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32∕T 2969-2016 梨树腐烂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ICS65.020.20B31备案号:51415-2016DB32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2969-2016梨树腐烂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forIntegrativeControlofPearValsacanker2016-09-20发布2016-11-20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2/T2969-2016I前言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及编写》的规定编写。本标准由南京农业大学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凤权、赵延存、钱国良、杨晓蕾、何锋DB32/T2969-20161梨树腐烂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梨树腐烂病的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本标准适用于酥梨生产中梨树腐烂病的综合防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病原及症状3.1病原病原有性世代为梨黑腐皮壳菌(Valsapyri),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在自然条件下不容易产生。病原无性世代为梨壳囊孢菌(Cytosporacarphosperm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无色,分枝或不分枝,具隔膜,内壁芽生瓶体式产孢,分子孢子无色,单孢,香蕉形,两端钝圆,微弯曲,大小为(4.5~5.5)µm×(1~1.2)µm。3.2症状3.2.1溃疡型:初期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稍隆起,皮层组织变松,呈水渍状湿腐,红褐色至暗褐色。以手压之,病部稍下陷并溢出红褐色汁液,此时组织解体,易撕裂,并有酒糟味。随后,病斑表面产生疣状突起,渐突破表皮,露出黑色小粒点,大小约1毫米。当空气潮湿时,从中涌出淡黄色卷须状物。以后病斑逐渐干缩下陷,变深,呈黑褐色至黑色,病健部分交界处发生裂缝。树势较强,病部扩展比较缓慢,多限于表皮,很少扩展成环绕整个枝干。树势较弱,病斑可深达木质部,破坏形成层,并迅速扩展,环绕枝干,而使枝干枯死。3.2.2枝枯型:多发生在极度衰弱的梨树小枝上,病部不呈水渍状,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扩展迅速,很快包围整个枝干,使枝干枯死,并密生黑色小粒点。病树的树势逐年减弱,生长不良,如不及时防治,可造成全树枯死。4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枝干病组织内越冬。在生长季节均有病菌孢子飞散传播,从各种伤口及死亡组织侵入,也能从皮孔、叶柄痕和果柄痕侵入。腐烂病菌有潜伏侵染的特性,树势健壮DB32/T2969-20162抗病力强,病菌在树皮内呈潜伏状态不能扩展致病,当树势衰弱,抗病力下降时,潜伏病菌便大量繁殖,迅速扩展引起树皮腐烂。冬季低温造成梨树冻伤,也是腐烂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易引起腐烂病大流行。5综合防控5.1壮树防病5.1.1秋施基肥,亩施腐熟有机肥3~4立方米;5.1.2合理负载,及时疏花疏果,控制结果量;5.1.3对易发生冻害的地区,入冬前对主干及主枝向阳面涂白。5.2修剪防病5.2.1在不误农时前提下,改冬剪为春剪,避开寒冬对修剪伤口造成冻害,避开潮湿(雾、雨、雪)天气,减少腐烂病菌侵入机会;5.2.2生长季节及时剪除树体上干桩枯橛、病枯梢、病剪口、病果实及修剪愈合不良的锯口死组织,降低腐烂病菌的侵染危害;5.2.3对剪锯口及时保护,涂抹泥巴或是3.315%甲硫萘乙酸涂抹剂、3%抑霉唑膏剂等;5.2.4修剪工具若接触到病枝或病残体,选择15%络氨铜水剂1200~1500倍液或45%代森铵水剂100~200倍液等对其表面进行消毒;修剪的病枝或病残体要集中深埋或烧毁,及时清除病源。5.3喷药防病5.3.1梨树萌芽前(3月中旬)和落叶后(11月下旬)对树干喷施药剂,药剂可选用45%代森胺水剂300倍液等;5.3.2生长季节(6月下旬和9月上旬)对树干表面喷施杀菌剂两次,药剂可选用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2000倍液或45%丙环唑微乳剂1500倍液,兼防叶部病害。5.4刮除病斑5.4.1一旦发现病斑立即刮治,越早越好。刮治时一定要刮净,树皮下病变较浅的,可刮除表皮病层;病变较深的,木质部以及病皮都要刮净;5.4.2病斑刮除后及时对患处进行药剂(原药)涂抹处理,药剂可选用3.315%甲硫萘乙酸涂抹剂、2.4%腐植酸铜水剂、3%抑霉唑膏剂、1.6%噻霉酮涂抹剂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DB32∕T 2969-2016 梨树腐烂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41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