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导入雄伟的拉丁美洲安第斯山脉(“南美洲的脊梁”世界最长山脉)战后,非洲大陆的独立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到20世纪90年代初,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寿终正寝。在拉丁美洲,古巴、巴拿马等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亚非会议的召开与不结盟运动的诞生,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英国对印度的侵略章西女王原名阿克希米·葩依1835~1858.6.18战后初期,民族独立运动掀起高潮,亚洲一系列民族国家纷纷独立。是继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后的又一重大变化。印度1757年开始沦为,19世纪中叶完全沦为,成为英国在亚洲面积最大的殖民地。1857年至1859年,章西女王领导展开反英斗争失败,但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一些国家独立形势图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广泛兴起背景①大战使国际帝国主义力量严重削弱;②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长期斗争,力量不断增长;③战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中国)。“英王王冠上一颗最明亮的宝石”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KaramchandGandhi1869.10.2~1948.1.30尊称圣雄甘地印度“国父”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要活就要像明天你就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好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国家都是由苦难中产生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不使用暴力,是谦逊的极限。——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有信心,即不知道有失望。——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贫穷才是最糟糕的暴力。——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倡导者、印度国父。通过“非暴力”的公民不合作,甘地使印度摆脱了英国的统治。这也激发了其他殖民地人们起来为他们的独立而奋斗。曾先后在1922年,1930年,1933年和1942年四次入狱,在狱中通过绝食展开他的文明不服从运动。他与英国驻印度最后两任总督(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路易斯·蒙巴顿)合作制定了印度独立和分治方案。1948年1月30日,在前往一个祈祷会的途中被一名印度教极右派狂热分子南度蓝姆·高德西枪杀。印度、巴基斯坦独立路易斯·蒙巴顿LouisMountbatten1900.6.25~1979.8.27英国东南亚盟军总司令曾任印度总督“印度独立法案”(蒙巴顿方案)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印、巴独立标志着英国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殖民统治终结,加速了英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国旗印度共和国国旗印巴原本是一个国家,根据英国1947年6月3日的“蒙巴顿方案”分成两个自治领。一个是以信仰印度教为主的印度(8月15日成立);一个是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8月14日成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前身是英帝国,由英国及其自治领和其他已独立的前殖民地、附属国组成)成员国。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改自治领为共和国,定国名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两国在独立后曾爆发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特别是在未明确归属的克什米尔地区领土争夺的小型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国徽印度共和国国徽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Nehru1889.11.14~1964.5.27印度首任总理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发起人穆罕默德·阿里·真纳MohammedAliJinnah1876.12.25~1948.9.11巴基斯坦“国父”巴基斯坦首任总督印尼等国独立苏加诺BungSukarno1901.6.6~1970.6.21印尼“国父”印尼首任总统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国旗印尼国徽公元3~7世纪建立了一些分散的封建王国。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在爪哇建立了印尼历史上最强大的麻喏巴歇封建帝国。15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先后侵入。1596年荷兰侵入,1602年成立具有政府职权的“东印度公司”,1799年底改设殖民政府。1942年日本占领印尼,1945年日本投降后,印尼爆发苏加诺领导的“八月革命”,8月17日宣布独立,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1947年后,荷兰与印尼经过多次战争和协商,于1949年11月签订印荷《圆桌会议协定》。据此协定,同年12月27日成立联邦共和国,参加荷印联邦。1950年8月印尼联邦议院通过临时宪法,正式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菲律宾共和国国旗菲律宾国徽菲律宾人祖先是亚洲大陆移民,曾以吕宋、麻逸、苏禄、胡洛等地闻名。14世纪前后出现了由土著部落和马来族移民构成的一些割据王国,其中最著名的是14世纪70年代兴起的海上强国苏禄王国。1521年,麦哲伦率领西班牙远征队到达了菲律宾群岛。1565年,西班牙侵占菲律宾,自此统治菲达300多年。1898年6月12日,菲律宾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将国名改为菲律宾共和国。同年,美国依据对西班牙战争后签订的《巴黎条约》占领菲律宾。1942年,菲律宾被日本占领。二战后,菲律宾重新沦为美国殖民地。1946年7月4日,美国被迫承认菲律宾独立,国名仍称为“菲律宾共和国”。曼努埃尔·罗哈斯·阿库纳ManuelRoxasAcuna1892.1.1~1948.4.15菲律宾第三共和国第1任总统缅甸联邦共和国国旗缅甸国徽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后,经历了蒲甘、东坞和贡榜三个封建王朝。英国于1824~1885年间先后发动3次侵略战争,并占领了缅甸,1886年英国将缅甸划为“上缅甸”和“下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37年缅甸脱离英属印度,直接受英国总督统治。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1945年全国总起义,缅甸光复。后英国重新控制缅甸。1947年10月英国被迫公布缅甸独立法案,承认缅甸独立。1948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建立缅甸联邦。1974年1月改称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88年9月23日改称“缅甸联邦”。吴努UNu1907.5.25~1995.2.14缅甸独立运动领袖缅甸联邦总理公元初马来半岛建立了羯荼、狼牙修等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刺加王国统一了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并发展成当时东南亚主要国际贸易中心。16世纪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侵略。1911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沙捞越、沙巴历史上属文莱,1888年两地沦为英国保护国。二战期间,马来亚、沙捞越、沙巴被日本占领。战后英国恢复其殖民统治。1957年8月31日英国承认马来亚联合邦在英联邦内独立。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和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合并组成马来西亚(1959年6月英国同意新加坡为自治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李光耀HarryLeeKuanYew1923.9.16~新加坡第1任总理马来西亚联邦国旗马来西亚国徽新加坡共和国国旗新加坡国徽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万隆会议(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BandungConference1955.4.18~4.24),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共29国在印度尼西亚万隆进行,讨论与亚非各国有关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这也是亚非国家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与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会议由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和巴基斯坦五国发起,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或新殖民主义活动。1955年4月22日周恩来同印尼外长苏纳约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受到各国代表的热烈欢迎亚非会议的召开是战后国际形势和亚非地区形势变化,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的产物。针对某些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破坏,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保证了会议成功进行。会议反映的团结反帝、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不结盟运动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的国际格局日益明朗,“北约”、“华约”对峙加剧。许多新兴民族国家为维护自己的主权和独立,不愿介入美苏间的争斗,纷纷宣布奉行不与大国结盟的中立外交政策。1956年,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举行会谈,掀起不结盟运动(TheNon-AlignedMovement)。约瑟夫·布罗兹·铁托JosipBrozTito1892.5.7~1980.5.4前南斯拉夫总统迦玛尔·阿卜杜勒·纳赛尔GamalAbdelNasser1918.1.15~1970.9.28埃及第2任总统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Nehru1889.11.14~1964.5.27印度首任总理不结盟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会场1961年9月1日~6日,第一次不结盟25国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Beograd)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这是自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反映了新兴民族国家团结反帝反霸,维护独立的愿望,实际上是新兴民族国家间的“结盟”。不结盟运动标志毛泽东(1893.12.26~1976.9.9)不结盟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不与任何大国(主要指美苏)或军事集团(主要指北约、华约)结盟,在两极对峙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亚非会议的召开和不结盟运动的诞生,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广大亚非拉地区的新兴民族国家逐渐成为两极之外的又一支重要国际力量,即第三世界。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举行会谈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欧洲人在非洲的势力(1913年)非洲主要语系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希腊文为阳光灼热),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面积约302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5,为世界第二大洲,仅次于亚洲。在地理上分为北非、东非、西非、中非和南非。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非洲争取民族独立的浪潮席卷南北,势不可当。埃及“七月革命”迦玛尔·阿卜杜勒·纳赛尔GamalAbdelNasser1918.1.15~1970.9.281956~1970埃及第2任总统穆罕默德·纳吉布MuhammadNaguib1901.2.20~1984.8.281953~1954埃及第1任总统穆罕默德·法鲁克(法鲁克一世)MuhammadFarruk1920.2.11~1965.3.181936.4.28~1952.7.23埃及和苏丹国王埃及“七月革命”纳赛尔在人民的欢呼中1952年7月23日,以穆罕默德·纳吉布和迦玛尔·阿卜杜勒·纳赛尔为首的89名中下层青年军官——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反帝反封建的“七月革命”。赶跑法鲁克国王,推翻英国庇护的埃及君主统治,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政权。埃及国徽埃及共和国国旗埃及(Egypt)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TheArabRepublicofEgypt)。位于非洲东北部,面积100.2万平方千米。人口7471万(2003年),主要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科普特人占11.8%,信奉基督教。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苏伊士运河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运河开通后,英、法两国就垄断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获得巨额利润。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纳赛尔获得了埃及人民和阿拉伯世界广大人民的一致爱戴,被尊称为“雄狮”纳赛尔。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阿尔及利亚电影《光荣岁月》阿尔及利亚独立欧洲、非洲地图阿尔及利亚位于非洲西北部,北临地中海,隔海与西班牙、法国相望。面积2381741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1200千米。人口3380万(2006年),大多数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约20%)。少数民族有姆扎布族和图阿雷格族。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法语。伊斯兰教为国教。阿尔及利亚人民欢庆独立公元前12世纪腓尼基人到达沿海一带。公元前9世纪起受迦太基控制。1830年法王查理十世派军征服阿,1834年宣布其为属地,实行军事殖民统治。1954年11月1日,阿尔及利亚掀起反对法国
本文标题:九年级历史下册 世界现代史 第四单元“冷战”时期的东西方世界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捍卫国家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892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