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春秋战国----纷乱的时代•儒家的回应:•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道家的回应:•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儒家和道家的比较•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道家思想的园地:《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庄子简介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学派”。生活贫苦,学识渊博,善于辩论。其著作《庄子》现存33篇,多寓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生平思想著作风格庄子的生平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而稍后,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他生活贫困,做过漆园吏,但学识渊博。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出世”。宋王偃昏庸残暴以致亡国的现实对庄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与统治者合作。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的自足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庄子的思想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庄子的著作《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又称《南华经》,是著名的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论和政治论;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观点阐述的更为明确和具体,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的更为强烈;杂篇共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养生主》选自内篇,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文章,其中引入了《庖丁解牛》的寓言加以论证: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那样,顺应自然,避开一切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全生”。这种思想无疑是消极的。庄子散文的风格浪漫主义是其散文的艺术特色,这与先秦各家不同,而独与屈原的楚辞近似,诙诡怪诞,汪洋恣肆。首先,是大量使用寓言。庄子及其后学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讲自己的哲学观点。其次,庄子寓言想象丰富,有惊人的夸张和奇妙的构思。第三、庄子有很高的语言驾御能力,散文词汇丰富,谴词造句变化多端,描情状物多姿多彩,语言自然流畅又尖锐泼辣,用韵声调铿锵,富有诗意,对后代影响较大。总之,庄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想象丰富、妙趣横生,且哲学意味很浓,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庖,厨师。丁,人名。解,分解、分割欣赏——庖丁解牛之美请一位同学根据下面图片的提示,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课文朗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要求:试翻译,有难点,做标记,看注解,可合作,求共赢。课文翻译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阅读1—2节,思考问题:1、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细致生动,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一系列的动作连贯流畅,一气呵成,反映了庖丁技艺的高超与动作的娴熟。2、这自然就引出了什么话题?(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因为视力集中到一点,因此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1、庖丁解牛追求的是什么?●联系第3节,思考讨论:解牛之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2、庖丁当过“族庖”“良庖”吗?他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解牛三阶段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目无全牛切中肯綮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联系第3节,思考讨论:3、课文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的目的何在?对比,突出“道”之重要。分析:写解牛的三个阶段和良庖、族庖、自己的比较,以及达于道后小心谨慎的态度。三个阶段体现了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通过对比三者的不同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全牛三年之后:未曾见全牛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懂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三个阶段对比手法的运用得“道”的过程具体形象深刻道理庄子文章特色一: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异曲同工“三境界”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臣之刀十九年以无厚入有间特色二: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有何联系?刀、牛、解牛过程和解牛方法分别有什么寄寓?人生要解決的事情顺着事物间的空隙走,不硬碰的方法。精神处理人生种种事情刀牛解牛方法解牛过程躲避矛盾寻找空隙保存自己解牛之道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庖丁的“解牛之道”:完全顺着牛天然的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勉强硬砍。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养生应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损害。相似之处:顺应自然《庖丁解牛》选自内篇《养生主》。所谓“养生主”就是养“生之主”,也就是养精神的意思。那么,如何养精神呢?就是要像“庖丁解牛”一样,善于寻找空隙,集中精神注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避开矛盾,像保护刀刃一样保护自己。这便是一种避开矛盾,保存自己的人生哲学。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牛虽多不以伤刃,物虽杂不以累心”,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庄子的养生之道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解牛场面(表现技艺高超)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庖丁谈解牛之道:(即养生之道)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总说)解牛的三个境界:所见无非全牛,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必由之路)用刀结果及原因:十九年,解牛数千,刀刃若新发;“以无厚入有间”。(关键)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态度)解牛成功后怡然自得的神情。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庖丁解牛》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5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