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时作业17苏联的经济改革基础巩固1.二战后,导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1/3的直接原因是()A.赫鲁晓夫改革B.工业发展缓慢的制约C.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D.勃列日涅夫改革解析:由于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持续到战后,导致苏联当时的农业生产相当落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31。答案:C2.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C.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D.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但其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答案:B3.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取消粮食及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推行小组包工奖励办法。这些举措()A.改变了苏联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状态B.成为苏联经济体制变革的开端C.一定程度上提升苏联农业生产能力D.借助市场关系推动农业的发展解析:材料中措施主要涉及农业领域,无法体现改变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故A项错误;苏联经济体制变革是从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斯大林模式给农业带来的消极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措施没有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C4.1956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普遍实行按月预支现金和年终结算的劳动报酬制度,不少集体农庄还试行有保障的货币工资制度。这些做法()A.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B.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使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解析: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领域,并未改变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现状,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一些小修小补,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通过现金、劳动报酬和放权给集体农庄的方式,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5.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解析: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答案:B6.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了危机。“这一时期”执政的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判断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说明处于美苏争霸中苏联占有一定的优势,出现此种情况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由于“滞胀”导致经济下滑,苏联在全球进行战略扩张,此时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答案:C7.勃列日涅夫统治下的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对勃列日涅夫统治的理解正确的有()①没有突破旧的经济体制②注意运用了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自主权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④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最终归于失败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①②③④都符合对勃列日涅夫统治的正确理解。答案:A8.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解析:根据材料可以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消费品得不到满足。分析各选项,D项说法材料中未体现;A、C项是表面现象;“根本上”应指B项“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答案:B9.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答案:D10.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政局动荡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指的是D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仅未能重新驱动停滞已久的苏联经济,反而使它陷入空前的危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取消党的领导、抛弃无产阶级专政。答案:D能力提高11.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取消义务交售制并没有说明这是允许农民对产品有支配自主权。答案:A12.以下为《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表》,对此表信息分析正确的有()年份粮食产量(单位:万吨)1953825019548560195510370195612500①赫鲁晓夫在此执政期间粮食产量持续增长②削减农业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鼓励垦荒和种植玉米提高了粮食产量④苏联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被废除A.②③B.①②③C.①③D.①④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在赫鲁晓夫执政的1953-1956年期间粮食产量的确持续增长,故①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措施有减少农业税、鼓励垦荒种植玉米等措施,故②③正确,根据所学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而不是废除了斯大林模式,故④错误,据此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13.苏联工业利润总额从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1970年的560亿卢布;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由1961-1965年间的6.1%增加到1966-1970年间的7.7%。这一现象的出现()A.使苏联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B.使企业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促进了工业的发展C.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D.有利于苏联改变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解析:使苏联打开了改革的闸门是赫鲁晓夫改革,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1965年到1970年是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故B、D项错误;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故C项正确。答案:C14.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A.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解析: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的表述不准确,应该是改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以工业为主,故A项错误;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中的“巨大的”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在材料中“1961-1964”是赫鲁晓夫在位时,是以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到了“1964-1985年”改革重点是工业,故C项错误;片面发展工业,导致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比例的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苏联经济发展,故而需要调整和改革,故D项正确。答案:D15.戈尔巴乔夫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他“改革”,苏联体制上的问题还可以“再拖上一段时间”,不会这么快丧命。这说明()A.戈尔巴乔夫改革客观上延缓了苏联解体的到来B.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C.苏联解体是国内外因素在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路线下催生的D.苏联解体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直接原因是西方和平演变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解决,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国内外危机加剧,从而使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西方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故D项错误。答案:C合作探究16.探究一: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期或者说末期的苏维埃社会,按照同等的标准,这个社会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模式,但远不是那个时代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乃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30年代的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进而实现工业化,这是历史决定的必然选择,非如此,无法面临残酷的二战,无法使新生的苏联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生存下来。——摘自《俄罗斯高中11年级历史教科书(2008)》问题: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对20世纪30年代苏维埃建设(“斯大林模式”)持肯定态度。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持肯定态度的依据。探究二:材料: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问题:结合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程,谈谈你对上述讲话的理解。答案:探究一: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使苏联的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探究二: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只有根据本国的实际选择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才能获得成功;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适时进行改革和创新。创新拓展17.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2014年是苏联解体23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项目1918年1929年1930年1934年1937年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1.657.085.9233.3243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0.021.06.015.718.5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0.13.923.671.493.0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不详14.933.687.499.1——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1)上述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材料二:(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时作业17 苏联的经济改革 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62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