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所记内容博杂丰富,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它贯通上下三千年;从涉及范围来看,它包揽不计其数的历史人物事件,囊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思想、典章、制度以及天文、地志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内容。本专题由《夏本纪》《鲁周公世家》《河渠书》《六国年表》四篇文章组成。第二章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至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鲁周公世家》主要是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六代君主、历时八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二章学究天人体贯古今《河渠书》主要通过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一般地,这项活动有三部分内容:治理水害、修筑潜渠和灌渠。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进行了详细记述,同时他还怀着满腔郁愤,对于豪门的阻挠、气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作了揭露,从而对汉代弊政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六国年表》主要叙述了六国的兴衰史,体现了司马迁公正地对待历史的态度。第2课夏本纪第二章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囊血射天商朝后期,帝王武乙暴虐无道,搞得天怒人怨。他用木头和泥土制作天神,并与之打斗。还想出一个法子,用皮囊装满一袋血挂在高处,让人在底下往皮囊射箭,弄得血污四溅,腥臭无比。他称这种游戏为“射天”。囊血:盛满血的皮囊。射:射击。将充血的皮囊挂在高处用箭射。比喻暴虐狂妄,犯上作乱。(出自《史记·殷本纪》)《夏本纪》诞生的始末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洪水灾难中解救出来。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最终获得了成功,也因此取得了帝位。并传位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本纪》是司马迁根据先秦遗留下来的典籍编撰而成的。中国古代的别称1.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淮南子·地形训》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自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2.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3.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4.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海外。5.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传·定公十年》:“夷不乱华。”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6.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7.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8.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9.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10.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11.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本纪”是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尤其突出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他治理洪水,拯救民众于灾难,勤勤恳恳做人民的公仆,是一个为人谦恭、大公无私的奉献者的典型。一、字音鲧.(Gǔn)禹.(Yǔ)殛.(jí)巡狩.(shòu)暨.(jì)橇.(qiāo)沟淢.(xù)子嗣.(sì)姓姒.(Sì)祗台..(zhī)(yí)陂.九泽(bēi)东渐.于海(jiān)二、通假字①女.平水土___________________②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___________________③致费于沟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四奥.既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九川涤原.___________________⑥众土交正.___________________⑦于是帝锡.禹玄圭___________________⑧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同“汝”,你傅,同“敷”,分布淢,同“洫”,田间水道奥,同“墺”,可定居之地原,同“源”正,同“征”,征收锡,同“赐”辟,同“避”,躲开三、一词多义(1)行①摄行.天子之政___________________②行.视鲧之治水无状___________________③不距朕行.___________________(2)度①声为律,身为度.___________________②度.九山___________________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___________________④关山度.若飞___________________⑤而死固付之度.外矣___________________动词,执行动词,巡行名词,行为准则名词,尺度动词,测量,勘测动词,估计动词,越过动词,考虑(3)于①等之未有贤于.鲧者___________________②乃殛鲧于.羽山以死___________________③薄衣食,致孝于.鬼神___________________④卑宫室,致费于.沟淢___________________介词,表比较介词,到介词,对介词,在四、词类活用①陂.九泽,度九山___________________②行山表.木___________________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___________________⑤南面朝.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筑堤防名词作动词,表记名词作状语,在陆地上;在水中;在泥沼中;在山路上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感伤⑦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卑.宫室,致费于沟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薄.衣食,致孝于鬼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作名词,低湿的地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使……焦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低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均衡使……简陋此处指发扬光大五、古今异义①四海..会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天下。②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人民。四方诸侯。百官。③天下于是..太平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副词,就。④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东、西、南、北四座名山。⑤左准绳,右规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a.借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b.合乎标准或常理,(行为)端正老实。从此。四方诸侯的领袖,古又称方伯。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①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______________②等之未有贤于鲧者___________________③而使续鲧之业________________④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_________________⑤舜登用________________⑥九川涤原_________________⑦以告成功于天下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七、成语积累过门不入: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1.文中写鲧治水的情况有什么作用?答:[明确](1)衬托治水艰难,以刻画大禹治水的不易与功绩;(2)交代大禹治水的背景;(3)与下文禹治水成功形成对比,突出禹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2.本文写了夏禹的哪些功绩,表现了他的哪些品质?[明确]3.大禹为什么能成为舜的接班人?[明确]4.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夏本纪》的主旨?答:[明确]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救民于灾难之中,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民拥护他。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功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另外,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目的,也表现了作者的美政思想,为后代的统治者树立一个榜样。夏禹这个形象,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形象,这在“以天下为家业”的汉朝,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种警示,对汉代统治者的荒淫残暴也是一种委婉的批判。5.你认为禹治水的精神动力是什么?答:[明确](1)禹治水的精神动力源于他对人民的责任。洪水滔天,民不聊生,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完成这项任务。正因为如此,他以身作则,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最终使得天下太平。(2)禹治水的精神动力也源于为父雪耻。父亲鲧治水无功被流放羽山而死,是他的羞耻,更是家族的耻辱,他要为父雪耻,要向世人证明自己世家的能力。正如文中所说,“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也正是这种压力变成他治水的精神动力。方法举例侧面描写①四岳对夏禹的推荐是最有说服力的侧面描写,体现了大家对夏禹的认可,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无人可比。②另外就是夏禹功成身退后,群臣的追随,也从侧面体现了他崇高的精神品质和伟大的人格魅力6.作者是怎样刻画夏禹这一人物的?试举例分析。方法举例对比描写禹父鲧治水九年不成而死,禹最终为民除害兴利,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了夏禹的明智聪慧、高瞻远瞩。尤其治水方法的不同,更显示出禹的出众脱俗。因此,禹能成为一代君主,而鲧则身败名裂方法举例动作描写如第五段,作者详细地描写禹治水的艰辛,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风餐露宿,穿山越岭,不辞劳苦。这些行动非常形象地刻画了一个为民造福、公而忘私、先国家之急的领袖形象细节描写治水过程中的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夏禹公而忘私、先国家之急、为民造福的崇高精神【课内挖掘】三过家门不入,全心治理洪水夏禹是一个功绩丰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大禹治水的业绩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在外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的一种传统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激活]这则材料适用于以“丰碑”“楷模”“奉献”“美德”等为内容的作文中。【运用范例】一代先贤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 第2课 夏本纪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82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