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图知史实一语评历史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汉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后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汉朝两度倾覆,皆因外戚内乱。知识梳理(一)西汉的盛衰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2)“文景之治”:原因尊奉_________思想,采取“__________”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表现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___________”刘邦西汉黄老无为与民休息文景之治(3)七国之乱:由来“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____并行制;由分封异姓诸侯王至分封同姓诸侯王;诸侯王实力强大,导致王国问题过程________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分封汉景帝2.西汉的强盛(1)政治上:①颁布“”,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②削弱丞相权力,设立,加强皇权。③确立以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④设,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推恩令中朝察举制刺史(2)经济上:①改革币制,将收归中央。②实行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③推行,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④抑制,向他们征收财产税。(3)思想上:举措接受______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36年,设立__________,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_______________铸币权盐铁均输平准工商业者董仲舒五经博士主流意识形态(4)开疆拓土:①北击匈奴:任用卫青、为将,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②张骞出使西域:目的: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影响: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③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④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霍去病丝绸之路3.后期的衰亡(1)衰落:政治上____干政,日趋黑暗经济上土地兼并,赋役沉重社会上农民破产,社会动荡(2)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4.王莽改制目的试图挽救社会危机时间公元9~23年结果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_____、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政权被推翻外戚新绿林知识梳理(二)东汉的兴衰1.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史称东汉。2.前期:“光武中兴”。政治平定割据政权,统一全国增强_______的作用,严控外戚干政裁并机构,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垦田、户口数量释放_____思想重视儒学洛阳尚书台奴婢3.后期: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原因皇帝大多年少继位,年寿不长影响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清议”和“党锢之祸”“清议”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通过品评____,抨击时政“党锢之祸”_____诬陷“清议”之士为“党人”,进行严厉镇压阶级矛盾尖锐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军阀割据黄巾军起义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发动起义,称“________”,起义虽然失败,但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在镇压黄巾军起义中,一些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人物宦官黄巾军知识梳理(三)两汉文化1.史学《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首创__________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汉书》东汉班固撰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______史2.文学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______,辞藻华丽乐府诗______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称为乐府诗,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纪传体通史断代排比乐府3.科技医学《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了_____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_专著数学《___________》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造纸术改进____年,东汉蔡伦意义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医药物学九章算术105主题一汉承秦制,有所损益——西汉政治体制的发展[析史料实证]材料一汉初政府纯粹代表一种农民素朴的精神,无为主义即为农民社会政治思想之反映。因此恭俭无为、与民休息,遂成为汉初政府之两大信念。因乱后社会经济破产,人心厌乱,战国晚年黄老一派消极思想,遂最先在农民政府里得势。无为之实则为“因循”。——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探究]材料一中作者为什么把汉初政府称作“农民政府”?黄老思想为何在汉初“农民政府里得势”?你如何理解材料中“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提示]称作“农民政府”的原因:西汉政府是在秦末农民起义后建立起来的,统治者多是农民起义领袖。得势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黄老思想主张无为,注重民生;黄老思想既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与民休息政策相切合。理解: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国并行的局面;且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与秦的残暴苛政全然不同。材料二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摘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探究]材料二中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有为”?[提示]遗产:汉初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复苏,财富日臻丰厚,为汉武帝的“有为”提供了经济基础。但也导致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等民生问题严重,有待汉武帝解决。看待:针对王国势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大体解决了汉初郡国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设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但汉武帝“有为”的目的不仅在于好大喜功,更在于维护其封建统治,而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也决定了汉武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等民生问题。[明历史解释]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汉承秦制”: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如设御史大夫。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实施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④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2)“有所损益”:①秦朝赋税、兵役、徭役沉重,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②秦朝法律严酷,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③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④汉初施行了分封,出现了诸侯王国与郡县并存的体制,被称为“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朝实现了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3)汉承秦制的实质汉承秦制的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是西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控制,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练经典小题]1.湖南长沙出土的一面汉代铜镜上铸有“中国大宁”等字样,折射出时人对统一国家的认同。下列制度中属于汉承秦制,并对统一国家认同起到推动作用的是()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内外朝制D.郡县制解析:郡县制使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进而有利于统一国家认同,故选D项。答案:D2.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这套“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是指()A.刺史制度B.郡县制C.察举制D.“附益之法”解析:根据所学,汉武帝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故选A项。答案:A3.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解析:汉武帝时期放弃“无为而治”,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应对社会问题,故选A项。答案:A主题二跨越时空,气势恢宏——两汉文化的特征[析史料实证]材料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探究]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价值。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提示]精神:“大一统”。价值: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措施:政治上:建立察举制、刺史制度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国家,实行盐铁官营等;文化上:尊崇儒术,逐步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材料二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摘编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探究]材料二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次文化融合?两次文化融合的原因和结果有何不同?据上述材料,说明当今人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提示]融合: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佛教与儒家融合。原因: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佛教与儒家融合是纯粹的民间文化运动。结果: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佛教与儒家的融合形成了理学。对待:批判继承。处理:相互学习借鉴,平等对待,共同发展。[明历史解释]两汉文化的特点(1)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两汉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稳定的大一统的秩序,形成了文化的趋同与统一;两汉又是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统一前提下的多样性,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两汉时期,由于中外交通的发达,中国大规模地吸取了外来文化,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路流入中华。中华文化广泛外传,不仅形成东亚文化圈,还向西传到西域以至欧洲。(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西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九章算术》的问世,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中医、中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医药学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这都表明那时的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至今,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可见秦汉文化不仅在当时誉满宇内,而且泽被后代。(4)气势恢宏。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如史学辉煌巨著《史记》,气势恢宏的汉赋等。这些成就都表现出汉人充满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这些成就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经济的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51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