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3月1日考试试题(含解析)时间:150分钟满分:300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共35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1.《淮南子》记载,“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该记载认为儒、墨两家A.注重传承传统文化B.把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C.主张维护礼乐制度D.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可以得出材料核心信息是孔子与墨子都注重传承传统文化。因为先圣之术和六艺是孔子与墨子那个时代的传统文化。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先王之术和六艺是并列存在,B项排除;C项说法以偏概全,排除;材料主旨是孔子与墨子注重传统文化,没有涉及他们倡导地主阶级学习先王之术和六艺的信息,D项排除。【点睛】本题属于提炼信息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例如,找出“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孔子、墨子”转化成“儒家、墨家”,“先圣之术和六艺”转化成“传统文化”。据此可知,材料核心信息是儒家、墨家都注重传统文化。2.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南学简约,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此举意在A.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B.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C.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D.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等信息来看,唐太宗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故答案为B项。“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不能反映南北学术交流,排除A项;这一做法不能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选官方式的变化,与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无关,排除D项。3.南宋孝宗年间,有大臣上书指出:临安府风俗,“(民)效异方之习”,“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声音乱雅,好为北乐”,奏请禁之惩之。这一奏议折射出当时A.城市商品经济发达B.民族文化交融增强C.中原文化影响扩大D.理学正统地位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民)效异方之习”“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声音乱雅,好为北乐”来看,说明临安受北方和其他地方的文化习俗影响较大,因此这一奏议折射出当时民族文化交融增强。故答案为B项。这一变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特指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影响,排除D项。4.中国传统解决民事纠纷是依靠中间人调解,调解无效时交官府;而官府也主要扮演调解人角色,在民事纠纷导致暴力事件出现后,才扮演法官角色。但到了明清,官府的法官角色越来越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代人打官司的“讼师”。这种变化表明A.古代中国法制意识淡薄B.社会发展提升法律的作用C.政府奉行以德治民理念D.民众已具备近代法律意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在民事纠纷中,官府法官角色不断强化。这说明社会矛盾复杂化,要求官府依法裁决案件的情况增多,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违背材料核心信息,排除;C项说法违背材料主旨,即强调官府依法判决,排除;近代法律意识强调权利源自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D项排除。5.1858年4月,当英法联军抵达天津时,咸丰帝为准备出面的交涉人员制订了“详尽”外交方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这说明当时A.俄美为获取利益而支持清廷B.英国极力对华进行侵略C.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认识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咸丰帝为准备出面的交涉人员制订了“详尽”外交方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说明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认识到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故C正确;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西方列强采取的政策,无法体现俄美支持清廷,排除A;B不能反映材料的本质,排除;材料反映出清政府仍然推行中国传统外交,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和实质分析解答。6.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结合史实可知“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结果,“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强调社会解放的结果,故选D项;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推动新文化运动的传播,这仅与“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有影响,排除A项;十月革命与一战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推动“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但B项不是导致材料中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鸦片战争以后民族矛盾就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不是导致材料中转变的原因,排除C项。7.1938年国民政府规定,工矿业、制造军用品的工业和电器工业,得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生活日用必需物品,经济部“随时分别种类地域,直接经营之”。这一规定意在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局面D.消除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规定,工矿业、制造军用品的工业、电器工业和生活日用必需物品,得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这主要是为了适应抗战需要,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国有化,以适应抗战需要,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C不是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排除;1938年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的国有化,意在适应抗战需要,D不是主要目的,排除。8.1954年1月15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电报里开列了10种中外各类宪法的书目,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二)1918年苏俄宪法;(三)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四)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五)法国1946年宪法。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订A.具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B.以资本主义宪法为反面材料C.首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D.主要受社会主义宪法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创立之初是结合和参考了很多其他国家的宪法的,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只针对了社会主义国家,还包括了法国和蒋介石政府的一些宪法,这就说明在宪法的创立之初是广泛的探求各方资源,具有横向的中西结合以及纵向的历史结合,具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故A正确;1954年宪法参考了资本主义国家宪法,故B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故C错误;D项说法不全面,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1954年宪法。由材料可知1954年宪法参考了很多国家的宪法,既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也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宪法,还包括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具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9.公元前494年,罗马平民不满土地、债务、政治权利等问题,集体撤离罗马城。元老院被迫与平民妥协,设立保民官,其地位神圣不可侵犯。保民官的设立A.取代了元老院的权力B.体现了贵族与平民政治平等C.促进了共和政体发展D.推动了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答案】C【解析】【详解】公元前494是罗马共和国时期,这个时期罗马法主要是公民法,所以保民官的设立有利于共和政体的发展,故C正确;保民官并未取代元老院的权力,故A错误;罗马法本质上体现了奴隶主的利益,贵族和平民政治上不可能平等,故B错误;公民法向万民法的转变是随着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变过程中,公元前494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材料时间“公元前494年”可知是罗马共和国,保民官是维护平民利益的,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推动了共和政体的发展。10.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在1222年成立时,只有宗教法、民法、医学三种科目。1399年帕多瓦大学分化为两所大学:UniversitasIuristarum(主要教授民法、宗教法和神学)和UniversitasARtistarum(主要教授医学、哲学、文法、辩证法、修辞学和天文学)。这反映了这一时期A.神学不再占据统治地位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C.近代自然科学已经产生D.人文精神开始勃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399年意大利开始了文艺复兴,但当时的意大利神学依旧占据着统治地位,故排除A项;帕多瓦大学的分化无法体现当时意大利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更不能说明近代自然科学已经产生,故排除B、C项;根据“UniversitasARtistarum(主要教授医学、哲学、文法、辩证法、修辞学和天文学)”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意大利人文精神已经开始勃兴,故选D项。11.下图是一幅苏联海报。列宁身旁左右是农民和工人,举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旗帜。在他背后,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海报的主题可能是庆祝A.苏维埃政权巩固B.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C.农业集体化完成D.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答案】A【解析】【详解】海报强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轮初升的太阳”说明苏维埃成立不久,这正是强调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决心,故A正确;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是斯大林时期,故B错误;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故C错误;材料“一轮初升的太阳”说明苏维埃成立不久,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实行的,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12.1960年前后,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情况下,其他国家必须依靠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来获得足够的美元;而美元的持续性流出,又势必削弱并危及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特里芬两难”实际上说明A.美元的中心货币地位不能动摇B.布雷顿森林体系导致美国长期外贸逆差C.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合实际D.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有利于货币体系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特里芬两难”说明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内在矛盾,仅以单一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体系难以维持,实际上说明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有利于货币体系稳定。故答案为D项。“特里芬两难”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难以维持,排除A项;B项只是现象,不是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排除;材料中的观点只是想说明单一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可能长期维持,排除C项。【点睛】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地位。但各国为发展国际贸易,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导致美元在海外不断沉淀,美国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作为国际核心货币应该保持币值稳定,这就要求美国须是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成为一个悖论,即“特里芬难题”。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不断扩大和美元供给的持续超速增长,一方面将使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难以维持;另一方面,必将对美元产生贬值压力,并导致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固定比价也难以长期维持,从而使这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发生动摇。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
本文标题: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3月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296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