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理清诗人感情变化的线索,分析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2.体会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诗中运用的大量描述性意象及其作用。3.探究细节描写的作用,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学习目标大堰河——我的保姆重点1.分析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2.体会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诗中运用的大量描述性意象及其作用。重点难点难点探究细节描写的作用,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课前预习一、扫除生字①保姆()②典押()③酱()碗④荆棘()⑤火钵()⑥碾()压⑦悉()索⑧忸怩()⑨团箕()⑩凌侮()⑪叱()骂⑫麦糟()⑬纽()扣mǔyājiàngjīngjíbōniǔníxīniǎnjīwǔchìzāoniǔ二、阅读思考1.本诗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请概括本诗的结构层次。2.初读诗歌,你觉得大堰河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用几个词概。3.诗人在塑造大堰河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了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1933年在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以感人肺腑的诗情和清新自然的诗风震动诗坛。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主要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光的赞歌》等。诗歌特点从诗歌内容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专注于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从诗歌风格上看,艾青的诗大多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既有忧郁的诗绪,也有特有的形式。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艾青身世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命克父母”,因此他被送到本村一位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五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而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灵感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她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写作背景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窗外飘起了雪花。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大堰河,便挥笔写下了这首赞颂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1.第一节为什么要反复说“大堰河,我我的保姆”?首尾反复咏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既交代了大堰河与“我”的特殊关系,又突出诗人难忘大堰河的养育之恩,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课文探究2.第二节,诗人对大堰河的称呼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第2节中对大堰河的称呼时而用“她”,时而用“你”,“她”是客观的交代,“你”表达了亲切的感情。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的悄然转换,表达了诗人内心浓烈的情感。3.第三节,诗人为什么看到雪就想起了大堰河?“雪”给人以冰冷的感觉,使人渴望温暖。诗人幼年是在一种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才感到温暖,享受到母爱。所以,诗人看到雪自然就想到了曾给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4.第三节诗描绘了一组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描绘了一组破败荒凉、凄清冷寂的画面:坟墓是“草盖的”,出奇的荒凉;故居“关闭了”,檐头的瓦菲已经“枯死”;园地仅仅“一丈平方”,也被“典押”;门前的石椅“长了青苔”,这里早已荒无人烟。这组画面渲染了悲惨凄凉的气氛,点明了大堰河生前的贫穷、死后的凄凉,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思念、哀悼之情,也寄寓了诗人对大堰河的同情。5.第四节,“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此处排比句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用8个生活细节组成排比句,一方面铺叙了大堰河繁重的家务劳动和极度贫困;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和爱抚,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善良和对乳儿无私的爱。6.“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既然诗人当时“不认得”,又为何在此处特意写出“‘天伦叙乐’的匾”这一细节?写“‘天伦叙乐’的匾”这一细节,是对他的家庭的绝妙讽刺。诗人一生下来就遭到家人的歧视。因怕被“克”,父母将他送给家庭贫困的农妇抚养。“天伦”在何处?“叙乐”又在哪里?7.第七节,连续使用6个“她含着笑……”有什么作用?描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收晒豆麦……诗歌反复铺排“她含着笑”,一方面写出了大堰河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写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的品格,也渗透着诗人对她的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9.“这是大堰河所不知道的:/她的醉酒的丈夫已死去,/大儿做了土匪,/第二个死在炮火的烟里,/第三,第四,第五/在师傅和地主的叱骂声里过着日子。”诗人为什么从大堰河的悲惨遭遇写到她全家人的遭遇?这样写从更广、更深的层面揭示了旧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诅咒和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8.第八节,大堰河的“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这个梦对于大堰河来说是非分的,是一种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执着的期待。尽管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但悬殊的身份只能让她把对乳儿的美好期盼埋在心底。10.第十二节,如何理解“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中“紫色的灵魂”?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紫色”往往与帝王联系在一起,如“紫气”“紫台”,“紫色”代表高贵、神圣。大堰河虽身份卑微,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的美德,因此说她的灵魂是高贵的、伟大的。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亡的人的颜色,紫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终生受苦,结局悲惨,因而被称为“紫色的灵魂”。内容小结我与大堰河的关系含泪别离,贫富对比爱儿好梦,美丽心灵似乎凄苦,一生悲凉殡葬之薄,悲惨写照家务繁重,疼爱乳儿对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赞美眷恋感激直接赞美大堰河苦难的一生生活勤俭,宽厚善良家人遭遇,悲剧命运引起回忆追怀痛悼叙事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赞颂讴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同情诅咒抒情深入探究大堰河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大堰河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事,乐天安命,质朴乐观。大堰河是慈爱的,即使终日辛苦劳作,仍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大堰河是博大的,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大堰河是悲苦的,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去了她的生命。总之,大堰河是旧社会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1.结合诗歌有关语句分析大堰河的形象。内容分析本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性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诗人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句子构成排比,每一句都是大堰河日常生活的一个描述性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2.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性意象和描述性意象。在《雨巷》一诗中,“丁香”可以看作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它是比喻性意象。那么本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作者首先是以大堰河的乳儿的身份来抒发对大堰河的爱。这种爱超过了对自己亲生母亲的爱,因为大堰河在那五年里付出了“我”一辈子也无法报答的爱。作者在世态炎凉的对比中,在反动者的牢狱里写的这首诗,表达了对曾经给予自己无限母爱的大堰河的无比怀念之情。作者还是一个对旧社会无比憎恨的爱国青年,他通过描写大堰河的悲苦命运抒发了对旧社会广大劳动妇女的同情与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作者认识到,是万恶的旧社会造成了大堰河的悲剧,所以作者的感情已经超越自我,扩展到了整个社会,他关怀的是所有像大堰河那样的人的命运,诗歌的主旨得到了升华。3.本诗中作者以自我入诗,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试分析作者在写大堰河时是以怎样的角度写的,表达的感情有何变化。(1)动作描写。如第4节中的8个“在你……之后”以及第7节中的6个“她含着笑……”等,这些描写既突出了她的勤劳,又突出了她对乳儿的爱,也表达了诗人对她的同情。(2)神态描写。如当诗人被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时,诗人写道:“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还有第7节的6个“含着笑”,刻画出大堰河的无私、善良,也反映了她对乳儿的疼爱和不舍。艺术鉴赏1.诗歌是如何刻画“大堰河”这一形象的?(3)心理描写。如第8节写大堰河的一个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这些描写表达出了大堰河对乳儿那种慈母般的、质朴的、发自内心的爱。可以说,大堰河已经把乳儿看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了。(4)侧面烘托。如诗人回到“自己”的家后,吃、穿、住、用都有了极大的变化,两者优劣真有天壤之别,但诗人却写道:“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诗人通过自己对“生我的父母”的陌生,从侧面烘托出了“养我的保姆”的伟大。(1)反复和排比的手法。诗的第1、3、4节和第6~11节都采用了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诗的第4节运用了“在……之后”这一状语句式,反复使用,多次强调,集中地描写了大堰河的勤劳朴实,并且在每个状语中都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大堰河辛勤劳动的情景。第10节中连用5个“同着”,这一排比也极为精彩。这些排比和反复手法的运用,大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使诗歌更具韵律感。(2)对比手法。第4、6两节中诗人把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把“我”在大堰河家里所受到的爱抚与在自己家里“新客”般的忸怩不安进行对比;第7、10两节把大堰河生前的辛勤操劳与死后的凄苦悲凉进行对比;第8、9两节把美丽的梦境和凄惨的死亡进行对比。这些对比不仅写出了诗人对大堰河的追念之情,而且还表现出诗人在实现阶级立场转变后产生的强烈的爱憎之感,这是诗人以此诗宣告与地主阶级决裂而投向劳动人民怀抱的思想基础。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分析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3)细节描写。这首诗在叙事的基础上刻画人物形象,叙事时,诗人突出了大堰河劳动、生活的细节,如诗的第4节,通过“抱”“抚摸我”前的劳动细节,表现了大堰河生活的辛劳和对“我”的爱。又如第10节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大堰河悲惨的命运,既蕴含诗人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慨,也含有对大堰河的深切悼念和歉疚之情。这些细节极富表现力,是诗人从生活体验中精心选择的结果。(4)呼告手法。“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诗歌结尾运用呼告手法,这是诗人的感情发展到了高潮的标志。不如此表白,便不能表达他的深情。(1)诗人在这首诗里,既是站在一个乳儿的角度来怀念“母亲”,情真意切,毫无造作之感;又是站在阶级的高度,对所有像大堰河那样受苦受难的母亲及广大劳动人民寄寓了深深的同情,能够引发最大范围的情感共鸣。(2)诗歌的这种力量还通过各种技法展示出来,如排比的大量使用,产生了一种火山爆发式的情感抒发,读起来也很有气势。而且诗人在遣词造句上也特别讲究,如第十节中“四十几年”“数不尽”“四块钱”“几束”“几尺长方”“一手把”等用得到位贴切,很有表现力。总之,诗歌很好地将内容与形式结合在一起才产生了这样的艺术效果。3.本诗读来情感饱满,催人泪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观点一:她是一个反抗性不强、逆来顺受、有些愚昧的旧社会农村妇女。首先,她在家庭里逆来顺受,丈夫平时总是打骂她,但她还是靠出卖乳汁养活这个家。其次,她是地主压迫、剥削的对象,但她对这种压迫和剥削并没有丝毫的不满,甚至总是“含着笑”去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农活。而想吃乳儿的婚酒,想娇美的儿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更是有点痴人说梦。观点二:她是一个安天乐命、质朴乐观、慈爱博大的旧社会农村妇女。“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表现出她的安天乐命,质朴乐观;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表现出她慈爱的性格;她像对待亲生儿子一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3 大堰河——我的保姆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55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