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8文言文阅读作业课件新人教版
专题复习8文言文阅读一、(娄底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4分)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是.马也(这)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C.执策.而临之(马鞭)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CB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B(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4分)二、(重庆中考)阅读《小石潭记》,完成6~9题。(15分)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要成为千里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主观条件:具有千里马的才能。②客观条件:遇到善于“识马”,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佁然..不动()(3)俶尔..远逝()(4)以其境过清.()大约呆呆的样子忽然凄清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两岸的地势象狗的牙齿一样相互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8.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B.文章开篇以环珮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D9.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4分)【链接材料】仆①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②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③,一遇和景④,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注释】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已:过一会儿。③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④和景:温暖的日光。(1)柳家元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2)材料中“譬如囚居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三、(安顺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4题。(18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选贤与.能()(2)不独子.其子()(3)屋舍俨然..()(4)寻.病终()1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同“举”,选拔以……为子整齐的样子随即,不久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12.【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3分)1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3分)14.【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4分)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四、(德州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8题。(13分)慧庆寺玉兰记戴名世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①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②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③有可感者,故记之。【注释】①朱先生:指朱彝尊,清初文学家,曾任史官。②幽潜:指幽居避世。③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15.下列与“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一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近岸,卷石底以.出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B16.下列句子与“为人所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A.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B.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D.天子为动,改容式车。17.翻译下面句子。(3分)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18.文中写两处玉兰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D然而,不是朱先生因为(或凭借)太史的身份(或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寺的玉兰,终究没有人知道。通过两处玉兰花的对比,表达了不要被虚名迷惑,要靠自己的观察体悟来认识事物,以及只有潜心钻研,凭借真才实学才能走得久远的感悟。
本文标题: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复习8文言文阅读作业课件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902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