,但半导体产业不太可能出现上世纪80、90年代的高速增长,除非下游电子消费领域再次出现“杀手级”的产品。总之,由于半导体产业的日益成熟以及受下游电子产品的影响日益增大,全球半导体产业与GDP的相关性越来越高。供给创造市场时代结束,行业走向成熟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以“硅周期”著名。“硅周期”的直接原因是半导体厂商的投资冲动。而投资冲动来自于半导体行业技术驱动的特征:技术快速进步(18个月翻一番),新技术能以高一倍的性能和低一倍的价格创造出新的市场。任何一个市场参与者都惧怕落后,因为只要稍一落后,和竞争对手的距离就会被指数式的放大。因此,每一次出现比较重大的技术进步的时候,各半导体厂商都会选择加大投资,而不惜去面对一个产能严重过剩的市场。然而,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驱动的特征被逐渐的弱化。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电子产品已经体现出一定的功能过剩,比如PC中的CPU技术已经接近完美、消费电子功能集成化发展等,新技术从性能上已经很难创造出新的需求;另一方面,伴随着技术的指数式进步,技术研发投入和生产线建设投入也是指数式增长,除了少数的量大面广的产品外(比如CPU和存储芯片),已很难有足够的产量来摊薄研发和生产投入成本,即新技术的成本优势也越来越难以体现出来。伴随着行业属性这种变化的是行业逐渐走向成熟。这种成熟化至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显著提高。新的杀手级应用迟迟未能出现,市场增长来自于现有产品的扩大普及、替代型需求和更新换代需求。一个杀手级应用产品一开始面市时,需求是它本身的应用功能创造的。但是,当它的普及率达到一定程度后,想进一步扩大普及率,往往是依靠不断的提高性价比(通常是靠降价,比如手机和平板电视),产品的消费弹性越来越大;替代型需求和更新换代需求比较类似,都是通过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来提高产品的单位时间出货量,这也决定了它们具有较大的消费弹性。新需求消费弹性的变大,必然导致行业需求与宏观经济相关性提高。(2)行业长期增速明显下降,与宏观经济增速差距大幅缩小1991—1999年,半导体行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8%,而同期全球GDP的年均增长率为3.4%,两者差距明显;1999—2007年,半导体行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2%,而同期全球GDP的年均增长率为4.4%。这说明半导体行业的长期增长率明显下降,并且逐渐趋近于宏观经济增速。(3)厂商投资冲动明显减弱,资本支出理性化自2000年以来,其年初预算计划和实际支出的绝对差明显缩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4年资本支出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该绝对差仍非常小,且在近三年一直保持低位。这表明半导体厂商对产业增长预期的判断准确度提高,也说明厂商的资本支出越来越理性,投资冲动已明显减弱。(4)产能利用率趋于稳定自20001年以来全球半导体产能利用率明显趋于稳定,产能增长和产量增长同步性明显增强,也反映了随行业成熟度提高,行业的可预测性和增长稳定性增强。在出现新的杀手级应用前,行业走向成熟的趋势必将继续。半导体行业供给创造市场的时代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都将不会复返,在此期间半导体行业将越来越接近传统行业。2.2半导体产业的商业模式分析半导体产业存在两种商业模式全球半导体产业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是IDM(IntegratedDeviceManufacture,集成器件制造)模式,另一种是垂直分工模式。1987年台湾积体电路公司(TSMC)成立以前,只有IDM一种模式,此后,半导体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成为一种趋势。出现垂直分工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半导体制造业具有规模经济性特征,适合大规模生产。随着制造工艺的进步和晶圆尺寸的增大,单位面积上能够容纳的IC数量剧增,成品率显著提高。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会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其次半导体产业所需的投资十分巨大,沉没成本高。一般而言,一条8英寸生产线需要8亿美元投资,一条12英寸生产线需要12~15亿美元的投资,而且每年的运行保养、设备更新与新技术开发等成本占总投资的20%。这意味着除了少数实力强大的IDM厂商有能力扩张外,其他的厂商根本无力扩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半导体教父张忠谋离开TI(德州仪器),在台湾创立了TSMC,标志着半导体产业垂直分工模式的形成。TSMC只做晶圆代工(Foundry),不做设计。Foundry的出现降低了IC设计业的进入门槛,众多的中小型IC设计厂商纷纷成立,绝大部分是无生产线的IC设计公司(Fabless)。Fabless与Foundry的快速发展,促成垂直分工模式的繁荣。IDM商业模式分析目前,全球主要的商业模式还是IDM。美国、日本和欧洲半导体产业主要采用这一模式,典型的IDM厂商有Intel、三星、TI(德州仪器)、东芝、ST(意法半导体)等。IDM厂商的经营范围涵盖了IC设计、IC制造、封装测试等各环节,甚至延伸至下游电子终端。从2007年的销售收入来看,全球主要的Foundry与Fabless厂商与IDM厂商差距明显。IDM模式之所以领先,主要原因在于具备如下优势:首先,IDM企业具有资源的内部整合优势。在IDM企业内部,从IC设计到完成IC制造所需的时间较短,主要的原因是不需要进行硅验证(SiliconProven),不存在工艺流程对接问题,所以新产品从开发到面市的时间较短。而在垂直分工模式中,由于Fabless在开发新产品时,难以及时与Foundry的工艺流程对接,造成一个芯片从设计公司到代工企业的流片(晶圆光刻的工艺过程)完成往往需要6-9个月,延缓了产品的上市时间。其次,IDM企业的利润率比较高。根据“微笑曲线”原理,最前端的产品设计、开发与最末端的品牌、营销具有最高的利润率,中间的制造、封装测试环节利润率较低。根据花旗银行2006年的市场调查,在美国上市的IDM企业平均毛利率是44%,净利率是9.3%,远远高于Foundry的15%和0.3%以及封装测试企业的22.6%和1.9%。最后,IDM企业具有技术优势。大多数IDM都有自己的IP(IntellectualProperty,知识产权)开发部门,经过长期的研发与积累,企业技术储备比较充足,技术开发能力很强,具有技术领先优势。但一个成功的IDM企业所需的投入非常大。一方面,IDM企业有自己的制造工厂,需要大量的建设成本。另一方面,由于IC制程研发成本越来越高,IC设计成本大幅增加。ICInsights数据显示,R&D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不断增加。总体上,IDM的资本支出与Foundry相当,却远高于Fabless;IDM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比Fabless低,却要远高于Foundry。所以,一个成功的IDM所需投入最大。IDM的另一大局限就是对市场的反应不够迅速。由于IDM企业的“质量”较大,所以“惯性”也大,因此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会比较慢。总的来看,由于具备资源内部整合、高利润率以及技术领先等优势,IDM厂商仍然处于市场的主导地位,但IDM厂商所需的投入最大,对市场的反应也不够迅速,所以要成为一个成功的IDM厂商并不容易。垂直分工商业模式分析垂直分工商业模式源于产业的专业化分工,随着分工的逐渐深入,形成了专业的IP(知识产权)核、无生产线的IC设计(Fabless)、晶圆代工(Foundry)以及封装测试(Package&Testing)厂商。垂直分工模式中,直接面对客户需求的只有Fabless厂商。Fabless为市场需求服务,IP核、Foundry以及封测企业为Fabless服务。IP(知识产权)供应商处于最上游,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子行业。目前IC设计已经步入SoC(系统级芯片)时代,一款SoC设计的芯片内可能包含CPU、DSP、Memory、各类I/O接口等多个内部单元,这些内部单元在设计时都是以IP的形式集成在一起。由于大多数Fabless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单独开发IP,必须借助于IP供应商的IP来加快产品设计和缩短面市时间,所以最近几年IP供应商成长很快。目前国际IP市场的通用商业模式是基本授权费(LicenseFee)和版税(Royalty)的结合。设计公司首先通过支付一笔不菲的IP技术授权费来获得在设计中集成该IP并在芯片设计完成后销售含有该IP的芯片的权利,而一旦芯片设计完成并销售后,设计公司还需根据芯片销售平均价格(ASP)按一定比例(通常在1%—3%之间)支付版税。通常IP厂商用收取的授权费来支付IP开发成本、运作成本和人员成本,而收取的版税就是公司的赢利。由于设计成本变得日益高昂,很多中小型设计公司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IP厂商进行了商业模式的变革,将由一些设计用仿真模型组成的设计套件部分(DesignKit)授权给设计公司,将GDSII部分(硬核)授权给Foundry厂商,以减轻设计公司的授权成本。有些IP厂商免费提供部分设计套件,设计公司前期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完成前端设计仿真甚至后端布局布线工作,直到设计接近完成时再考虑是否需要取得商业授权来完成设计并量产,以降低设计公司的风险。对IP厂商而言,其IP核必须通过设计公司SoC验证平台的测试以及Foundry的硅验证(SiliconProven),否则就无法
本文标题:行业梳理:电子元器件子行业——半导体行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1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