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三待贾而沽第一单元政治主张及实践孔子想不想做官?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孔子饱读诗书,博闻强志,才堪大任,一心想通过为官来推行其政治主张。在孔子壮年时期,这种愿望是很强烈的。孔子自己也说“天下有道则见”。鲁定公九年,孔子终于有了机会,先是为中都宰,后来又做到小司空、大司寇,政绩斐然。鲁定公十年,鲁国与齐国的夹谷之会,孔子大大出彩,智勇兼备,不仅为鲁国争得了面子,还赢得了不少实际利益。这是孔子从政生涯最为出色的一笔。第一单元政治主张及实践孔子周游列国,也是想找一个能任用他的诸侯国君,通过政权的力量来推行孔子所认可的道。只是怀道不仕,周游数年,竟无一人肯行孔子之道于一二。道之不行,孔子自然感慨万千:“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孔子非不想从政,而是不想违背自己的意愿、政治主张而从政。所以“待贾而沽”,而不是是非不分的“求而为仕”。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可能也就在这里。第一单元政治主张及实践一、字音不得与.(yù)桓魋.(tuí)木铎.(duó)期.月(jī)韫.椟(yùn)求善贾.(gǔ)佛肸..(bìxī)匏.瓜(páo)二、通假字1.求善贾.而沽诸___________________2.公山弗扰以费畔.___________________3.子路不说.__________________4.宁武子,邦有道,则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归.孔子豚___________________6.遇诸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7.孔子时.其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贾,通“价”,价钱畔,通“叛”,反叛说,通“悦”,高兴知,通“智”,聪明归,通“馈”,赠涂,通“途”,道路时,通“伺”,伺察三、一词多义1.见①天下有道则见.____________②阳货欲见.孔子__________________③秦王坐章台见.相如__________________动词,出仕动词,使……拜见动词,召见,接见2.将①天之将.丧斯文也____________②天将.以夫子为木铎____________③呼儿将.出换美酒____________连词,如果副词,将要动词,拿出3.善①求善.贾而沽诸______________②笃信好学,守死善.道______________③素善.留侯张良___________4.其①吾其.为东周乎____________②亲于其.身为不善者____________③孔子时其.亡也__________好的,识货的使……完美友好,交好副词,难道代词,自己代词,他5.与①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____________②予与.尔言__________③岁不我与.____________动词,参与介词,跟动词,等待四、词类活用1.怀其宝而迷.其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者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阳货欲见.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天之将丧.斯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守死善.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吾将仕.矣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作动词,任其混乱使动用法,使……得以进见使动用法,使……拜见使动用法,使……丧失使动用法,使……完美名词作动词,做官五、古今异义1.天之将丧斯文..也古义:__________今义:文雅。2.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古义:__________今义:二三个孩子。这种文化。各位。六、特殊句式1.子畏于匡__________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__________3.有美玉于斯________________4.岁不我与________________被动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1.如何理解“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句话的含意?[点拨]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在学生的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这表明孔子的自信。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现了其无奈的一面。2.孔子的“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的话语,表达了怎样的用意?[点拨]孔子的选择,显示了他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按现代人的眼光看,古董热,藏与沽都各有道理,都不错。这只是从字面上作解释。子贡是用美玉作比,跟老师探讨人生问题。我们从孔子的答话中,能看出孔子的处世态度。“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斩钉截铁,卖,一定要卖!好的东西被埋没也就不能称其好了,好的东西是一定要让别人感受到它的好,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人才如果不为社会所用,他的人生价值也就非常有限,对社会的贡献也要大打折扣。3.孔子两次受围攻,他都提到“天”,这是不是太讲宿命论?[点拨]殷周时代以“天”为核心是宗教信仰的一个内容,是天子受天之“大令”而统治天下,这是宗教神学意义上的天命观的一个重要含义。可是在孔子这里,已经剥夺了天子受命的特权。读《论语》,时刻都能感受到孔子的“天命在我”的一种自信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孔子围困于匡,生命受到威胁,他说,周文王死后,“斯文”不再。若天欲丧“斯文”,那么后来之人就不能享有“斯文”之制;若天不欲丧“斯文”,匡人是不能把“我”怎样的。文王是周天子,受天命而有天下,孔子自承受天命而担荷“斯文”。这里,天命的内容与意义都发生了变化,天命的内容不再是有天下,而是行“斯文”之道,天命的意义也不再是宗教神学意义上的天发布命令,而是儒者的神圣的使命感。4.公山弗扰和佛肸是叛贼,却都想让孔子去,而孔子两次都“欲往”,你如何理解孔子的行为?[点拨]孔子是理想主义者,他非常渴望自己的理想愿望能在一方土地上加以实施并成功,以光扬“东周乎”来昭示其实现远古周公理想社会的拳拳之心。然而孔子并没有去,即使去,他所要实行的以“德”“仁”为主的管理国家的主张,也不会被那些不“仁”不“义”无“德”的当政者所采纳。公山弗扰、佛肸之流也只不过想借助孔子的声望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已。客观地说,孔子所希冀建立理想社会的理论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是相悖离的。现实的无奈使孔子也只有忿忿无奈而感伤“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5.“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反映了孔子什么思想?[点拨]孔子说:“君子忧虑死后名声不传扬于后世。”即君子总希望死后能给这个社会留下点什么,不愿意一生碌碌无为,死后默默无闻。儒家强调把个人置于社会群体之中,超越个人,为群体谋福利。中国的传统重视“青史留名”,也反映了孔子对这种个人价值的重视。“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思想与老庄出世思想是否一致?[各抒己见]♣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信仰坚定,不去危险的国家,不居留在动乱的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做事,政治昏乱就应该隐居起来。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这些做法显然与老庄的出世思想不同。♣儒家讲“隐”讲“藏”,是在“天子无道”之时,是为了韬光养晦,以便将来“达则兼善天下”,在基调上仍是进取的。而在道家看来,“有道”与“无道”对于道家已无意义,所以不管政治好坏与否都应“避逃”。♣道家认为天下不可能有好的政治、国家,所以只有借超然世外以求解脱,具有消极的思想表现,这一点正好与儒家相反。孔子的价值观春秋鲁国有这么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付赎金把他赎回,回国后到政府报账。有次孔子的一位学生在国外赎回一名奴隶却没报账,人们纷纷褒扬他。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因为一是假如他垫钱不报账,他就会蒙受损失;二是别人就会说自己的品格没有孔子的学生高,于是望而止步,不愿挺身而出去赎奴隶,而更乐于让那些垫钱不报账的人去“表现”,因而妨碍更多的奴隶被赎回。◎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道德观”“多角度看问题”“正确的价值取向”等有关话题作文写作中。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三 待贾而沽课件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87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