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考试要求1.理清文章的思路、线索。2.理解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3.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4.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5.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蕴藏的感情。6.表达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一、散文知识储备(一)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二)特点: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等。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神不散:主题集中鲜明。形散神不散(三)散文分类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我的老师》《藤野先生》《春》《济南的冬天》《敬畏自然》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象征、对比、衬托、动静结合(4种)、虚实结合(3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欲抑先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等。1.内容方面(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2.结构方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做铺垫、打埋伏、设置悬念、承上启下、首尾照应等。(五)散文的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一)整体感知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常考题型:1.补全线索或补全情节内容或概括全文内容多数阅读的第一题是感知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所以多数信息应从文中来。解题时要抓住七种重要句子:①文章标题。标题往往是文章的文眼,有充当线索和揭示主题的作用。②各段中心句(特别是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③反复出现的词语和语句。④议论抒情句。语段中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句子。⑤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的句子。这往往就是线索或情节发展过程。⑥人物行踪或所做事情的句子。这往往就是线索或情节内容。⑦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2、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切忌“断章取义”。(1)修辞义是含有修辞格的词语:如比喻义、借代义、讽刺义等。如:天然湖泊也在被迫精简机构。由于地下水位的迅速降低,由于地下水位的迅速降低,由于污染,由于填滩盖疗养院,瀑布都有了管教,平时野性全无,被引去耕地发电。精简机构: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减。管教:瀑布被人为地控制,失去了自然之态。(2)隐含义:词语的深层含义。(注意象征义)如: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他现在去了,在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黄土:象征了“我”的父亲;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3)临时义: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临时义也就消失。如:最有深度的音乐:具有产生思想、新年的最高激情的音乐。【方法归类】手法+本意+语境义+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的情感如:“实在标致极了!”(这里运用反语,本意是漂亮,这里语境义是丑陋,显示了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只注重外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嘲讽与鄙视。3、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含义: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应从两方面去分析: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如点题、突出主题、丰富文章内涵等。2.结构上,常见的作用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总结上文等。说说画线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4分)⑥5岁的儿子很懂事,也很听话,能帮父亲递钉子、锤子,擦鞋上的灰尘,干起活来居然很老练,惹得过路的人们都跟鞋匠开玩笑说:“哟,你真有福气,都有接班人了。”⑦鞋匠听了这话,像被人点了穴一样,半天不动一下。之后,他就开始留心学校的事,每当有人来补鞋时,他都要向人家打听小孩上学的事。城里人说:“我们有城市户口,娃儿读书都贵得吓人,你嘛……”参考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别人说的话,引起下文留心上学的事。②内容上,引出下文为孩子的上学,决定将儿子送城里人做铺垫,表现其浓浓的父爱。【方法归类】如没有明确限定要求,一般要从以下角度谈作用:①结构,②内容,③主题,④情感,⑤哲理,⑥读者4、赏析划线句或体会画线句的表达效果不能等同于句子的作用。一定要从写作技巧、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剖析,要多角度着手。常见写作技巧与艺术手法有:联想,想象,象征、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虚实结合、伏笔照应、托物言志、托物寓意、以小见大、作铺垫、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衬托、对比、烘托、渲染、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咏物抒情等。除此之外,还包含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句式特点。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⑦段中的划线句子。(4分)⑦我为母亲梳头、剪指甲、洗脚捏脚和按摩,让她试穿我给她买的新衣,帮着她提提肩拽拽衣角。这时,母亲会有些不好意思,我的动作也有些笨拙。对我而言,这与其说是为母亲做点事,还不如说是我在借以品味当年母亲为我做这些事时的感受。(2012《回家的日子》)参考答案: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和我当时内心的感动心理;②为下文写我为母亲做事回报母亲而母亲不求我回报的无私、伟大作铺垫。③生动地表达出母亲心中的喜悦激动之情以及在被儿子照顾时怕给儿子带来麻烦的紧张不安之情;④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冬荷李木生(1)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又冰上加雪。荷的尸骨就这样狼藉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断,东倒西歪,稀稀落落。(2)苍凉。落寞。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3)湖,真的死去了吗?…………(10)冬的湖上,最热的当是荷了。冰压不住它,雪也盖不住它。它总是融化了冰雪,让热的生命在这冰雪的湖面上醒目着。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世界里,总有那曾经外直中空的荷柄,或挺着,或曲着,或拧着,或举着,从冰下牵紧了纹理毕现的荷叶和莲籽散尽的莲蓬。融去了身上冰雪的荷,黑着或灰着,却崭新着。夏日的荷是从水中生的,“出淤泥而不染”;冬日的荷是从冰雪中生的,历垢世而弥新弥净。更有爱的宣言写在冰雪之上——干枯了也要拥抱着,共同迎受着寒风,等待冰消雪融的日子;既然灾难不可避免,那就相挨相慰着一起冻结于冰雪之上,携手承受苦难。谁能说与所爱者携手承受苦难,不也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与幸福呢?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第(2)段。(3分)苍凉。落寞。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参考答案:示例一: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表现了过去荷叶生长的茂盛、荷花开放的热烈、荷湖生命的灵动(2分)。示例二:写冬湖的苍凉、落寞(1分),为下文写冬荷的顽强作铺垫(1分),也衬托了过去荷叶生长的茂盛、荷花开放的热烈、荷湖生命的灵动(1分)。示例三:巧妙化用名句,如“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就化用了诗句“早有蜻蜓立上头”(2分),写出了荷湖过去生命的灵动和现在的苍凉、落寞(1分)。(评分说明:本语段可从多方面或某一点进行赏析,例如,想象,联想,对比,先抑后扬,句式,炼字等,须分析透彻,合情合理。)【方法归类】欣赏句段可从以下角度入手:①修辞(可能几种),②表现手法,③描写方法,④句式特点,⑤人物情感,⑥读者角度,⑦主题角度。5.依据文中内容或句子进行仿写吃透要求,关于哪方面内容的仿写,是否牵涉到一些文学常识、古诗文、思想内涵、人物志趣等。然后再按仿写的步骤逐步实施,不可麻木仿写,酿成大错。【示例】欧阳修爱“梅”,留下“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的名句,写出了对刚直不屈品质的坚定追求。本文中,“梅”成了传达欧阳修思想情怀的独特意象。中国古代诗文中,以自然物象表达思想、寄托心志的例子还有许多。请再举两例,要指出物象并结合与之相关的诗文作简要表述。(6分,句式与示例基本一致即可)(选自《梅魂》)参考:①陶渊明爱“菊”,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②周敦颐爱“莲”,留下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抒发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雅志趣。【方法归类】名人+喜爱的事物+名句+情感与主旨(最好选课内的或自己特别熟悉的诗人诗句,不能张冠李戴,文不对题。)6.品析散文语言特点语言特点主要从用词、修辞、句式等方面进行分析A、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B、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几种修辞方法的分析与表述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表现了,抒发了,增强语势,加强了感情。突出了(强调了)(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表达了————————(的情感),加强语气,使文章有起伏。反问: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夸张:设问:C、句式之美------如整句、散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7.感悟拓展“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方法指导】: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语言通顺,条理清晰,简明完整)8.链接材料分析品评回顾真题,把握出题倾向2011.泰州《拥你入睡》针对两则链接材料和文章第⑦段中三位父亲的举动,说说你欣赏或不欣赏哪位父亲的做法,并通过比较陈述理由。2012.泰州《回家的日子》本文和上面的链接材料都以歌颂母爱为主题,有人认为可以删除其中有关父亲的文字,你不赞同这种观点,请分别陈述理由。2013.泰州《一窗牵牛花》本文中的第⒀段与链接材料中“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说出两位作者这样设计的用心有何异同。结合这三道链接题目,你能尝试说说出卷老师在此项出题中倾向的考点有哪些吗?(讨论后交流)回顾真题,把握出题倾向中考语文阅读链接题的出题倾向主要有:1.文章主旨的把握2.人物形象的分析3.写作技巧的赏评试做真题,学会解读文本2011.泰州《拥你入睡》针对两则链接材料和文章第⑦段中三位父亲的举动,说说你欣赏或不欣赏哪位父亲的做法,并通过比较陈述理由。(6分)【链接一】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朱自清《背影》)【链接二】软软!你常常要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脱你。现在你一定轻视我,想道:“你终于要我画你的画集的封面!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试做真题,学会解读文本答案解析:示例一:我欣赏朱自清父亲的做法,因为他对儿子处处关爱、体贴入微。2′本文中的父亲对儿子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推诿搪塞;2′丰子恺先生的做法则过于简单粗暴。2′示例二:我不欣赏朱自清父亲的做法,因为他对儿子事无巨细的关爱,没有能照顾到儿子身心独立的需要。2′本文中的父亲,忙碌之余而不忘亲近儿子;2′丰子恺先生在伤害孩子心灵之后,能善于自省与自责。2′(作出欣赏或不欣赏的判断并陈述理由,得2分;在比较中陈述对另外两位父亲的看法,各得2分)再做真题,明确答题要素2012.泰州《回家的日子》
本文标题:散文复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482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