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陕西省渭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陕西省渭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李泽厚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所在。“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说,“传神”要靠人的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在千什么;眼睛才是灵魂的窗子。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述人物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节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魏晋风度”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不已,原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经学解体,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兴起。B.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原因,人生短促而多苦难,但一些人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努力思考把握人生的方法,这种探寻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C.当时对人的评议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九品中正制度为代表,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导致那个时代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D.“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它与“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表达出的内在人格,共同体现了魏晋风度。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它突出地表现在把握住短促而苦难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精彩。B.正因为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死亡枕藉,当时的文人才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等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C.《古诗十九首》中,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等结合糅杂在一起形成的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D.魏晋时期对人的评价实现了从关注人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到关注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的转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可见,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B.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从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等,这与“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C.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正是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D.魏晋风度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而且表现为其他领域中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老刘喜秋香秋高气爽,菊花飘香。老伴已故一百零一天了。老刘半宿起来,打开灯,奋力地擦地擦窗抹完桌子后,赶快把白日才买回的两盆亮黄的菊花摆放在正厅最显眼的位置。今天,老刘胆量倍增,要冲出子女为他找老伴所设的所有包围圈,去老家把和他同岁的寡妇秋香妹子接来。这个日期,是秋香暗示给他的。老伴烧“一•七”那天,闺女菊花很懂老刘的心思,开着车把她秋香姑接来。菊花牢记妈在家种地时,秋香姑和妈好的似亲姐妹,帮妈干活,帮妈伺候瘫痪在炕的奶奶。奶奶拿她当亲闺女待,家里有了好吃的,都给她送一份。那天,秋香刚进门就看到了老刘那热辣辣的目光,尽围着他发射。在菊花的示意下,秋香把老刘拉到里间,掩上门,轻轻地给了他两捶,把菊花的意思变成了死命令:“嫂子没过百日,不准你胡来,城里像你这样的尽他妈出洋相,老伴去世没几天,就领个来家,还形影不离地到处瞎显摆,见了熟人,没说话,先咯咯咯地笑,丢死人了!”秋香的捶暖温温的,把老刘一下子就捶到了中学时代。那时,秋香是四庄八屯的大美人,老刘是村里唯一一个高中生,状元哎。老刘上学,家里没有咸菜捎,秋香就把她家里的豆酱饼子烤得黄黄的香香的拿给他。老刘就痴乎乎地认为,秋香要和他好呢。在一个月圆的晚上,老刘把秋香约到村头上,吞吞吐吐地提出了订婚要求,结果,秋香变着脸,气抖擞地该出手时就出手,狠巴巴地给了他两捶说:“你傻了?不成材料!我关心你,是叫你考上大学,成人才!我已定婚了。你就老老实实的吧!”这时,老刘就听到了杏花姐在草垛后“咯、咯、咯”的笑声,还说:“使劲捶!”也就是秋香的这两捶,把老刘捶得头脑清醒地进了大学,成了国家干部。秋香对老刘有恩。老刘就山誓海盟:非秋香不娶,别说等一百天,就是等三百天也要等!秋香守了七年寡了,伺候偏瘫的婆婆(王婶),就是最贤慧的闺女也比不上。老刘想起秋香帮老伴伺候母亲的那些日日夜夜,今天,该是他大显身手帮秋香伺候王婶了。老刘决不含糊,在准备给王婶住的东卧室忙得汗流浃背,把才买的数字电视放到东墙边架好,把才买的可移动的高级便盆放到床边用专用布盖好,还有暖瓶、餐巾纸都各就各位。老刘有滋有味地忙着,就把孩子们给他制定的苛刻“婚姻法”抛到九霄云外了。那是烧“七•七”那天,还是菊花去把她秋香姑请了来。两个儿和两个儿媳,很明白,像老刘这样高工资,伺候窝里拉窝里尿的老母亲辛苦了三年的有功之臣,是城里老寡妇们争抢的对像。于是,烧完了“七•七”,家中浓云密布,在严肃、紧张的气氛中,由大儿宣布了老刘找老伴的四不准:不准打结婚证;不准找有病的;不准找熟人;不准找拖儿带女的。这四不准把老刘和秋香成婚的道一下堵死了。老刘火冒三丈,喘气的声音,活像气棒在打气。秋香一看他那张苦瓜脸,赶快把他拽到里间里,狠狠地拧了他两下说:“您就照孩子们说的办吧!”“那咱俩就不用结婚了?”“这事我从未敢想过。我是不会来找难看出洋相的。我要在家好好伺候老人!”“我要把王婶接来,和您一块儿伺候!”“您是俺亲哥哥,千万千万别犟了!”“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八点整!”自鸣钟一报时,老刘慌了。他怕孩子们来了捣乱,他要先把生米做成熟饭,便急三火四地梳洗打扮了一番,一个七十岁的老头,楞是感觉年轻了十岁。老刘快速提着给秋香买的高档羊毛衫,夹起提包,刚走到门口就被两个儿和两个儿媳堵了个正着。大儿伸开双臂挡着,嬉皮笑脸地说:“爸,您那儿也不能去!”老刘怒火中烧,质问:“为啥?”“您要给俺留条做人的道。”“就是那四不?”“那是告诉市里老寡妇的,让您清静省力少费口舌呢。”老刘正莫名其妙,楼下欢快的汽车鸣笛声,给老刘送来了惊喜。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媳赶快往下跑。老刘从窗上一望,喜从天降,是菊花把她秋香姑和她王奶奶接来了。老刘立刻老泪纵横了。厅内的菊花,鲜艳亮丽,好香,好香啊!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的开头“老刘要冲出子女所设的所有包围圈,去接秋香妹子来”,反衬出现在社会年轻人不理解老人,为老人的再娶设置层层障碍的现实。B.小说中间插入“老刘吞吞吐吐地提出了订婚要求”的情节,为后文“老刘迎娶秋香”的情节做铺垫,同时使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耐人寻味。C.小说中秋香贤惠、大方,菊花温柔、孝顺,这些人物和老刘一起构成小说的人物群,他们都有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小说要歌颂的对象。D.小说通过富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老刘和秋香这两个人的形象,比如“尽他妈出洋相“到处瞎显摆”“吞吞吐吐地提出了订婚要求”等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5.作品中的老刘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5分)答:6.作品为什么以“厅内的菊花,鲜艳亮丽,好香,好香啊!”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我于1986年考入军艺文学系,比莫言低一届,他是师兄。当时,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莫言已成为很多文学青年的偶像。记得1986年我从广州军区去军艺参加考试时,在食堂门口遇见本军区的作家雷铎,他介绍旁边一个胖胖的人说:“他就是莫言。”接着我们蹲在草坪旁吃饭,因为当时文学圈流行一种“凭感觉写小说”的说法,而莫言的作品正成为这种说法的例证。我就问:“什么是感觉?”他狡黠一笑,回答:“都是瞎扯的。”实际上,他对家乡高密生活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对莫言最熟悉的,是他的军艺同班同学,后成为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的朱向前。昨晚,我和朱向前在电话里聊了很久。“你知道莫言的笔名怎么来的吗?”“当时文学爱好者很多,但不少人是把文学当作名利的敲门砖,不去刻苦写作,而是到处清谈吹嘘。莫言虽然当时没有名气,但很看不惯这种风气,认为作家还是要靠作品吃饭,莫要靠嘴巴发声音。于是给自己起了这个笔名,正好也与真名管谟业音相仿。他的性格也是如此,平时很少说话。”1984年秋天,解放军艺术学院由著名作家、后任总政文化部长的徐怀中将军领衔,创建了文学系。莫言当时是总参下面一个学校的副连级教员。他报名参加了几轮考试,也获得了通过。但不知何故,他却没在规定的时间来军艺报到。按规定,他就不能录取了。看着他茫然无措的样子,系主任徐怀中把他叫去,问他写过什么东西?莫言忐忑地从包里摸出1982年发表在《莲池》上的小说《民间音乐》递过去。徐怀中看完,用异样的神情望着面前的年轻军官,说很好呀,报到吧!就这样,莫言这匹“千里马”,让“伯乐”徐怀中一眼相中,正式走上了文学道路。昨晚,我联系徐怀中,他正在广西休养,老部长对弟子的获奖表示祝贺,随后又淡然一笑说,我就不评了,现在应该让广大读者评说了。朱向前说,开学时,全班先自我介绍。他们看到许多当时军队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作家坐在面前,有李存葆、钱钢、李荃等等。数来数去,就他们俩是无名小卒。去饭堂的路上,他俩自然靠拢。朱问:“你写过什么?”“嘿,不值一提,我就是来瞎混的。你呢?”“我从福州军区来的,写过点小玩意。”军艺的学员宿舍是四个人一间,在这种环境下,莫言无法安静地写作,于是就在文学系的梯形教室里写。每天晚上,同学们有的外出访亲探友,有的喝酒侃大山,有的看书,只有莫言,躲在教室里一写就写到凌晨两三点钟。当时不排除有人背后讥讽:这能成吗?但莫言很快就开始爆发了。从1985年
本文标题:陕西省渭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376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