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学习要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过程和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一二三四五一、“神农”的传说1.中国农业的起源(1)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2.神农氏对农业的贡献(1)主要表现: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2)说明的问题:农业的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3.古代农业的地位和影响(1)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2)影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一二三四五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发展演变(1)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采用“刀耕火种”的手段,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形成。(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曲柄锄、大镰和耧车出现;东汉时,开始出现较为轻便的一牛挽犁。(4)唐代,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出现。曲辕犁通过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一二三四五2.基本评价(1)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发展。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什么?提示: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曲辕犁的出现。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一二三四五三、贫者无立锥之地1.土地所有制(1)商周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从北魏到唐前期,曾经推行均田制,但因受到严重破坏而废弛。2.土地占有状况地主、贵族、官僚及豪强占有大量土地,土地高度集中是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3.主要影响(1)引起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2)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一二三四五4.采取对策(1)地主阶级通过改革来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最终都未能成功。(2)历朝的民众暴动大都提出了“平均”的口号,这一口号包含了平均地权的内容,成为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一二三四五四、沉重的赋税和徭役1.赋税(1)古代国家通过征收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2)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额有所不同,秦始皇时代,曾经征收“泰半之赋”。(3)主要形式是田亩税和人头税,还有很多杂税以及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4)赋税征收使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赋税成为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一二三四五2.徭役(1)基本含义: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2)积极作用: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3)消极作用: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3.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一二三四五五、水利事业的进步1.水利工程(1)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平息了洪水灾害,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2)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得到较大发展,代表是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工程。(3)汉代水利发展较好,关中地区灌溉渠道成效显著,关中农民还创造了“井渠”。(4)东汉时期,王景治理黄河成功,基本解除了水患,使土地得以重新耕种。2.灌溉工具(1)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了高转筒车。(2)宋代的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风力水车。一二三四五拓展延伸我国古代水利事业呈现出因地制宜、日趋完善的特点,成为传统农耕经济的命脉。其中,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问题1问题2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1)有利条件: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为小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②农民拥有部分生产资料和生产自主权,能够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③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④封建统治者为确保赋役、稳固统治,大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①规模狭小,条件简陋,农民深受封建剥削,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极为薄弱。②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的规模,长期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很难扩大再生产。③在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社会的动荡,往往导致大多数小农破产。问题1问题2【例题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问题1问题2解析:材料信息强调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实质上是在肯定小农经济对农耕的促进作用,因此农业收益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铁犁与牛耕的出现,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A项表述与材料因果关系颠倒,故排除。农业收益的增加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且材料未体现出战国时期农业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规模小,且有脆弱性的特点,再加上其土地私有,容易导致土地兼并,从而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增长,故D项不正确。答案:C问题1问题2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主要有哪些?它们分别具有哪些特点和影响?(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关系是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是奴隶主完全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在春秋时期开始逐渐走向瓦解,到战国时期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包括四种形式:①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据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②小农土地所有制不占主导地位,但小农人数众多。③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的有关部门掌握,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④土地国有制有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由封建国家掌握土地,其收入直接归属政府。它们共同构成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问题1问题2【例题2】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土地政策。宋代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结果加速了土地兼并,导致土地大量集中到地主(即“主户”)手中,而失去土地的广大自耕农沦为佃农(即“客户”),故B项正确。租佃经营的发展有利于释放土地的活力,推动农耕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崩溃是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而题干说的是农业现象,故C项错误。题干涉及的社会现象是宋代土地政策调整的产物,对此政府管理并未失控,故D项错误。答案:B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 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7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