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案三劳动合同解除(1、2学时)
-1-教案三劳动合同解除(共2学时)单元设计说明【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职业指导》第二版第三单元职业保障第九课第二节,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者运用法律赋予的劳动合同解除权,拿起法律的武器,理性的维权,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教材将合同解除放在一起,显得内容太多,在处理该部分内容时,我将其分为劳动者的合同解除权与用人单位的合同解除权两部分,内容容量较为恰当,条理也更加清晰。【学情分析】大多数学生对于合同解除权是陌生的,从来没有接触过。但作为身处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城市张家港的市民,受到市场经济较多的熏陶,他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学长都为职场中人,时常会接触到劳动纠纷的处理,为此他们具备相当的感性认识。【学时分配】第一学时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解除权第二学时劳动者的劳动合同解除权-2-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解除权(第1学时)【问题提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制订劳动合同。由于主观与客观的原因在劳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出现了双方难以合作的情形时该怎么办?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作为用人单位可以采取的救济方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用人单位合同解除权的种类,理解各种解除形式的运用条件。2.过程与方法:遵循兴趣原则,参与原则,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善于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分析与准备】1.教学重点几种解除形式的运用条件2.教学难点能够熟悉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3.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为此,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领受任务、收集资料、讨论思考;采用典型、鲜活的案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案例这种载体将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法律问题串并起来,将法律条文与现实操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提出问题,运用辩论、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成为课堂的主人。。4.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制订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的履行-3-过程中出现了双方难以合作的情形时该怎么办,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作为用人单位可以采取的救济方式。【新授】任务一:(课前预习,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1、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为一组)2、查阅劳动合同法有关用人单位解除合同的内容3、每位同学出一道题目,交老师审核后作为法制竞赛题目。案例:周强为合肥某机械加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机械公司”)市场推广部经理,2010年5月,他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期限为两年。合同约定周强为公司市场推广部经理,负责产品的市场推广工作,月工资标准为6000元。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周强工作兢兢业业,在本职工作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每年都获得了公司颁发的优秀员工证书。2012年2月,周强所在公司高层发生了变动,新来的总经理对人事进行了大幅调整,要求周强退出现有工作岗位,到公司后勤部门任主管。周强则认为自己完全能胜任本职工作,拒绝接受公司调整的岗位,公司人事部门随后以周强拒不服从公司安排为由单方宣布将周强辞退。周强不服,向公司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标准两倍的赔偿金,2012年4月20日,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支持了周强的仲裁请求。辩论焦点:1、公司人事部门随后以周强拒不服从公司安排为由单方宣布将周强辞退的做法妥当吗?劳动合同法是怎样规定的?2、如果用人单位与周强协商一致能否变更合同?3、如果用人单位与周强协商一致能否解除合同?要否给予补偿金?案例:员工沈某在工作岗位上晕倒,随后入院治疗,治疗期满难以胜任工作。若干月后,公司以沈某在此期间累计旷工达11天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为由,单方解除了劳动关系。而沈某则认为自己已按规定请假,不存在旷工事实。在庭审中,公司提供的公司考勤记录并不完整,且该公司日常执行的请假手续也不规范,存在随机性。法院认定,沈某已履行告假手续,虽然可能存在延迟情形,但有客观原因,而公司在明知沈某患病的情况下认定沈某旷工过于苛刻,属于违法解除合同。辩论焦点:1、公司以沈某在此期间累计旷工达11天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为由,单方解除了劳动关系的做法是否妥当?2、单位的规章制度能否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依据?它的制定要履行哪些程序?3,劳动争议案件的举证规定怎样?4,何为用人单位的预告解除,本例中能否适用该规定解除与沈某的劳动法制竞赛(10分钟)辩论,命题:机械公司的做法是合法的,仲裁委裁决错误;机械公司的做法是不合法的,仲裁委裁决正确。(法制竞赛1、2名的小组抽签决定辩题,其余小组打分。)(10分钟)教师巡回指导辩论:辩题:公司的做法是正确的;公司的做法是错误的。(法制竞赛3、4名的小组抽签决定辩题,其余小组打分。)10分钟-4-合同?案例:摩托罗拉身陷“裁员门”案2012年8月13日,摩托罗拉移动宣布将在全球裁员4000人,约占员工人数的20%,其中中国区成为重灾区,裁员人数超过30%。公开报道显示,本轮摩托罗拉中国区裁员达到1000人,在实施裁员后,先是摩托罗拉南京地区的员工抗议裁员,接着北京地区的员工也在公司门外进行抗议,希望公司对裁员的合法性给予解释。讨论并思考:法律对裁员是怎样规定的,要否给予经济补偿。课堂小结与评估(5分钟)用幻灯片将用人单位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情形列出。10分钟【课堂小结】将教学内容用PPT方式加以展示。【课堂评估】(学生完成)(一)观察与评价根据两个任务列举内容,进行自我评价。观察点学生对本节课涉及的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辩论观察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二)反思与探究(根据两个任务完成过程,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三)修正与完善劳动者的合同解除权(第2学时)【问题提出】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解除权,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劳动者的合同解除权。【教学目标】-5-3.知识与技能:了解劳动者合同解除权的种类,理解各种解除形式的运用条件。4.过程与方法:遵循兴趣原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善于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分析与准备】5.教学重点预告解除即时解除6.教学难点预告解除即时解除7.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为此,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领受任务、收集资料、讨论思考;采用典型、鲜活的案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案例这种载体将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法律问题串并起来,将法律条文与现实操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提出问题,运用辩论、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成为课堂的主人。8.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引入】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解除权,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劳动者的合同解除权。【新授】一,汕头纵火案视频解读讨论与思考:1,警方为何要全力追找企业主?2,犯罪嫌疑人拿不到钱用自己的生命去搏的做法可取吗?3,正确的做法应该怎样?案例:教学过程朱某原是某商场的司机,并与商场签订了为通过视频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将上课的气氛作一段热身,讨论思考后很自然的引入书本内容。(10分钟)辩论:商场的申-6-期5年的劳动合同。在商场工作期间,他踏实肯干,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同时朱某又生性正直,疾恶如仇,他举报商场某主要负责人在购销活动中有不规范做法一事被该负责人知晓后,常遭到此人的报复打击。朱某一忍再忍,后来两人终于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争吵中朱某提出不在商场干了。结果从争吵发生的第二日起,朱某就没来上班,并于一周后与一出租汽车公司签定了劳动合同,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一日,朱某突然接到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申诉书副本。原来某商场以朱某擅自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为由,要求其承担违约赔偿责任,并将其诉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辩论焦点:1,争吵中朱某提出不在商场干了。结果从争吵发生的第二日起,朱某就没来上班.这种做法是否妥当?正确的做法应该怎样?2,一周后与一出租汽车公司签定了劳动合同,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公司做法是否违法?它该怎样做?案例1999年7月,刘某从某矿冶学校毕业后,被某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录用,并签订了5年期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约定,刘某负责指导一线开采工作,企业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工资待遇与企业管理人员相同。刘某工作后,按约定到了一线工作,但一直没有相应的劳动保护设备。刘某向企业负责人提出,负责人却辩称刘某是管理人员,不是真正的一线工人,不能像一线工人那样领取劳动保护设备,由于工作需要,也无法享受企业机关科室人员的工作环境。刘某认为企业的这种做法违反了劳动合同中关于劳动条件的约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金。企业则提出,如果刘某擅自解除劳动合同,应按照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四条规定,赔偿企业录用和培训费用。辩论焦点:1,刘某解除劳动合同可以采取哪些方式?2,不同的解除方式适用的条件有何不同?3,不同的解除方式的法律后果有何异同?课堂小结与评估:诉能否得到支持。(小组抽签决定辩题,其余小组打分。)(15分钟)教师巡回指导任。辩论:刘某是否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金。(小组抽签决定辩题,其余小组打分。)(15分钟)总结(5分钟)【课堂小结】用PPT将教学内容加以展示。【课堂评估】(学生完成)-7-(四)观察与评价根据两个任务列举内容,进行自我评价。观察点学生对本节课涉及的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辩论观察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五)反思与探究(根据两个任务完成过程,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六)修正与完善
本文标题:教案三劳动合同解除(1、2学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41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