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太原市八年级地理下册 8.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学案(无答案) 晋教版
8.2.1河西走廊—古今交通要道一、学习目标:1能运用地图说出河西走廊的位置和范围,并能对和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2.通过河西走廊的地形图和景观图,熟悉河西走廊的位置、范围,认识河西走廊的地形特点,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分布特点的关系,强化读图能力。3.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二、学习内容及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法指导【回顾旧知】1.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_______族自治州境内,地处_________线以南,属__________气候,漫山遍野生长着茂密的______________。2.西双版纳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使西双版纳享有“”和“”的美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是我国版图上晶莹透亮的“”。3.请你列举几种可爱的雨林动物:、。4.西双版纳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以族为主体。【自主学习】(1)河西走廊的名称是如何得来的?(2)祁连山的位置在哪里?【活动探究】(一)河西走廊是历史上沟通中西方的交通要道,是从古都长安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由汉武帝主持开发。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一直向西延伸。现代的兰新铁路也经过河西走廊。读教材图8.8,和教材P86第一、第二自然段,完成以下几个任务:仔细回顾上节所学,力求准确回答,相信自己,你一定行!请仔细阅读课本87—88页文字、图片,了解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气候特点,根据提供的问题,文中寻找勾①明确河西走廊所在的省份、地理位置以及河西走廊得名的原因。②认识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③说出河西走廊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2)祁连山对河西走廊的环境有怎样的影响?【总结】:河西走廊自汉唐以来。就成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目前,依然是联系亚洲和欧洲、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通道。画并思考作答。学习这部分知识,一定要认真读图,从图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才能更深地认识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河西走廊两侧相邻的省区是:A.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B.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C.青海省、西藏自治区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2.河西走廊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三阶梯中的()A.第一级阶梯B.第二级阶梯C.第三级阶梯D.第一、第二级阶梯的交界处()3.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4.祁连山的走向大致是:A.东西走向B.东北—西南走向C.南北走向D.南北—东南走向()5.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其主体部分位于A.青海省B.甘肃省C.山西省D.内蒙古自治区()6.祁连山因位于河西走廊以南又称南山,山脉绵延千余千米,呈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C.东北—西南走向D.西北—东南走向()7.下列河流中,流经河西走廊地区的是:A.海河B.黑河C.辽河D.淮河()8.以祁连山为界的两个省区是:A.四川和青海B.青海和甘肃C.山西和陕西D.陕西和河南()9.下列旅游景点中,在河西走廊地区看不到是:A.敦煌莫高窟B.嘉峪关C.青海湖D.酒泉池当堂检测1.在甘肃省境内,介于和、之间,长达千米,呈的狭长平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被称为。2.河西走廊成为中国通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3.河西走廊是联系和、沟通和的重要通道。()1.河西走廊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2.河西走廊是呈走廊状的狭长平地,其得名是因为它位于A.长江以西B.黄河以西C.黄土高原以西D.我国西部地区3.位于河西走廊两侧的山脉,组合正确的是:①祁连山②合黎山③龙首山④昆仑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河西走廊地区位于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中的()A.第一级阶梯B.第二级阶梯C.第三级阶梯D.第一、二级阶梯交汇处5.是黄河与内陆水系分水岭的山脉是()A.昆仑山脉B.阴山C.祁连山脉D.贺兰山6.读河西走廊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每年春暖花开之时,的冰雪开始融化,雪水汇成溪流,滋润着、等地,在这些地区形成。(2)祁连山因为与河西走廊以南又称。山脉绵延千余千米,呈--走向,平均海拔米以上,多雪山、冰川。(3)汉唐以来,河西走廊成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目前,这里仍是联系洲和洲、沟通洋和洋的重要通道。(4)通过河西走廊的重要的铁路线是铁路,铁路沿线经过了、、等城市。作业布置[必做]完成读表题。[选做]完成地理填充图相关练习。
本文标题:山西省太原市八年级地理下册 8.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学案(无答案) 晋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43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