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0年高中语文 第9课 劝学课件6 新人教版必修3
劝学《荀子》作家作品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当时的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在认识论方面,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政治上,他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状况去施政。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恶的本性。《荀子》共三十二篇,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雄浑,多用排比、比喻,具有独特的风格。背景回眸《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与孟子一样,也肯定人人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只是成善成圣的途径与孟子所说的不同。他不是强调尽心知性,而是强调学习、积累和“用心专一”,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来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体现了荀子的这个思想,强调学习对后天的教育作用。古代的议论类散文我国古代议论类散文,不像西方那样作纯理性的甚至是数学式的逻辑推导,而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巧妙融合。说理的形象性、情感的独特性以及语言的生动性,构成了我国古代议论散文的特色,也是我国古代议论散文重视形象思维的表现。形成这些特色的原因,是我国古代文学家都参与议论文的写作,而政治家、思想家本身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文体常识古代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鉴赏古代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1)须臾(yú)(2)跂望(qì)(3)舟楫(jí)(4)跬步(kuǐ)(5)骐骥(qí)(jì)(6)驽马(nú)(7)镂刻(lòu)(8)二螯(áo)读准字音结构图解主旨归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从而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其中他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文章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难点探究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曰”这三个字有无必要?提示:有必要。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作者是借助在学问品行上成功的人士的话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比自己直接说更有力量,更令人信服。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提示: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荀子“劝”人们学习品德。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提示:“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水平、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提示: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不相同。“登高而招”“顺风而呼”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舟楫”“舆马”,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5.如何理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的含意?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镌刻东西,刻一下就放弃,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用刀刻个不停,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出花纹。寓意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作者很好地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强烈的反差摆在读者的面前,激发人们无尽的思索和反省。提示: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手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应该专心致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6.作者在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积累”“坚持”“专心”三方面入手。文中哪些比喻是分别说明这三方面道理的?
本文标题:2020年高中语文 第9课 劝学课件6 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7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