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4 “千古一帝”秦始皇 岳麓版选修4
课时分层作业(四)(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秦王赢政发动的兼并战争()①实现了国家的统一②为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前提③顺应了人民的愿望④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秦国通过兼并战争,灭掉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适应了人民渴望统一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答案】D2.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此段文字表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有了生产的安定环境,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解析】结合所学战国时期时代背景的知识,从“黎民”“得免于战国”“更生”等词语中可得知,主要针对人民脱离了战乱而有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所以D项是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答案】D3.下列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结果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解析】依据史实可知A、C、D三项均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答案】B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材料不能说明()A.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B.秦朝有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C.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D.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解析】御玺专属于皇帝,故A项正确;皇帝之玺、天子之玺、信玺、行玺等区分表明有内外两套系统,故B项正确;任命国家官员和任命四夷的官员的大权总揽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三公九卿制提升了效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5.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解析】材料中秦朝不实行分封制,避免了战乱的发生,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故选B项。【答案】B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三公九卿制D.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解析】从材料看“虽死犹存”主要问哪项措施具有最深远的意义,A、B、C三项介绍了某一具体的措施,D项从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制的角度包括了前三项所讲内容,故为最佳答案。【答案】D[能力提升练]7.《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材料描述的重大工程是()A.连接长城B.开辟“五尺道”C.开凿灵渠D.修筑“直道”【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正是对秦“直道”的描述,D项符合要求。B项“五尺道”强调统一道路的宽度。【答案】D8.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董仲舒是从秦朝赋税繁重、贫富分化的角度评价的,唐太宗是从国家统一、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秦始皇;董仲舒持批评态度,唐太宗则是肯定、颂扬的态度,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王(嬴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三王翦要求统军60万灭楚,李信自言只需20万灭楚,始皇帝任用李信;当李信进军楚国受挫时……王翦继续要求出兵60万,秦始皇也是诚恳地回复他“为听将军计耳”。——李育华、王向辉《浅谈秦始皇的文化开明政策》材料四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倮、巴寡妇清,嬴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各国。——范双杰《试论嬴政的用人之道》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即位前后所面临的社会状况。(2)据材料二,概括李斯反对“逐客”的理由。对此,秦始皇的态度是什么?(3)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品质和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两层意思:先是分析当时整体的局势,再是对秦国的分析,故秦始皇即位前后所面临的社会状况要从这两方面分析。第(2)问中第一小问应把握住材料中“所谓藉……者也”这一关键信息,用简练、完整的语言概括;第二小问信息比较明显,结合材料答出即可。第(3)问结合材料所给信息可以看出秦始皇在用人上的态度,并可以看出其品质:知错就改;同时秦始皇在用人的范围上涉及了各种领域和各个阶层的人才,体现其用人的特点:唯才是举和广泛性。第(4)问概括秦始皇用人的积极作用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秦面临的形势:战国七雄、兼并战争、趋向统一。【答案】(1)社会状况: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强大,渴望统一。(2)理由: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态度: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逐客令。(3)品质:知错就改。特点:唯才是举;善于用人;网罗各种类型的人才。(4)积极作用: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国家)。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材料二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注:指郭沫若):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归纳,需要同学们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其中的信息点有“勤劳本事”“上农除末”“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第(2)问根据材料二的意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答案】(1)事实:勤于政务,富于实干,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2)事件: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所以应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4 “千古一帝”秦始皇 岳麓版选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702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