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0年高中语文 第10课 过秦论课件7 新人教版必修3
过秦论贾谊作者名片贾谊(前200年-前168年),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文学家、政论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贾谊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他的政论文最著名的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强。今人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前209)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背景介绍西汉初年,经历了春秋战国到楚汉之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文学常识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论文。①崤函()②囊括()③昭襄()④膏腴()⑤陈轸()⑥棘矜()⑦箭镞()⑧笞()⑨逡巡()⑩系颈()⑪劲弩()⑫锋镝()⑬行伍()⑭万乘()⑮谪戍()⑯度长絜大()()读准字音答案:①xiáo②nánɡ③xiānɡ④yú⑤zhěn⑥qín⑦zú⑧chī⑨qūn⑩jǐnɡ⑪nǔ⑫dí⑬hánɡ⑭shènɡ⑮zhé⑯duóxié内容梳理本文着重叙述秦王朝兴亡废替的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本文借古讽今,旨在总结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目的是劝当朝统治者对百姓实行宽松的政策。把握主旨1.铺叙排比本文在叙事上极力铺陈,极力夸张,文中多用铺叙排比的句式,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词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震海内的形象。行文又整散结合,错落有致,音节和谐,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艺术特色2.记叙与议论本文叙述多于议论,其史实的叙述也是为议论作准备,作张本。本文一、二、三、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多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震四海,却亡于兵士稀疲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3.对比用反复的对比以突出其最后的中心论点。一是六国与秦对比。与秦抗衡的六国,地广、人多、俊才云集,且“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似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从散约败”“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样夸张的对比,足以衬托出秦国实力之强。这第一层对比是极强者与较强者的对比,形成一个反差。二是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文章叙述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情景,是又一个鲜明的对比。虽然“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的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秦王朝。而陈涉,作者极写其穷困平庸,出身卑贱,才能平平,没钱没势,士卒稀少而疲弊,更无装备可言,但一旦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影响所及,“山东豪俊遂并起”,以致显赫一时的强秦亡于一朝。1.《过秦论》既然是指责秦的过失,揭示秦至二世而亡的原因,却用了一大半的篇幅来渲染秦的强盛,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主旨?答案:没有偏离。从全文来看,这正体现了本文对比论证的特点。课文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第一段写秦孝公雄心勃勃、变法图强;合作交流第二段写惠文、武、昭襄三代吞食六国,诸侯反秦却为其所困;第三段写秦始皇以武力灭诸侯,一统天下,然后南征北伐,“威振四海”,有力地渲染了“攻”时秦是何等的强盛。接着用“于是”一转,写到秦的“守”时,秦始皇以“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来“愚民”,又以“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来“弱民”,再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防民”,自以为这样就可以永保帝业,然而陈涉揭竿而起,秦朝竟然亡于一旦。秦王朝如此强盛,却灭亡得如此迅速,强烈的反差令人深思。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正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令人信服。2.你怎样理解作者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答案: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劣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仁义不施”是对第三段“于是废先王之道”那些话说的。“攻守之势异”是表明前面的成功和后面的失败是形势使然。贾谊的观点,认为取天下可以凭武力,而守天下必须靠仁义,就是说用正确的政策维系人心,一味镇压是不可能持久的。这实际上是要汉文帝汲取这个历史教训,谋求长治久安之道。对于秦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它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答案:观点一: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思维争鸣观点二: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观点三: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性,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本文标题:2020年高中语文 第10课 过秦论课件7 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72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