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小题练透13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课件
小题练透13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时间:20分钟满分:29分(2020·名师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随着炎黄学学科建设的________开展,其系统化、体系化和跨学科交叉性的特征日益彰显。炎黄时代的历史主要是靠人们简单的口耳相传来传承的,直到文字出现以后,人们才将相传的世代炎黄历史写入文献,但显得非常简略,不像与记载比较完整的帝王的历史文献不同。汉代以后,有关炎黄文化的文献浩如烟海,在一定程度上使炎黄文化的文献又得到了补充和完善。从古代社会的演进来看,炎黄时期是中华上古社会由部落联盟向统一国家________的时期,(),率先在部落联盟中系统地实施教化使人们改变了以往原始的生活方式,跨过了初级文化的蒙昧阶段。今天中华儿女宣扬炎黄精神,其价值意义在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炎黄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借以表明中华民族的子孙与其始祖一样,不仅有崇尚道德的高贵品质,有________、积极向上的坚强决心,而且还有振兴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心。这些炎黄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积淀,成为炎黄学学科建立________的文化之基。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逐步过渡孜孜以求不可或缺B.逐渐过渡悬梁刺股不可企及C.逐渐过度孜孜以求不可或缺D.逐步过度悬梁刺股不可企及解析逐步: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有计划的努力。逐渐:一般只用于事物的变化。简单地说“逐步”一般形容质变,就是每一个变化基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有可控性和计划性;而“逐渐”一般是指事物的量变,有变化,但变化的程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选“逐步”合适。过度:意为超过一定强度,如过度疲劳,过度兴奋等。过渡: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表示正在或将要变化的某种暂时状态,如过渡政府、过渡时期等。选“过渡”合适。孜孜以求:形容勤奋不懈地追求。悬梁刺股:形容读书学习勤奋刻苦。根据后文的“积极向上的坚强决心”,选“孜孜以求”合适。不可或缺:指非常重要。不可企及:不可能赶上。文中要强调的是“炎黄精神”对“炎黄学学科建立”的重要性,选“不可或缺”合适。故选A。答案A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人们在精神上急需共同的代言人,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炎黄B.炎黄作为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人们在精神上急需共同的代言人C.人们在精神上急需共同的代言人,炎黄作为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D.共同的代言人是人们精神上的急需,炎黄作为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解析首先从括号前后的句子来看,整个句子缺少一个主语,括号里要填入的句子应该承担主语的成分,所以:A项,“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炎黄”这一句的主语与后文不一致;B项,前一句中的“炎黄”与上文主语不一致,后一句的主语“人们”与后文不一致;C项,正确。D项,“共同的代言人”与上文主语不一致。故选C。答案C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人们才将世代相传的炎黄历史写入文献,显得非常简略,不像记载比较完整的帝王的历史文献。B.人们才将相传的世代炎黄历史写入文献,但文献显得非常简略,不像记载比较完整的帝王的历史文献。C.人们才将世代相传的炎黄历史写入文献,但文献显得非常简略,不像与记载比较完整的帝王的历史文献不同。D.人们才将世代相传的炎黄历史写入文献,但文献显得非常简略,与记载比较完整的帝王的历史文献不同。解析A项,“人们……显得非常简略”搭配不当,可在后一句加上“文献”;B项,语序不当,“世代”应移到“相传的”前面;C项,结构混乱,“不像与记载比较完整的帝王的历史文献不同”句式杂糅,“不像……”与“与……不同”两种句式保留一种。D项,正确。答案D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6分)网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改变了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②_______________;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简单化观点,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逻辑误区、认识盲点,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要深入地理解分析。并未(没有)改变思考(思维)的实质不愿思考不是肤浅地作判断/下结论解析第一空结合空格后“只是改变了思考的方式”可知,前后是转折关系,句式可以是“没有改变……”而且主题是讲思考,与“方式”相对的应该是“本质”“实质”,所以可以写:没有改变思考的实质。第二空结合后文“不会思考”“不善思考”可知此处句式也应是“不……思考”;结合上文“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可知,此处可填:不愿思考。第三空由后面“而是要深入地理解分析”确定句式应是“不是……”,内容上是相对的,与“深入”相对的是“肤浅”、与“理解分析”相对的可以是“判断”“下结论”。所以第三空可以填:不是肤浅地作判断/下结论。5.(2020·四川绵阳市重点中学联考)某同学就班会活动方案征询同学们的意见,设想了同学们的四种反应,并拟定了应对方式,请根据图示,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注意“征询意见”的四种情况及不同的应对方式。用概括性的语言,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答案面对意见说“随便”,表示态度两可,我可沟通确认;说“你再考虑”,表示婉拒,我及时调整改善;说“这真行吗”,表示质疑,我要积极解释;说“不同意”,表示坚拒,我须认真反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蝶恋花苏轼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①。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②。[注]①:伯劳鸟,鸣声悲凄。②角声:古代军中吹角以为昏明之节,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发音哀厉高亢。梅花月:月色如梅花,也指乐曲《梅花落》。《梅花落》曲调悲凉,常表达怀乡的主题。6.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词人对暮春景象的概括,同时也为全词的抒情奠定了感情基调。B.“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说词人作客他乡,无从祭扫,但他乡的优美风光可以聊以自慰。C.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偏是鸟啼鸣,这是词人对“春事阑珊”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D.词人所思之人处在“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解析B项,“但他乡的优美风光可以聊以自慰”错,“客里风光”指词人作客他乡的时光,“又”字,表明词人在外作客,已非一年。所以表现的是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故选B。答案B7.词的末尾两句“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梦破五更心欲折”,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这怎么不令做客之人为之心碎呢?“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这里的“梅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通过美梦被惊,角声刺耳,月光惨白,来表达了词人不能回家的愁苦,以及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答案词人在五更从梦中惊醒,美梦不成,又听到哀厉刺耳的角声,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表达了词人不能回家的愁苦,以及对家乡和家人深深的思念。
本文标题: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小题练透13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33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