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五章环境保护第三节区域资源开发问题(2019·江苏卷)为评估农药施用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程度,某农技推广中心选择生产条件相似,无工业污染的A、B两区进行对比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内,A区施用农药2次,用量1259.25g/hm2,施用4种农药;B区施用农药5次,用量2959.05g/hm2,施用7种农药。上表为“A、B两区环境质量检测结果”,下图为“A、B两区两种农田有益生物密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项目土壤环境资料/(mg/kg)水环境资料/(mg/L)镉铜铅铬锌镍铜锌氟化物硫化物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区0.12231837130110.40.90.60.30.10.1B区0.646711291162360.31.70.90.80.51.3合格标准≤0.6≤100≤300≤300≤250≤50≤1≤2≤1.5≤1≤1≤1(1)对照相关标准,分析农药施用对A、B两区水、土环境质量的影响。(2)据试验结果,比较A、B两区有益生物密度的差异。(3)简析A、B两区环境和生态质量差异产生的原因。(4)为保护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中应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解题思路]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A、B两区施用农药的量、次数不同,导致两区的水、土、有益生物密度及环境质量存在明显差异,从而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图表信息:施用农药量少、次数少的A区,在有益生物密度方面明显多于B区。第二步:思维流程。施用农药量与次数A区,量少、次数少、种类少→水土环境质量达标、有益生物多B区,量大、次数多→镉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超标、有益生物少[试做答案](1)A区水、土各指标均合格;B区镉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超标。(2)A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大(B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小)。(3)B区施用农药次数多;用量大;种类多。(4)控制农药使用的频率和用量;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农药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加强对农户施用农药的指导。一、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淡水资源短缺、耕地日渐减少、一些矿产濒临耗竭等。二、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世界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a.开源:修建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水,等等。b.节流:在农业用水中,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在工业用水中,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2)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a.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b.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c.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倡导公民遵守《水法》;倡导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2.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2)土地退化的防治。概念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表现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壤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主要原因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发生了不好的变化防治措施生物措施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工程措施修建水库、灌渠等;修梯田、淤地坝等农牧业措施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3.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及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在其开采、运输、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措施如下表所示。过程环境问题成因环境保护措施开采对地表土层和植被的破坏以及大量占用土地露天开采直接破坏土地,产生的废弃物需要堆积场地实行矿区土地的复垦,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特色产业运输污染大气、水、土壤运输过程中发生自燃或扬尘,或受到水的浸泡流失而污染水系,原油的泄露及油船外排的洗舱水污染海洋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加工废水、废气、废渣在加工中会产生灰尘、氮氧化物等,热电厂排出洗煤水、废渣利用热污染、空气污染造成全球变暖、酸雨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名师归纳]资源问题产生原因与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②“节流”的具体举措:注重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1.(2019·全国卷Ⅱ)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架道路。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恢复自然河道;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解析:应结合材料所给的“清溪川复原工程”的各项措施进行分析:过去清溪川河道被覆盖,恢复自然河道,将其由暗河恢复为正常河道,有利于清理水中污染物,有利于水中动植物更好地获取光照、氧气等从而更好地生长,促进水生态环境的恢复;由暗河恢复为自然河道,有利于增加地表水域面积,从而增强水体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使局部地区微气候变得更加湿润、温和;在河流两岸建生态公园,增加植被覆盖率和扩大水域面积,有利于增强植被和湿地吸烟滞尘、美化环境的功能,提高沿岸地区的环境质量;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有利于减少清溪川的污水排放量,能有效地改善、提高河流水质;拆除高架道路,兴建横跨河道的桥梁,有利于减少经过各河段的车辆数量和通行时间,从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减轻大气污染。答案:恢复自然河道,恢复水生态环境;对污水隔离处理,有利于河流水质改善;恢复自然河道,对局地微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能有效吸附灰尘,净化空气:拆除高架道路,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2.(2019·湖南衡阳四中高考模拟)湖南省衡阳县井头镇号称中国“花岗石材之乡”,该镇经济也因为花岗石的开发而发展迅速,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村民发现河水变成了“牛奶河”。经过市环保局检测,原来是花岗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石头粉尘造成的。石材加工产生的锯泥堆放不仅占用大片土地,而且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漫天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最近,该地开始利用锯泥生产环保加气砖,该砖保温效果不错且质量轻,很受市场欢迎。据此,完成(1)~(2)题。(1)分析该镇花岗石材开发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2)该镇为了防止河水变成“牛奶河”,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析:(1)开山采石,破坏地表环境,易引发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废弃物的石头粉尘污染,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造成水污染,锯泥堆放占用大片土地,废石渣污染,石料开采造成噪声污染,土壤污染。(2)“牛奶河”是花岗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石头粉尘造成的,石材加工产生的锯泥雨天随雨水流入河道。为了防止河水变成“牛奶河”,针对产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主要是从源头上控制粉尘进入河流。修建废水处理池,拦截石材加工产生的废水,达标后再排放;石材开采区严格落实好施工过程山体植被保护工作,减少水土流失;建好石材开采区的雨水收集系统,并做好防渗处理,防止渗入地下;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严格落实环境法律法规,加大监测力度;利用锯泥生产环保砖,既增加经济收益,又减少锯泥对水体的污染。答案:(1)开山采石易引发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粉尘污染、水污染、废石渣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任答二点即可)(2)修建废水处理池,拦截石材加工产生的废水,达标后再排放;石材开采区严格落实好施工过程山体植被保护工作;建好石材开采区的雨水收集系统,并做好防渗处理,防止渗入地下;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严格落实环境法律法规,加大监测力度;利用锯泥生产环保砖,既增加经济收益,又减少锯泥对水体的污染。(任答三点即可)3.(2019·陕西咸阳中学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题。生物基材料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材料之一,可以在多个领域替代石化塑料、化纤、橡胶等材料。位于河南省南乐县生物基材料产业园的河南龙都天仁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弥漫着浓浓的玉米香味。令人惊讶的是,从生产线“走”下来的并非美味的食品,而是白色的塑料袋。这种望料袋是用玉米(秆)淀粉中提取的原料生产的,使用后埋在地下3至6个月,可全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环境。阐述生物基材料加工业发展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解析:生物基材料加工业发展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资源回收再利用、减少能耗、减轻和避免环境污染等方面分析。具体而言,生物基材料加工业可以将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可以减少石油资源的消耗,减轻石油进口压力;还可以减轻和避免环境污染。秸秆燃烧、石油消耗、合成燃料使用后的废弃物都会带来环境污染,而生物基材料可降解为无害物质,避免了环境污染。答案:一是变废为宝,物尽其用。以往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废弃物,秸秆做生物基材料的原料可以实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二是减少石油资源的消耗,减轻石油进口压力。以往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主要原料是石油,以农作物秸秆生产生物基材料,可减少石油的消耗,减轻进口压力;三是减轻和避免环境污染。秸秆燃烧、石油消耗、合成燃料使用后的废弃物都会带来环境污染,而生物基材料可降解为无害物质,避免了环境污染。
本文标题: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 环境保护 第三节 区域资源开发问题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9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