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四章(策略性行为)
1第四章产业组织:策略性行为一新产业组织与策略性行为二限制性定价理论三掠夺性定价理论2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阶段:市场结构为核心(SCP)哈佛学派传统产业组织理论(TIO)(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市场行为为核心芝加哥学派新产业组织理论(NIO)策略性行为(20世纪70年代起)一新产业组织与策略性行为3新产业组织与策略性行为策略性行为一个厂商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厂商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作出对该厂商有利的决策行为,这种影响竞争对手预期的行为就称为策略性行为。市场基础:寡占或垄断市场古诺模型(Cournot,1838)伯川德模型(Bertrand,1883)斯塔克尔伯格(Stackelberg,1934)等4ModelofCournot古诺模型由古诺于1838年提出,在此后45年内没有引起足够注意。5A、假设:a)只有二个企业,生产同质产品;b)假定生产成本为零c)需求函数为线性;d)一个企业A先进入市场,B随后进入;各企业在假定对方保持产量不变和条件下决定自身的产量。价格决定是本模型不同于伯川德模型的关键。6B、反应函数:如果把企业的选择,也即根据另一企业既定选择,作出自身选择,称为一种反应,那么,其行为可以用一反应函数给予描述。需求函数为Q=120-p逆需求函数p=120-Q=120-QA-QB在无成本时有:πA=(120-QA-QEB)QAπB=(120-QEA-QB)QB7在最大化利润时有:解这一对方程有:QA=(120-QEB)/2QB=(120-QEA)/2这就是一个企业的产量已定时,另一个企业的反应函数;二反应函数的交点就是均衡解。02120EBAQQQQBQA60601201204040QAQB02120EABQQQ8新产业组织与策略性行为研究方法: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成果应用:为现实的市场现象提供理论解释为反托拉斯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在现实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策略性相互影响构成许多市场现象的基础,如串谋、掠夺性定价等,而这些都是在不完全信息下发生的,运用策略性行为研究的模型和方法可在很大程度可为这些现象提供更加具体的复杂的理论解释,并且更贴近于现实,从而为反托垃斯政策提供更加合理的理论依据。9二限制性定价限制性定价是一种短期非合作策略性行为,通过在位厂商当前价格策略影响潜在厂商对进入市场后利润水平的预期,从而影响其进入决策。(贝恩的静态定义、卡米恩和施瓦茨的动态定义)静态限制性定价限制性定价的主要内容动态限制性定价不完全信息下的限制性定价静态限制性价格的决定限制性定价的决定动态限制性价格的决定不完全信息下限制性价格的决定限制性定价的福利效应与公共规制10(一)静态限制性定价贝恩(1949,1956)、索罗斯-拉比尼(Sylos-Labini,1962)和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1958)等提出的早期模型。前提——索罗斯-拉比尼假定(Sylos-LabiniPostulate),即潜在的进入者相信新厂商进入后在位厂商不会改变它的产量。结论——在位厂商为了达到遏制进入的目的,会调整它的产量水平及相应的价格水平,从而消除导致潜在厂商进入的诱因。11(一)静态限制性定价贝恩等人认为,潜在进入者相信当其进入后,在位厂商不会改变其产量,从而市场供给超过需求,价格会下降,无利可图。同时,在位厂商也会不断调整价格和产量,以消除潜在厂商的进入。质疑:(1)潜在厂商完全可决定是否进入,与在位厂商关系不大(2)在位厂商在潜在厂商进入后为利润最大化,产量也要调整。(3)完全信息条件下,在位厂商的进入前价格政策与一个理性潜在厂商的实际进入行为无必然联系,在位厂商的产量维持不变的假定是不可置信的,理性的在位厂商也根本不会制定限制性定价策略。(弗里得曼)12静态限制性定价的决定因素市场初始规模:市场愈大时,在位厂商就应维持更高的产量才能阻止,因而价格就越低。进入者的平均成本:进入者的成本较大,则进入后定价较高,则在位厂商可定较高的限制性价格。非价格进入壁垒:只要在位厂商所在的市场不是鲍莫尔所说的可竞争性市场,进入壁垒只要存在,且越高,潜在进入者进入就越困难,相应定价就可高些。13限制进入价格长期低利润保持垄断地位在位厂商索取垄断高价短期高利润失去垄断地位平衡当前利润与未来利润之间跨时期利润总额最大化定价策略利润最大化主导厂商模型结团进入模型(卡米恩,施瓦茨,1971;Debondt,1976)连续进入模型(Gaskins,1971;Baron,1973)(二)动态限制性定价14(二)动态限制性定价的决定折现率:越高,则在位企业延迟当前收入到未来的机会成本也就较大,降低了未来的利润的现值,因而定较高的限制价格。风险偏好:在位厂商若是风险厌恶者,则宁可定低价,确保阻止进入。非价格进入壁垒时滞长短:进入者进入时滞越长,则在位企业可索取较高的利润,较高的价格。市场需求增长:市场需求增长,则限制价格也要相应降低。成本结构:在位厂商的成本结构优势明显,则越能提高限制价格。15(三)不完全信息下的限制性定价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1982)模型(可参考《高级产业经济学》期蒂芬-马丁)在现实环境中,市场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对手的成本函数及其战略性决策以及整个市场的需求状况对于厂商来说并不是完全知识,很多信息为私人所有,因此,在在位厂商与潜在厂商之间进行的限制性定价行为可以视为不对称信息博弈行为。假定前提在位厂商的成本与进入者无关且在位者和进入者仅知自己的成本函数,现有企业的收益是两期收益之和。潜在进入者不进入,则收益为0,进入后,则彼此知道成本,收益是第二期的古诺寡头利润。16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模型的结论存在两种均衡:分离均衡:在位企业的策略要求根据本企业的成本结构决定第一期产量;进入者能根据在位企业的产量来推导出在位企业的成本情况。于是:在位企业通过限制性定价向进入者显示自己是低成本厂商,以区别于高成本厂商,使进入者认为进入后无利可图。从而会阻止新企业进入。混同均衡:在位企业的产量不能有效地传递成本信息,高成本企业可通过生产低成本企业的垄断产量以误使进入者以为自己是低成本,从而不进入。而实际上,若高成本企业进入后也能获得利润。17哈尔瑞顿模型(1985)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模型只考虑在位厂商的成本与进入者无关且知道自己成本的情形,而哈尔瑞顿则放松这一限制。假定前提:进入者在进入前不知其成本是多少,且其成本与在位厂商成本正相关。结论:为了遏制进入,在位者应传递高成本信息,因而应把限制性价格设定在高于短期垄断价格的水平。(与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模型结论相反)18不完全信息下的限制性定价的决定决定性因素——双方参与人的成本信息分布状况在位厂商独占自己的成本信息,而潜在厂商的成本信息是共同知识的信息分布下,高成本的在位厂商可能会采取低价策略,以显示自己是低成本的,从而达到遏制进入的目的。——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1982)在假定潜在厂商完全处于信息弱势的条件下,低成本在位厂商的最佳定价策略是将限制性价格设定在高于垄断价格的水平,以向潜在厂商传递该产业是高成本的信息,从而策略性地遏制其进入。——哈尔瑞顿(1985)19三掠夺性定价理论定义:掠夺性定价(PredatoryPricing)策略是指一家企业为将对手排挤出市场和吓退企图进入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降低价格,待对手退出市场后它再行提价。在大多数掠夺性定价中,企业将价格压低至其成本以下,即企业通过承担短期亏损来换取长期收益注意:1、掠夺性定价强调短期是亏损的,其亏损由长期得到补偿;2、掠夺性定价策略强调对已进入者而言,而限制性定价强调对潜在进入者而言。20案例:美国烟草业的掠夺性定价行为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美国烟草托垃斯运用掠夺性定价来对抗它的竞争对手。1901年,美国烟草托垃斯在北卡罗来纳州推出“美国丽人”牌香烟,以和白头烟草公司的类似产品相竞争,并把价格定为要求缴纳税金一样多的1.5$/1000支,可见价格明显低于生产成本。而美国烟草托垃斯却称此价为产品导入时的优惠价,这样导致白头烟草公司无法与其竞争,终在1903年被其收购,收购完成后随即涨价。在1881-1906年间,美国烟草托垃斯收购了40家竞争对手,并在烟饼、香烟、鼻烟和紧扣烟的销售上控制了很大的市场份额。21(一)芝加哥学派:非理性掠夺假定:1、信息获取成本非常之低,接近0,因此被掠夺方可以获得资本市场和消费者支持,从而渡过掠夺期;•2、自由进入而且没有进入成本,导致垄断利润无法取得结论:•1、被掠夺方可以获得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和消费者支持,从而渡过掠夺期,致使掠夺失败;•2、掠夺方掠夺期损失大于被掠夺方损失,导致掠夺无法成功;•垄断利润的获得有很大不确定性,进而掠夺损失的补偿无法保证22芝加哥学派:非理性掠夺1、资本市场如果掠夺成功,在其后的垄断期是可获得超额利润的,既然可获得利润,那么被掠夺方同样若能坚持到最后,也是有利可图的,既然有利,也就可得到资金支持,以渡过被掠夺期,从而导致掠夺失败。质疑:掠夺失败前提是资本市场会对被掠夺方提供资金支持。而实际上,a、资金持有者只掌握了部分信息,b、存在机会主义行为(被掠夺方有夸大其生存能力的激励,掠夺方有夸大其搞垮成功的激励),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可能并不给被掠夺方提供资金支持。即有效的市场创造了掠夺机会。232、消费者联合若掠夺成功,消费者将是垄断定价的最终受害者,所以消费者愿意帮助被掠夺者渡过难关,单个消费者力量太小,他们可以联合。被掠夺者可以通过长期合同来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以得到消费者的支持,从而使自己的生存得以保证。质疑:合同的可行性值得怀疑:a、消费者无法相信合同;b、合同签订需要大量的交易费用;c、掠夺方会阻止合同的订立。24结论:认为掠夺是非理性综上所述:芝加哥学派认为掠夺是非理性,其成立是基于以下前提:(1)信息成本低,被掠夺方可获得应的资金和消费者支持;(2)市场进出自由,无沉没成本,垄断利润无法获得。而现实生活中,(1)信息成本并不是很低,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交易成本。使被掠夺方难以得相应的资金和消费者支持;(2)市场进出存在着壁垒。因而出现了后芝加哥学派的掠夺是理性的观点。25(二)后芝加哥学派:理性的掠夺结论:如果假定更接近现实的不完全信息,那么低于短期最优水平的定价将会成为理性战略;掠夺收益不仅来自掠夺市场,一个市场的掠夺通过遏制进入和威慑对手可以在其他相关地理或产品市场获利。模型•连锁店悖论•Kreps和Wilson模型•Milgrom和Roberts模型261、连锁店悖论塞尔顿(Selten1978)提出了著名的连锁店悖论--直觉上掠夺是理性的,而且现实中企业也是如此,但博弈逻辑证明是非理性的。模型假定:在位者在20个相同的市场经营连锁店,在每个市场上都面临竞争对手进入的可能。且收益如下图所示:E进入者D在位者152200不进入进入掠夺容许进入不进入容许2 25 1掠夺0 05 1进入者在位者27连锁店悖论塞尔顿认为:在博弈早期,在位者通过掠夺战略劝止进入者,只有在接近博弈结束时在位者才容纳进入。然而,博弈论在逻辑上的无懈可击的子博弈完美均衡解(进入,容许)和现实生活中的在位企业的掠夺战略是矛盾的,故称悖论。博弈的精炼解:最后一进入者发现,若已进入且被掠夺(01)最好别进,但一旦已进入后,在位者容纳更优(20),因此双方从利润最大化角度考虑定会出现(进入容纳),同样的道理,在倒数第二、三以及所有的市场上都出出(进入容纳)。导致该解原因:共同知识假定--容纳是对进入的最优反应,而进入又是对容纳的最优反应。在位者阻止进入的威胁不可信。282、克雷普斯(Krips)和威尔森(Wilson)模型克和威把不完全信息引入到连锁店博弈中,他们证明了当现有企业选择掠夺战略时的收益可能高于容纳时的收益时,同时进入者并不知现有企业的收益情况时,即使是弱小企业也会选择掠夺战略。结论
本文标题:第四章(策略性行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18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