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学习目标2课前预习3进入课堂4学业质量标准测评学习目标1.识记文章中的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翻译文章中重点的句子分析作者的观点。重点学习第2、3、4、7则选文。3.把握孔子张扬的“义”的价值取向,思考其现实意义。课前预习孔子早期形象凡四变假孔子的发育史,也就是真孔子的神化史。孔子由人变神的过程,从他死后便开始了,至东汉初而登峰造极,时间长达五百年。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部早期孔子史料集,搜录完备,编年准确,可资讨论这一发展过程。大概地说,那五百年间,孔子形象凡四变:由子贡作俑,使孔子由普通贤人一变而为超级贤人;由孟轲发端,荀况定型,使孔子从贤人再变为圣人,凌驾于世俗王侯之上而在人间不得志的圣人;由董仲舒首唱,西汉今文博士们应和,使孔子从不得志的圣人,三变而为接受天启、为汉制法的“素王”;由王莽赞助在先,刘秀提倡于后,使孔子从奉天命为汉朝预作一部法典的“素王”,四变为传达一切天意的通天教主。(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当然,孔子形象的这四变,本身便是那五百年特定历史过程的影像。只有从社会风尚、宗教冲突、政治矛盾、观念差异,以及学派利益等不同角度,进行整合式的研究,才能如实地说明影像的由来。可惜,我们的孔子研究,似乎很少能做到这一点。(朱维铮《壶里春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曲肱.(ɡōnɡ)所恶.(wù)恶.(wū)乎成名臧.(zānɡ)武仲公绰.(chuò)卞.(biàn)庄子无適.(dí)2.一词多义(1)信①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真实、不虚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言语真实③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④成述其异,宰不信.相信⑤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⑥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2)之①曲肱而枕之.代词,它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定语标志,译成“的”或不译③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④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3)道①不以其道.得之名词,正当的方法②任重而道.远名词,道路③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④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名词,路上行程⑤行军用兵之道.名词,方法,谋略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⑦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⑧来吾道.夫先路也动词,通“导”引导(4)修①德之不修.动词,培养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③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修饰④邹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指身高⑤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动词,研究,学习⑥其修.士不能以货赂事人形容词,善,美好⑦掌修.国史动词,撰写(5)然①其然.?岂其然乎代词,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形容词,正确③成然.之动词,认为……正确④虎见之,庞然.大物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⑤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连词,但是(6)于①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向②君子之于.天下也对于③乃设九宾礼于.廷在④业精于.勤荒于嬉由于⑤而君幸于.赵王被⑥燕王欲结于.君介词,和⑦青,取之于.蓝从⑧而青于.蓝比3.掌握通假①富而.可求也(通如,理解为如果)②若臧武仲之知.(通智,理解为智慧)③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通约,理解为贫困)4.古今异义①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包括各种温度的水。)②子路问成人..(古义:完美无缺的人;今义:人发育成熟或成年人。)③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古义:一定要这样;今义:事理上确定不移。)④造次..必于是(古义:慌忙,仓促;今义:①匆忙,仓促,②鲁莽,轻率。)⑤颠沛..必于是(古义:受磨难,挫折;今义:穷困,受挫折。)5.词类活用①义.然后取:名词作动词用,符合道义。②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用,吃饭。③不义而富.且贵.:形容词作动词用,取得富,取得贵。6.特殊句式①判断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②省略句子路问成人③宾语前置句君子义以为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④状语后置句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文之以礼乐进入课堂(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1.怎样理解“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句话?答:孔子在这里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只要合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如果不能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2.如何理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答:这是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浮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对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在艰苦的环境下,要体会到乐趣就要安于清贫的生活,但是对用不义的手段去获得权力和财富,要看得像浮云一样。孔子的这个思想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定意志是同义的,给后代追求理想的人们以巨大的鼓舞。“富贵于我如浮云”也成为后世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境界而蔑视荣华富贵的一种宣言。3.文中孔子论述了怎样的义利观?答:人有谋取富贵财利或者说物质利益的欲望,这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如果任由这种欲望发展下去,社会就会陷入弱肉强食、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无所不为、纷乱无序的可怕境地。本文所选的材料,核心是孔子的义利观。义主要是指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要合乎规范,比如合乎道、合乎仁、合乎礼等。孔子强调,“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是君子的最高追求,道的实行比谋取富贵财利更重要;无论何时何地,君子会把奉行仁义的道德放在追逐富贵之上。孔子强调富而可求和不可求的分界,就是要促使人们省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否合乎道义。4.在第9节中,孔子为什么感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答:因为在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1.“九思”要求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视一听都要自我省察一番,想想这样对不对?如果事事这样,那么不是活得太累了吗?从理论上说,这九种思虑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当你真正面对现实,尤其是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现代生活时,就会感到要真正履行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实行起来很困难就完全否定它们或者置之脑后不予理睬,九种不能实行,就是实行其中一二种也是有好处的啊!比如说“忿思难”,当你发怒时想想后果;又比如说“见得思义”,当你有可得时想想是不是不义之财。起码在我们这个时代是非常适用的告诫吧。君不见,街头巷尾打架斗殴而酿成严重后果,往往不就是起因于一件非常小的事端吗?结果就造成孔子在《论语·颜渊》篇里指出的那种情况,“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不仅害了自己,而且也连累到家人。这岂不是很糊涂吗?再说“见得思义”的问题,那众多断送前程或晚节不保的贪污受贿者,不就正因为在有利可得时没有想一想是不是不义之财,是不是不应该得,不应该拿吗?总而言之,凡事还是多想一想,思虑思虑为好。2.孔子提出的“九思”,对于他的“富”“贵”的观点有何作用?文章所选文段大多是孔子对富贵的态度和人生观点,而第六则提出的“九思”,表面上看来与财富无关系,其实,那最后一思“见得思义”,就是对义利观的进一步阐述,即见到财利,就要考虑是否合乎“仁”。也就是说,取得富贵的标准底线就是“仁”,合乎“仁”的,取之;不合的,舍之。而前面的“八思”,也是基于这种标准和道德的底线。3.孔子认为什么是完善的人格?孔子对君子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什么要求?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聪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并富有礼乐修养;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时,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尤其是“见利思义”这一主张,即使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也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一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孔子对君子的道德修养提出的要求是“义之与比”“义以为上”,言行要合仁、礼要求,要有勇且慎勇。处世严肃灵活,不厚此薄彼。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4.本课所选内容,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语句参差变化,自由洒脱。从本课所选的内容,来体会孔子言语的自由、洒脱、有趣。“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一段,开头两句仿佛两扇门一样,多么齐整;到了“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就出现了变化;而结尾处“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又非常齐整。“君子有九思”一段话,前面八思为三字句,非常齐整,最后一思则是四字句。这些都是整齐中含有变化。“富而可求也”“饭疏食饮水”两段,语句参差不齐,可是内容上都含有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参差中蕴涵整齐。这种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使意思表达得更完整,情味更悠长。本课所录选文都围绕一个“义”字展开,孔子主张安贫乐道,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将合乎道义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孔子所张扬的义这种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A【解析】而:如果。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富而.可求也(而且)B.人不厌.其言(讨厌)C.君子有九思.(考虑)D.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离开、背离)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与例句“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中“而”字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富而.可求也B.曲肱而.枕之C.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D.任重而.道远【解析】A.表假设的连词;B.表顺承的连词;C.表转折的连词;D.表并列的连词,可以不译出来;而例句中的“而”是表转折的连词。3.下列倒装句式的性质与例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不相同的一项是()A.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B.仁以为己任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其何以行之哉【解析】题干和ABD都是宾语前置,C是定语后置。C4.下列有关古代官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B.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C.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解析】禅位: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指帝王生前将帝位传给子孙。不是皇帝登临皇位。A5.下面对选文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选文第一段,孔子认为,人人都喜欢富与贵,排斥贫与贱,但必须符合道义;君子无论在何时、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仁德,践履仁德。B.选文第二段阐述什么是完美人格的问题。孔子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具有那么多的美好品德,只要不忘道义,坚守诺言,危机面前能挺身而出,就可以算是完美人格了。C.在贫贱富贵和道义之间,孔子首先选择的是道义。人们想要的东西自己有时候不接受、不据有,人们厌恶的东西自己有时候不摆脱、不撇弃,关键要看是否符合道。这和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完全一致,是一脉相承的。D.孔子提醒子路,“成人”是在现实性上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贤人人格。孔子把“成人”的标准修订为三条:正直(见利思义),勇敢(见危授命),诚信(久要不忘平生之言)。C【解析】“这和……一脉相承”不对,应是孟子的思想符合孔子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
本文标题: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5课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021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