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18·全国卷Ⅰ(选择)墨子思想(特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8·全国卷Ⅲ(非选择)班固编撰《汉书•古今人表》(汉代儒学的影响)2019·全国卷Ⅱ(选择)汉代儒学的特点2019·全国卷Ⅲ(选择)佛像造型变化(汉代儒学的影响)宋明理学2019·全国卷Ⅱ(选择)程颐的哲理诗(理学内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命题分析1.全国卷每年基本上命制一道选择题。集中在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2.常以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为载体,重点考查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备考建议1.重点理解儒学发展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同时不要忽视历代儒学的共性即传承。2.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理解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借鉴意义。第9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背景:社会大变革。(1)经济变革: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周制瓦解。(3)阶级变动:士的活跃和受重用。(4)教育变革: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2.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3.主要特点。各学派、各思想家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4.主要思想文化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识记导图]“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一、二、三、四”二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及思想流派代表主要思想1.孔子①治国: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②为人处世:“仁”(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孟子①治国: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②伦理:主张“性本善”儒家3.荀子①政治:主张礼法并施,以德服人。②伦理: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③自然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道家4.老子①治国: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②自然观:世间万物的本原是“道”。③哲学观:世间万物不断运动、相互转化法家5.韩非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②主张专制、改革和统一墨家6.墨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巩固自查]观察《孔子讲学图》,你能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答案:《孔子讲学图》中,孔子盘坐于台席,弟子跪坐于四周。众弟子年龄悬殊,衣着各异。图片反映了孔子重视“礼”,同时也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易错修正]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内涵相同。答案: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1.西周的礼乐文化。周公制礼作乐,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显示贵贱、尊卑、长幼、亲疏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周公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团结,礼乐相辅相成。周公把礼从神事转到人事,把遵礼视为统治者“德治”的内容。这套“敬天保民”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说和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核心一先秦儒家思想的内涵史料1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①,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②。——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史料2: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③。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④”《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⑤[史料探究]据史料1、2归纳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内涵。[史料研读]史料1研读:第①层信息:“仁人君子”首先要注重个人自我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第②层信息:“仁人君子”要具备“经世济民”情怀,即注重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总体研读:体现了孔子思想政治和伦理相结合的特点。史料2研读:第③层信息:体现了孔子的“利民”思想;第④层信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第⑤层信息: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总体研读: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实质都是一种民本思想。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其政治理想是君主用贤人、行仁政。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利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教育特征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核心二儒家、墨家、法家思想的比较史料1: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①。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②。“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③。”[史料探究]史料1中三段材料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三家怎样的思想主张?[史料研读]第①段信息提炼:统治者要有爱民、利民之心方能得民心;第②段信息提炼:“用其死”“尽其力”体现了统治的严厉性;第③段信息提炼:主张国与国之间、家与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史料2: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④。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⑤。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⑥。——摘编自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史料探究]史料2中司马谈是怎样评价儒、墨、法三家思想的?[史料研读]第④句信息:儒家注重社会人伦秩序,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第⑤句信息:墨家倡导节俭,注重农业发展,不可废;第⑥句信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思想的比较认识1.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比较。项目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代表立场没落贵族立场平民立场小农阶级立场新兴地主立场救世根据认为社会秩序出了问题,主张通过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来恢复西周礼乐秩序认为社会秩序有问题,主张建立平等、“兼爱”的社会认为不能人为制定秩序,主张顺从自然规律认为旧秩序已被淘汰,主张通过改革建立新秩序治国理念推崇“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王道”“兼爱”“非攻”主张“无为而治”,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帝道”提倡“法治”,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变法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①,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②()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明素养]本题从商汤“网开三面”赢得诸侯的拥护切入,考查中国古代统治思想中“仁政”思想的起源,凸显时空观念①、历史解释②等学科核心素养。[研题干]“网开三面”→仁爱体现;“获得诸侯的拥护,灭夏建商”→商汤成功。[辨选项]选项辨析A商汤以“网开三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B材料没有体现捕猎在商朝经济活动中的地位,B项错误C“网开三面”是因为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并没有体现商朝注重保护环境,C项错误D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D项错误[定答案]A[深发掘]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但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即它是为了巩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1.(2019·海南卷)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材料“君子喻于义”“不义而富且贵”说明孔子强调道德,鄙视无道德的富贵,故B项正确,C、D两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道德而不是等级,A项错误。答案:B2.(2018·全国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墨子》记载内容是否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A项错误;古代中国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B项错误;墨子是平民百姓的代表,D项错误。答案:C3.(2018·浙江卷)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解析: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与墨家的思想主张符合,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项正确;A项是儒家孟子思想主张;C项是儒家孔子思想主张;D项属于道家思想主张。答案:B4.(2017·浙江卷)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解释。材料认为各派各执己见,诸子思想各执一端,不能包容其他学派,这是一种极端化的做法,这实际上表达了诸子各家应相互吸收彼此的思想,故A、B两项错误,C项正确。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学的认识论,D项错误。答案:C5.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9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1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