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单元文言文(1)第16课项脊轩志◎诗海拾贝南柯子·忆旧[宋]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赏析】此为忆旧词,写词人夏日旅途中的一段感受,反映他对浮世生活的一往情深。词人是一位性情坦荡、不拘礼法的和尚,被苏东坡称作“胸中无一毫发事”的诗僧。开篇两句写自己正走在江边潮湿带沙的路上,表现自己游僧生活的艰辛,忽用“数声啼鸟怨年华”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再冠以“又是”一句,说明这种漂泊生涯已为时不短。下片以“残月”“晓霞”点明时令,写词人继续行走在没有归宿的路上,不觉来到一处绿杨堤岸的荷池旁边。“绿杨堤畔问荷花”,这一“问”颇有情趣。“荷花”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那人家”是自指,“家”在此用作语尾词。表现了词人孤独冷寂、浪迹天涯的艰辛和眷恋尘世的复杂心境。从中可以看出僧人的性格、风趣和他那悠然自得的飘洒词笔。◎语林撷英课内名句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亲情名言1.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英国谚语2.儿女抱在身,方知父母恩。——老挝谚语3.没有比巴格达城更美丽,没有比母亲更可信赖。——伊拉克谚语4.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5.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马卡连柯6.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作者卡片姓名归有光生卒年1506-1571字号称谓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籍贯明昆山(今江苏昆山)相关资料明代古文家,“唐宋派”代表人物。作品有《震川文集》◎背景呈现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文,然科举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连考九次进士,60岁方中,又因名次靠后,不被重用,多任州县小官。归有光一生大半时间在家乡度过,幼年丧母,23岁娶妻魏氏,27岁时妻病逝。其一生经历坎坷,所遭惨恻。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感染力很强。《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知识链接1.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轩,小的房室。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2.唐宋派:中国明代中叶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主张“胸臆”“心源”。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1.字音修葺.(qì)栏楯.(shǔn)象笏.(hù)迨.(dài)老妪.(yù)异爨.(cuàn)婢.女(bì)长号.(háo)扃牖..(jiōnɡ)(yǒu)2.通假字①垣墙周庭,以当.南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而.母立于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比去,以手阖.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通“挡”,遮挡“而”通“尔”,你“阖”通“合”,关闭3.一词多义(1)故①轩东故.尝为厨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公问其故.____________________③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④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________________⑤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___________________(2)殆①殆.有神护者______________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______________③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④丧失殆.尽______________副词,从前,曾经名词,原因,缘故名词,旧的知识形容词,老的,原来的副词,故意副词,大概形容词,危险形容词,倦怠无所得副词,几乎(3)胜①旧时栏楯,亦遂增胜.______________②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______________③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______(4)以①以.当南日______________②以.手阖门______________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__________________④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美动词,战胜名词,胜利连词,用来介词,用介词,凭借,根据连词,用法如“而”(5)为①庭中始为篱,已为.墙______________②轩东故尝为.厨______________③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动词,成为动词,是介词,向4.词类活用①尘泥渗漉,雨泽下.注______________②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____________________⑦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状语,向下前,名词作状语,从前面。形容词作动词,有许多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动词,喂奶,哺育名词作动词,上朝名词作状语,亲手垣,名词作动词,筑起围墙宴,名词作动词,用饭例句古义今义方丈室仅方丈..一丈见方寺院的住持往往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每每,常常再凡再.变矣两次表示又一次,多次5.古今异义例句古义今义束发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童15岁时束发为髻,表示成童将头发捆扎起来大类大类..女郎也太像大的类别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到夫家返回,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还给6.文言句式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________________②妪,先大母婢也________________③使不上漏________________④明月半墙________________⑤余自束发读书轩中________________⑥垣墙周庭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判断句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⑦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________________⑧家有老妪,尝居于此________________⑨鸡栖于厅________________⑩其制稍异于前________________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7.成语积累①偃仰啸歌:悠然自得,大声吟唱。②珊珊可爱:优美舒适,让人喜欢。③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1.项脊轩在修葺前和修葺后有什么不同?[我的理解]修葺前室仅方丈,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北向,不能得日;修葺后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杂植兰桂竹木,旧时栏楯,亦遂增胜。2.文脉图示项脊轩志主体喜:怡然自得悲家庭的衰败——“悲”的表象回忆往事,有负亲人——“悲”的深化轩遭火未焚——“悲”的补充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生活——进一步写“悲”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或喜或悲的感情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名师指津]扣住“情感”判断、分析即可。[我的理解]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沉怀念。在选材上,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加以表述。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2.文中记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这些事是怎样串联在一起的?[名师指津]依据老妪回忆语段总结。[我的理解]文中一共记叙了母亲的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而泣,母亲询问饥寒的情景。这两件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联起来的。3.作者写母亲为何要突出那些看似大众化的细节?这样的母爱有与众不同之处吗?[名师指津]封建大家庭中,母亲还亲自照管孩子,更能表现母爱。扣住此点回答。[我的理解]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琐事一般由专门的保姆或奶妈照顾,母亲是不怎么过问的,这里记述母亲大众化的细节,可见母亲不同一般,亲自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并且对婴幼儿来说,这是母爱最直接、最充分的体现。4.文中写了祖母的三次言语,各包含了她对归有光怎样的感情?[名师指津]围绕“慈爱、关怀、期待”作答。[我的理解]祖母言语包含的感情①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貌似责备,实则内心欣慰、关怀疼爱②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期待、鼓励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信任、激励5.本文的最后一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段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名师指津]生活片段:从其妻“生前”与“身后”两个角度总结。写法:从托物寓情的角度分析。[我的理解]结尾一段写了这样几个生活片段:一是其妻来归,二是其妻归宁后述诸小妹语,三是其妻死后室坏不修的情况及重修项脊轩等。文章结尾,贵有余味。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最后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意浓,耐人寻味。6.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名师指津]举文中例子,分别分析叠词在写景、状物、抒情等方面的作用即可。[我的理解]短短一篇课文,多次运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另外,作者不是纯客观性地状物绘景,而是既写物貌,又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展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多年之后补记的,有人认为可以删去,你觉得呢?请陈述理由。[名师指津]可从“补记”部分对抒发情感、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的角度谈自己的看法。[我的理解](示例)不可以删去。对于这部分“补记”,作者并不是为了文章的完美,而是为了抒发对亡妻的怀念。因原文写了对祖母、母亲的怀念,那么若干年后把亡妻也写到里面,是情之必然,顺理成章。然而,客观上讲,加上了“补记”部分,才使《项脊轩志》发生了连作者也意想不到的变化。前面交代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怀念亲人的伤感,二是读书做官的志向,很明显言志重于抒情。现在加上“补记”,像在天平上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使文章向着记人抒情的方向倾斜了。在读者心中,《项脊轩志》记述作者发愤苦读,成就功名的心志淡化了,而文中所写的对祖母、对母亲、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却使人深深感动,以至久久难以忘怀。而且补记部分与前一部分虽然作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与家庭生活琐事展开的,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因而不可删去。项脊轩,旧南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6课 项脊轩志课件 粤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