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专题五文言文阅读一、(2018·贵阳)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亦.我所欲也是进亦.忧范仲淹《岳阳楼记》)B.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C.所恶有甚于.死者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狼得.骨止(蒲松龄《狼》)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D)A.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B.贤者能勿丧耳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C.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D.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邻因害怕死亡而不接受3.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①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②本心”。4.下表对本文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共同特点进行了梳理,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2篇目项目列举事例运用排比运用对比《鱼我所欲也》乞人不屑“蹴尔”之食的事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把“①一箪食、一豆羹”与“②万钟”在财富数量上作对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守城方得“地利”却“③委而去之”的事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把“多助”与“寡助”的结果作对比二、(2017·贵阳)公输(节选)《墨子》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胡不见.我于王于舅家见.之(王安石《伤仲永》)B.今有人于.此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C.舍其文.轩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醉翁亭记》)D.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复立楚国之.社稷(司马迁《陈涉世家》)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A.然胡不已乎这些胡人不会停止进攻B.此为何若人这是什么样的人呢C.荆之地方五千里楚国的土地方圆有五千里D.宋无长木宋国没有高大的树木33.选文中,通过“文轩之与敝舆”“①粱肉之与糠糟”“锦绣之与短褐”对比,墨子得出楚国攻宋是“②为与此同类”的结论。4.《邹忌讽齐王纳谏》与这一段选文都围绕“劝说”展开,下表对此进行了梳理,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劝说性质劝说目的劝说方式劝说结果墨子外交劝说楚王放弃攻宋以窃疾设喻②楚王必定取宋邹忌内政劝谏齐王广开言路①以家事设喻齐王欣然纳谏三、(2016·贵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委而去.之去:离开(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3)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4)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2.翻译句子。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3.本文开篇用两个“不如”强调了“①人和”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借战争论述了施行②仁政的重要性。4.下列与选文相关的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A.《〈孟子〉两章》中两篇选文的结构方式不同: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构是先分后总。B.孟子善用对比:本文把“多助”和“寡助”作对比,《鱼我所欲也》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C.本文中四个“非不”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三个“莫不”(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都表达了强烈的肯定语气。D.《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是“得道”的表现,《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是“失道”的结果。41.写景类文言文写景类文言文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怎样抒情(方式)《三峡》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借景抒情《答谢中书书》山川自然之景抒发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喜爱之情借景抒情《记承天寺夜游》月夜景色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达观自得中隐含着惆怅悲凉;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境借景抒情《与朱元思书》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抒发了作者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之中的心境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借景抒情《小石潭记》小石潭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和凄苦借景抒情《岳阳楼记》岳阳楼阴雨和晴朗的景色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借景抒情《醉翁亭记》滁州幽深秀美的朝暮四季自然之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借景抒情2.叙事类文言文叙事类文言文叙了什么事(事件概括)叙了什么人(人物形象)\中心思想《咏雪》谢太傅与子侄辈在家中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子侄辈:聪慧机敏《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元方与父亲友人对话的场景陈元方:聪明、直率刚直友人:不守信用,无礼;知错就改,有羞耻心5陈太丘:守信之人《狼》一屠夫晚归途中与两狼争斗并杀两狼狼:贪婪、凶狠、狡诈屠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孙权劝学》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取劝诫后学有所成孙权:善于劝诫吕蒙:虚心听取劝告,勤奋上进《卖油翁》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卖油翁:纯朴厚直,怀技而谦谨陈尧咨:自命不凡《愚公移山》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挖山,最终感动天帝派天神将山挪走愚公:有顽强毅力、不怕困难智叟:不智不勇、自作聪明,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周亚夫军细柳》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桃花源记》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通过渔人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使秦王折服,完成使命秦王: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送东阳马生序》记叙了宋濂早年虚心求教和勤劳学习的经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于天资和条件《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劝说齐王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齐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3.说理类文言文说理类文言文说了什么道理(表达什么态度)怎样说理(方法和思路)《〈论语〉十二章》对修身、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指导通过语录体展开说理《诫子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通过家信中寄予教诲与劝勉《穿井得一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通过寓言故事展开说理《杞人忧天》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通过寓言故事展开说理《陋室铭》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通过托物言志展开说理6趣《爱莲说》寄予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通过托物言志展开说理《河中石兽》告诉人们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通过寓言故事展开说理《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使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意志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虽有嘉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大道之行也》希望实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马说》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鱼我所欲也》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曹刿论战》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的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出师表》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观点,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考点1文言实词1.以形析义法汉字以形声字居多,形旁大多表意,所以可以根据形旁推测字义。如形旁为“禾”,可推测与五谷有关;形旁为“贝”,可推测与金钱有关;形旁为“皿”,推测与器皿有关。2.音义辨析法通假字即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如《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的意思。通假字一般可根据字形探求本字。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皆被绮绣”的“被”,从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从字形相近方面探求,应为通假字,同“披”。73.成语印证法许多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实词的意思。4.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词语,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意思。5.语境推断法实词具有多义性,在解释词语时,要紧抓上下文,推断实词的意思,尤其针对一词多义的词语更适用。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朝”:“朝服衣冠”中意为早晨;“皆朝于齐”引申为朝拜;“入朝见威王”中意为朝廷。6.古今对照法一般情况下,古今异义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变化:(1)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小,而在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2)词义缩小: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词义大,而在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变小了。如“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思。(3)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现在却变成另一个方面的意思。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4)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词义较强,而在现在所表示的词义则较弱。如“怨”,古代是指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词义较弱,而在现在所表示的词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现在表示仇恨、怀恨。(6)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古代指地位低、见识浅,最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劣,含贬义。7.语言结构推断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古人行文常讲究对举,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特点。如《送东阳马生序》“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中,“腰”与“戴”对应,故“腰”应为动词,意为腰佩。考点2文言虚词1.代入筛选法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表并列关系,表转折关系,表顺承关系,表递进关系,表修饰关系,等等。将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一一分析和筛选。2.语境推断法(同考
本文标题:(贵阳专用)2019中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阅读 专题5 文言文阅读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722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