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本套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可知,孔子反对晋国将法律公之于众,认为其做法造成“贵贱无序”;据材料“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可知,孔子对于鲁国贵族季氏采用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无法容忍;据材料“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可知,对于卿大夫田氏杀了诸侯国国君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国君,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据上分析可知,孔子主张“礼”、要求摆正名分,端正宗法等级秩序,D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仁政”思想及效法先王治国主张的观点,A、B错误;材料虽涉及部分礼乐的内容,但与礼乐教化思想不吻合,C错误。2.在社会转型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段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B.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C.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D.宋明理学【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兴起于西方奴隶社会时期,当时西方社会没有出现社会转型,故可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当时出现的“百家争鸣”就是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故本题选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出现在西汉,当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也不是转型期,故排除C;宋明理学所处的阶段也不社会转型期,故可排除D。3.下列言论反映墨家思想主张的是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B.有人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就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答案】B【解析】A是道家的;B是墨子的主张,他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兼爱”的社会,所以答案选B;C是儒家思想;D是孟子的。4.“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在宋明理学中所完成的形而上学转向……”材料中的“政治转向”是指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可知,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因为适应了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D正确;“天人感应”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这是董仲舒新儒学的一部分,A片面;据所学可知,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奴隶制度,与材料不符,B错误;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宋明理学的内容,与材料无关,C错误。5.《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该思想强调A.官员和将领的选用应遵从宗法血缘关系B.选用人才应随时代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C.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D.文臣武将的选拔应该注重基层工作经验【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中可以看出,韩非子认为国君应该从基层选拔官吏,根据功劳来决定官员的爵位,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韩非的选官标准,排除;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时代发展、人才选用的变化,材料只反映了此时的选拔标准,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属于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6.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强调皇帝代天治民,如果皇帝顺应天意,天降祥瑞,否则天降灾难,其目的是制约君权,故A正确;“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是荀子观点,B错误;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是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观点,D错误。7.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A.助人探究儒家义理B.弘扬“致良知”的学说C.促进儒佛道的融合D.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朱熹理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朱熹运用理学为儒家经典作注释,是推动儒家义理思想的研究,符合题意的是A项,题干中没有说到心学,排除BD项,理学就是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的产物,这不是朱熹注释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8.“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恃,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摘自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作者在此强调的是宋明理学A.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B.确立“三纲五常”的地位C.突出“格物致知”的目的D.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君以制命为职”可知,宋明理学依然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所以答案选A;B、C材料没有涉及;D是宋明理学的内涵,但并不是其本质。9.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D.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和明清思想活跃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由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灭人欲”,李贽却提出有人心者必有人欲,这样才是真正的人,没有了人欲也就没有了人心。由此可知李贽通过肯定个人私心、私欲来追求和宣扬个人的自由,故选B。A项不是为以权谋私者服务;李贽的主张合理但未体现合法,所以C错误;李贽是肯定个人私欲以彰显反传统,而非否定公心,所以D错误。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10.王阳明指出:“虽治生(做生意)亦是讲学中事。但不可以之为首务,徒启营利之心。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材料中王阳明的思想A.强调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存理去欲B.反映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C.认为经商和做学问是完全一致的D.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实现“存天理,灭人欲”,故A项错误;材料中王阳明认为做生意也是同样可以修身养性的,说明他的授学对象中生意人有着一定的比例,故B项正确;虽然认为做生意可能成为圣贤,但是王阳明提醒“不可以之为首务”,故C项错误;虽然提出了一些限制条件,但是王阳明没有从根本上歧视做生意的营利之心,与传统儒学耻于言利的义利观是不同的,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守仁11.王阳明是明代心学大师,他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由此看来,王阳明A.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B.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C.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个人的行为D.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王阳明的观点是:格物就是要事无巨细,都按照正道做事,一点一滴改掉错误的心念和言行,纠正偏离正道的心念和言行,从而做到致良知。题中并未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而是发展了儒学的内涵,故A错误。从题中无法得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故B项错误。要做到格物致知就是要按照正道去做事,即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故C正确。题中强调要用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而非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故D错误。12.“在三先生看来,当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已难以继续承担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与社会教化功能,……他们不遗余力地倡导‘重民’、‘保民’、‘敬民’,呼吁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回归”。以下言论最能够体现“儒家基本价值观念回归”的是()A.“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D.“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在三先生看来,当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已难以继续承担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与社会教化功能,……他们不遗余力地倡导‘重民’、‘保民’、‘敬民’,呼吁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回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清之际王夫之、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的特点,“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符合题意,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特点【详解】13.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谈到:“梨洲不汲汲于致用,而其<待访录>所陈之政治理想则为学术中最精彩之一部分,在亡明遗老中殆可首屈一指.”其中“最精彩之一部分”的政治理想是指A.挑战“重农抑商”传统思想,提出“工商皆本”学说B.反对“家天下”的观念,极力抨击君主专制制度C.抨击了科举制度的流弊,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D.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认为法治是人治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抨击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工商皆本”是经济思想,不是政治理想,故A项排除;“经世致用”主要是顾炎武的思想,而且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观点,不是政治领域的概念,故C项排除;“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是黄宗羲的“法治”观,是其反对君主专制理论中的一部分,故D项排除。14.以下是16世纪东西方两位思想家的主张,其共同之处是马丁·路德:教皇和自己的会议,只有当其行动和法令与《圣经》相一致时,人们才有必要服从。李贽: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A.挑战权威B.否定神性C.崇尚理性D.倡导民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马丁·路德对以教皇为权威的教会进行批判,李贽挑战孔子的权威,故共同之处是挑战权威,A项正确。马丁·路德虽然对天主教会不满,但他不反对宗教信仰,没有否定神性,排除B。二人都未提出崇尚理性,倡导民主的思想主张,排除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15.以“人”“言”构形“信”字在商周时期并未出现,到春秋才产生。于此相应,对于“信”这个概念也是从记载春秋历史的《左传》一书开始,该书共有24处记载了诸侯、卿大夫等遵守承诺、盟誓的事例。人言为信在稳定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上述史实的背景是A.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被统治者接受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成熟的文字在春秋时期出现D.《左传》作者发明了“信”字【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经常出现诸侯国之间战争和以下犯上的事件,因此,诸侯、卿大夫
本文标题: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371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