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02地球上的水【2018·衡水金卷(二)】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3000mm。沙漠东南部腹地星罗棋布地点缀着常年有水的湖泊70多个,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大沙山(海拔1080-1590m)环抱湖泊的景观。苏木吉林湖就是其中之一,湖区全年降水量为163.6mm,全年蒸发量126lmm。下图示意苏木吉林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曲线。据此完成1~3题。1.苏木吉林湖的主要水源补给来自A.降水B.地下水C.积雪融水D.冰川融水【答案】1.B【解析】据文字材料可知,苏木吉林湖和其他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一样,常年有水,但湖区的降水量远少于蒸发量,可见其主要水源并不是降水;结合苏木吉林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曲线,总补给量全年较为稳定,夏秋多于冬春,因此也不会是积雪融水;巴丹吉林沙漠海拔只有1000多米,也不会存在永久性的冰川。综合判断,苏木吉林湖的主要水源补给只能是地下水。2.苏木吉林湖A.主要排泄方式是外流B.夏季降水量大于蒸发量C.冬季降水量大于夏季D.全年净补给量基本为零【答案】2.D【解析】苏木吉林湖区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被高大沙山环抱,属于内流湖,湖水主要排泄方式为蒸发,主要补给方式是地下水、降水等。据图可知,夏季总补绐量小于总排泄量,可见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之和;从总补给量来看,夏季多于冬季,地下水的补给全年较为稳定,因此可推断夏季降水多于冬季。从总补给量和总排泄量的数值关系看,应是全年处于平衡状态,即全年净补给量基本为零。3.研究表明,苏木吉林湖区的蒸发量远低于巴丹吉林沙漠平均蒸发量,其主要原因是湖区A.多阴雨天气B.植被茂盛C.风速较小D.海拔更高【答案】3.C【解析】影响水蒸发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水温)、天气、风速、海拔高度等。一般而言,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天气晴朗、日照充足蒸发量大;风速大蒸发量大;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蒸发较弱。苏木吉林湖与附近的地区相比温度天气状况、海拔高度等相差无几,此类选项可以排除;苏木吉林湖被高大沙山环抱,仿佛位于一个巨大的避风坑的底部湖面风速较小,因此蒸发较弱。【2017·衡水金卷(二)】金沙江下游、川滇交界的溪洛渡水电站客服窄河谷、高水头、巨泄量的技术难题,将厂房、道路全设在开挖的巨大地下洞室内,筑坝石料则全源于从洞室挖出的玄武岩。溪洛渡水电站因遵循“质量、廉洁和可持续性”的核心原则,拿下了水电站领域的“诺贝尔奖”,开启了中国水电大坝智能时代。据此完成4~6题。4.溪洛渡水电站建设过程中A.冬季经常因低温冻害影响工期B.喀斯特溶洞危及洞室的安全C.库区蓄水后会淹没大量农田D.必须提高大坝、洞室的抗震能力...【答案】D【解析】溪洛渡水电站位于亚热带地区,冬季气候温暖,很少有影响工程建设的低温冻害天气,A错。围岩是玄武岩,没有喀斯特溶洞,B错。水电站建在狭窄的河谷地带,河流沿岸耕地不多,C错。附近地壳运动活跃,是地震多发区,需要加强抗震能力,D正确。5.溪洛渡水电站的“可持续性”体现在A.提高水电站场内的道路桥隧化B.场内建设多处工业废水处理厂C.在库区设置鱼类增殖放流站D.水电站建设及运行高度智能化【答案】A【解析】水电站建在峡谷处,缺少平坦场地,多陡坡,生态脆弱,场内外的交通由明路为主改为隧道为主,提高了桥隧比,可以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保护了附近地表的植被,A正确。水电站没有产生工业污水,不需要工业废水处理厂,应是生活污水处理厂,B错。鱼类增殖放流站应该设置在库区下游方向,以方便鱼类洄游,保护生物多样性,C错。信息化、智能化反映的是技术先进,不能体现环境的可持续性,D错。6.溪洛渡水电站的运行可能会A.减少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B.长江下游河床迅速拓宽加深C.增加三峡库区蓄水库容D.延长三峡库区的预期年限【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流域开发,水电站的建设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水电站的建设对下游地区有一定的影响,要从水文和环境变化进行分析。溪洛渡水电站的运行可以调节增加下游枯水期的流量,增加三峡水电站枯水期的发电量,增加蓄水量也可以使下游的三峡供水量增加,增加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A错。长江下游水量和水流速度没有变化,侵蚀能力也不会变化,B错误。溪洛渡库区泥沙淤积,只是淤积的速度比以前减慢了,库容仍会逐渐减少,C错。溪洛渡的运行,会减少泥沙下泄量,三峡库区泥沙淤积的速度会减慢,从而延长三峡库区的预期使用年限,D正确。【2017·衡水金卷(一)】检测显示:2004~2016年,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率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上游大风日数呈减少趋势,青海湖面积增加了169.67平方千米。下图为青海湖流域某时段年降水量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7~9题。7.2004~2010年青海湖流域降水量A.逐年增加B.符合总体趋势C.低于平均值D.低于1965年【答案】7.B【解析】图示资料显示2004~2010年青海湖流域降水量波动变化,呈总体增多但增量不大的趋势。8.青海湖湖面面积增加可能得益于A.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B.流域面积扩大,来水量增多C.跨流域调水,保障湖泊水量D.农业产值下降,湖泊取水量下降【答案】8.A【解析】青海湖湖面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来水量增加,来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增多、冰川融水量增加。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增多,高温日数和暴雨日数增加,因此青海湖湖面面积增加得益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9.青海湖上游大风日数减少A.造成生态恶化B.严重影响青海省电力供应C.加剧土壤水分蒸发D.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答案】9.D【解析】大风日数减少,蒸发量减少,有利于土壤水分的留存与生态环境的恢复。青海省电力生产以水电为主,风电占比极小,青海湖上有大风日数的减少不会严重影响青海省的电力供应。【2017·全国压轴卷(二)】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有深厚的砂砾堆积层,下图为该区域某地平行于海岸线的一段剖面图,其中实线为该区域地表海拔高度,虚线表示潜水埋藏深度。读图10~11题。10.最可能出现海水人浸,地下水变成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A【解析】根据潜水面的分布状况以及对其他地理要素影响进行作答。根据潜水埋藏深度绘出潜水水位线,判读出丁处地下水位异常偏低,为地下漏斗区;该地位于沿海,地下漏斗区容易出现海水入侵状况,故D项正确。11.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下述说法最可信的是A.甲为湿地B.丙处地下水质最差C.地下水从丙流向乙D.丙为城市区域【答案】A【解析】湿地处地下水位较高,甲处最可能是湿地,故A项正确;丁处地下水位最低,更新最慢,地下水质最差,故B项错误;从该区域地表的海拔高度变化看,乙地海拔高于丙地,地下水从乙地流向丙地,故C项错误;城市区域由于用水量大,极有可能出现过度抽取地下水的状况,丁处最可能为城市,故D项错误。【2017·上海】北半球季风气候区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下图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图,流入为正,流出为负。读下图,回答12~13题。12.引起该湖泊TSS通量季节变化的直接原因有①流域内降水变化②湖水流向变化③上游地区植被破坏④当地围湖造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2.A【解析】由题意可知,该湖泊TSS通量季节变化与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该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的“吞吐”关系有关;北半球季风气候区的河流和湖泊,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因此流域内的降水季节变化会导致河流和湖泊水位的季节变化;由于降水量的空间差异、流域面积、支流分布等因素的影响,河流和湖泊的水位差异存在季节变化,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水,TSS通量为流入,且入湖水量越大,TSS通量越高,当河流水位低于湖泊水位时,湖泊水补给河流水,TSS通量为流出,且出湖水量越大,TSS通量越高;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会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大小、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进而间接影响TSS通量的季节变化;围湖造田会影响湖泊的面积和容积,进而间接影响TSS通量的季节变化。综上可知,A选项正确。13.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会引起A.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B.湖畔土壤肥力下降C.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加D.湖泊航运条件变差【答案】13.D【解析】读图可知,该湖泊TSS通量流入量显著大于流出量,大量泥沙将在湖区沉积,导致湖泊面积萎缩,水深变浅、容积变小,从而使湖泊的调蓄功能下降,A错误;由于大量泥沙在湖区沉积,湖畔土壤肥力会提高,B错误;湖泊面积萎缩、水深变浅、容积变小,使湖区生物的生存空间变小、生存环境改变、食物来源减少,导致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C错误;湖泊面积萎缩、水深变浅,使湖泊的航运条件变差,故D正确。【2018·海南】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塞内加尔地处非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经济较为落后,7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巴克尔以下的河谷地带是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也是主要的种植业区。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水系示意图。说明塞内加尔河流经巴克尔后径流量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10分)【答案】变化特点:河流径流量不断减少。(2分)原因:降水量减少,支流汇入少,河水补给少;(2分)气温高,河水蒸发旺盛;(2分)流经沙漠地区,河水下渗量大;(2分)河谷地带人口稠密且是主要的种植业区,生产生活用水量大。(2分)【解析】塞内加尔河最终流入大西洋,因此该河流向为自东南流向西北。流过巴克尔之前途径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之后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因此流量不断减少。河流径流的变化主要从河水的收入(补给)和支出来考虑。根据图示资料可知塞内加尔河的收入(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和支流汇入;支出主要是蒸发、降水、及人类调水。【2017·衡水金卷(二)】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科罗拉多河发源于科罗拉多北部中央雪山,向西南蜿蜒约2330千米,穿越千里红色砂岩,注入加利福尼亚湾,是美国西南部重要的河流。“科罗拉多”即西班牙语“红色”之意,每年泥沙入海量1.63亿吨,有“美洲尼罗河”之称。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人就在这条河流上建坝修库、开渠引流,由于过度开发利用,自1998年以后,河流几乎在没能成功注入大海。科罗拉多河三角洲湿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生态系统之一,目前已经萎缩至原来的10%。下图为科罗拉多河流域示意图。(1)分析科罗拉多河被称为“美洲尼罗河”的原因。(2)简述科罗拉多河断流的原因并列举断流对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3)面对科罗拉多河口三角洲湿地的萎缩,尝试提出一种解决的办法,并简要说明。【答案】(1)河流主要受冰雪融水补给,有夏汛,形成定期泛滥;上游水量较丰,支流较多;中、下游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水量渐少,支流不多;水位季节变化大,河流泥沙含量高;水力资源开发后主要用于灌溉和发电。(2)断流原因:区域内降水稀少,夏季蒸发旺盛,流经沙漠地区,下渗强;区域内沿岸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资源需求量大);流域内各地区对水资源的不合理争夺(水权之争);沿河地带水污染与浪费严重(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对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三角洲严重萎缩,湿地环境变迁;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盐碱化、荒漠化加剧。(3)解决方法:河流中上游联合开闸放水,保证入海流量。说明:开闸放水可有效缓解下游及入海口水源不足导致的湿地萎缩,也可防止土壤盐碱化与荒漠化的进一步发展。(其他合理措施也可酌情给分)【解析】(1)结合两个河流的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对比分析,罗拉多河主要受冰雪融水补给,有夏汛,形成定期泛滥;上游水量较丰,支流较多,尼罗河上游为热带草原气候,河流流量较多;两个河流中、下游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水量渐少,支流不多;水位季节变化大,河流泥沙含量高;水力资源开发后主要用于灌溉和发电。(2)断流原因:一方面是自然原因,区域内降水稀少,夏季蒸发旺盛,流经沙漠地区,下渗强;另一方面是人为原因,区域内沿岸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资源需求量大);流域内各地区对水资源的不合理争夺(水权之争);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也会导致水量减少。断流直接影响河口三角洲的水源短缺,生态
本文标题:三年高考(2016-2018)决胜2019年高考地理压轴卷分类汇编 专题02 地球上的水(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67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