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7课游褒禅山记第四单元文言文(3)诗海拾贝郊行王安石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注]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注】芦箔: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统治者不理民生。诗的大意是:嫩桑叶采光了,树阴也稀了,芦箔上的蚕茧结得又密又肥。(你们养蚕人)这样勤劳辛苦,为什么还闹饥荒呢?暗示苛捐杂税猛于虎,民不聊生。诗写桑尽茧肥,正是蚕农的收获时节,诗人本欲分享蚕农收获的喜悦,于是随便问问农家的生活,结果却让诗人困惑惊异:农人长年勤苦,生活却一贫如洗,如同遭遇荒年饥岁。本诗运用对比手法,农民大获丰收,却仍然饥荒,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语林撷英王安石名言1.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2.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3.不以死生祸福累其心。4.不以不善而废其善。5.衣不求华,食不厌蔬。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7.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写山的古诗名句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作者卡片姓名王安石朝代北宋(1021~1086)字号称谓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籍贯临川(今江西临川)主要成就变法图强,收复五州,拓地二千余里;“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背景呈现这篇文章是作者至和元年(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知识链接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真正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记”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类是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字音褒禅.山(chán)庐冢.(zhǒnɡ)音谬.(miù)窈.然(yǎo)夫.夷以近(fú)谬其传.(chuán)咎.(jiù)无物以相.之(xiànɡ)何可胜.道(shēnɡ)长乐王回深父.(fǔ)二、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通“甫”,读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三、一词多义(1)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_________________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______________③率以货窜名.军伍中___________④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_________________(2)道①有碑仆道.___________②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_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④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___________⑤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___________⑥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_________________动词,称名,命名动词,弄清真相名词,名字名词,名誉、名声名词,道路动词,说、讲名词,规律,方法名词,方法动词,取道动词,称说,谈论(3)谬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盖音谬.也_____________(4)然①有穴窈然.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然.视其左右_______________③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___________④沛公然.其计,从之___________动词,弄错,使……错误形容词,错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转折连词,然而代词,这样认为……对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_____(2)名词用作状语其下平旷,有泉侧.出_______居住命名从一侧(3)动词用作名词①而其见.愈奇_____________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__③往往有得._____(4)动词的使动用法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________________所见到的景象到达的人收获弄错,使……错误五、古今异义①而卒.葬之古义:_____今义:士兵;完毕。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___________今义:十一,数词。死。十分之一。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不平常、不平凡的。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③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④此予之所得也。2.倒装句状语后置句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往往有得)3.省略句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②予之力尚足以入(之),火尚足以明(之)也。1.从表达方式上来说,一、二两段运用了________,三、四两段运用了________。[我的理解]记叙议论2.前四个段落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请指明。[我的理解]一、四两段对应,二、三两段对应。3.文脉梳理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这样比较的目的是什么?[名师指津]第一问,从位置距离、游人、环境特点等方面思考。第二问,铺垫、张本。[我的理解]项目景观位置距离游人环境特点目的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平淡无奇为游历后洞做铺垫后洞险以远至者少其见愈奇为后文的议论张本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名师指津]伏笔。[我的理解]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3.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名师指津]找出第二段中的关键字眼进行归纳总结,点明其在结构方面起的作用即可。[我的理解]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对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对比。作用是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4.第三段着重写什么?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什么道理?[名师指津]心得。五层。“志”“力”“物”的辩证关系。[我的理解](1)第三段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2)共有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3)在本段中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5.在第四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名师指津]深思慎取。联想。[我的理解]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6.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名师指津]使用过渡句,前后呼应。[我的理解](1)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予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2)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有很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前文的记叙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3)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王安石认为,“志”“力”“物”三者,是我们成功的三大因素。有远大的志向,有足够的精力,还得有外物辅助,才能成功;要想轻易取得成绩,不流汗就登上事业的顶峰,那是不可能的。那么,人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名师指津]分析时要有明确的观点和相应的论据。[我的理解](示例1)我认为成大事首先要有志。正如苏轼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没有坚韧不拔之志,就容易半途而废。(示例2)我认为“力”很重要。很多名人相继辞世,中青年英才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医学专家指出,中青年英才工作压力大、过度疲劳以及饮食不均等,致使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免疫力下降。“过劳死”现象在当前的科技人才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所以加强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也是成大事的重要条件。(示例3)“物”也重要。要成功,除了主观因素外,客观因素也很重要。我们要善于借助外界的帮助。荀子在《劝学》中就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由此可见物的重要性。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死后又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浮图:梵(fàn)语(古代印度语)的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有佛、佛教徒、佛塔等意义,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居住。卒葬之:死后葬在那里。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房舍和坟墓。禅院:佛寺。禅(chán):梵语“禅那”的省称,静修的意思,后来泛指与佛教有关的人和物。庐冢(zhǒnɡ):房舍和坟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作“庐冢”。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的墓旁盖的屋舍。距其院东五里,距离禅院东边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所以这样命名。华山洞:南宋王象先《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乃:是,这里有“在”的意思。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道路上,碑文磨灭,模糊不清,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只是从碑文残留的字迹中还可辨认出“花山”二字。现在读“华”字,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读音与“华实”的“华”相同,大概是把音读错了的缘故。步:有两种含义:(1)走路举足两次为一步。(2)度量单位,实际长度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各朝代尺的长短也不一。本文的“步”可作(1)理解。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道路上。仆,跌倒。其文漫灭:碑文磨灭,模糊不清。文,指碑文。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文字。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只是从碑文残留的字迹中还可辨认出“花山”二字。言:这里是“读”的意思。谬(miù):错误。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从那个山洞向下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在游览处题字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所说的“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3)第17课 游褒禅山记课件 粤教版必修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