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117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2.积累文言词句。3.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过程与方法1.《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两篇文章的旨意均非直白显豁道出,而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出来的,意境隽永、韵味深长。两文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固有审美取向,如“陋巷之乐”的美德,莲、菊、牡丹的文化象征意义等,可做简单介绍,点到即可。2.本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实词有“馨”“独”“益”“鲜”“蔓”“枝”等。还有一些词语经常出现在诗文等文学作品中,有较为固定的文学文化含义,也有必要积累,如“鸿儒”“白丁”“金经”“丝竹”等。还有像“何陋之有”这样的宾语前置句子,因其有较强的代表性,可让学生有所关注。3.一方面,在基本了解课文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诵读,将全文意思大体掌握。另一方面,这两篇文章骈散结合,尤其是《陋室铭》极富韵律,宜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学习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学习《陋室铭》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也可以是一所简陋的房屋,还可以是一株出自淤泥的莲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短文两篇》,看看古人是怎么托物言志的。一、助学资讯2环节二自主学习1.作者作品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2.写作背景《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失败后被降职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但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百般刁难,半年之间,让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一家老小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3.文体知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二、字词句积累1.字音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2.词义(1)一词多义之:①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②无丝竹之乱耳(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古今异义①惟吾德馨.(古义: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文中指德行美好;今义:芳香)②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3)词类活用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有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做动词,神异)③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④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4)文言句式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三、整体感知1.听教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3环节二自主学习2.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3.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下列重点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参考译文】(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3)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4)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成堆的)官府公文劳神伤身。4.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伏笔。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与日常生活。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手法,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环节三合作探究一、深层探究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灵”来比“馨”。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从而表现室主人品德高尚的?环境清幽、交往高雅、情趣脱俗三方面。4.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用意何在?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5.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即本文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6.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二、语言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4环节三合作探究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三、探究写法1.托物言志《陋室铭》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2.类比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有龙则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学板书环节五拓展延伸试仿写《陋室铭》。示例一:写作铭写不在多,有字则灵。词不在好,能用则行。斯是作文,惟吾真心。段落巧安排,构思有创新,叙写中外事,感慨古今情。可以用记叙,抒真情。无文体之规范,无语法之束缚。议论说明文,叙事抒情篇。学子云:作文何难?示例二:交友铭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惟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示例三:学生铭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惟苦惟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辨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学习《爱莲说》5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作者作品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2.写作背景《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现在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3.文体知识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二、字词句积累1.字音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2.词义(1)一词多义之:①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远:①香远益清(动词,远播)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做状语,从远处)(2)古今异义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栽种)(3)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生藤蔓;生枝茎)②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显得清幽)(4)文言句式①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也”表判断)②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三、整体感知6环节一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要正确、流利、有感情。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3.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下列重点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参考译文】(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妖艳。(2)(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水中)。4.再次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3)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环节二合作探究一、深层探究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这几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莲花的品格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托物言志的写法。4.篇末作者对花的“爱”这样评价的:“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中你看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二、语言赏析1.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2.作者在《爱莲说》中赋予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请具体说说下列句子的象征意义。7环节二合作探究“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945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