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分方案1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的技巧步步为赢知识先导古代诗歌形象的鉴赏,涉及下表的考点和内容。考点说明人物形象一是作品中作者的自我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少年英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与词人自我形象——“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对比,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景物形象我国古代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用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诗中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等。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写景诗中的物象。常见的有:①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②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典题型精准剖析典题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答案:特点:①艳丽,②清幽。分析: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3分)★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5分)【精准剖析】诗句含意高分方案参考答案楚酒使人倦怠,我接连醉了三天,谁料到春雨过后鲜花竟红遍满园。可惜没有人能画出我惆怅的影象,在亭角寻觅诗句却只有清风把两袖涨满。请不要嘲笑我好酒贪杯,苦恼中只有它能催我入睡。醒来时推门走去寻觅诗句,伴着明月在高耸的大树间徘徊。1.逐句把握大意:为把握景色特点和人物形象特点打基础。2.抓住“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从“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归纳其洒脱与高雅。3.补充的思考:自述其创作情状——格调轻松,语句诙谐,体会其口吻中带着的惆怅、自嘲、自诩。特点:行为洒脱,情趣高雅。分析: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分分必争取之有道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所选诗歌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作者有些在课本中出现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了解写作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提示。2.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来鉴赏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诗歌也不例外。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也可以是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3.通过对诗歌描写的意象、创设的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的分析,概括诗人形象例如《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即借“松菊”傲寒飘香来表现清高之品格。4.调动平时积累,找准人物形象类型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归园田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示儿》),羁旅在外、思念故乡的形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王昌龄《出塞》)等等。5.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语言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分条作答)。(2)结合诗句分点说明、概括。(3)概括形象的意义(分析形象所寄寓的情感)。即学即用牛刀小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浣溪沙朱敦儒①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注】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从“日长独自倚阑干”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作简要分析。(6分)解析:“日长”可反映出词人内心之愁苦、悲苦,度日如年;通过“独”这一感受可看出词人的孤独与落寞;“倚阑干”这一动作更是明确地体现了词人的孤独与寂寞,联系整首词总结分析,按规范答题步骤作答。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词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感觉时光过得如此缓慢。表现了词人落寞怅惘的心情。加之词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更见内心悲凉凄苦。典题二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1~2题。(8分)题大庾岭北驿①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注】①此诗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经典题型精准剖析★1.“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3分)【精准剖析】诗句含意高分方案参考答案十月份南飞的大雁,听说到这就往回飞。我的行程远没停止,不知何时还能回来?江面平静潮水刚落,山林昏暗瘴气不开。明晨登高望乡之处,应见岭头初绽红梅。1.把握诗句大意及氛围:“南飞雁”“我行”“望乡处”,可以大致看出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2.抓住注释印证:背景与文化。3.先点出“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的画面特点,然后结合诗句略作阐释。颈联描写了江上潮水下落、水面平静,林间雾气弥漫、瘴气缭绕,暮色渐浓的黄昏山水图景。2.此诗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任意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5分)答案:①大雁的南飞与诗人不知归期作对比,突出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②诗人用“江静”反衬了自己内心无一刻宁静的哀怨痛苦。③用昏暗的境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以景衬情,烘托出愁苦的心情。分分必争取之有道1.诗中赏画,注重冷暖看画面形(组成、远近等)、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首先,找出景物描写的文字。其次,体味景物描写的声音、颜色、形态、气味、动态、静态、虚实、感官、角度等。注意要理清诗中各个意象的联系,在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进而走进这幅画面所传递出的意境。例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抓住关键词“破”加以想象,“国破”的残垣断壁让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又让人满目凄凉。“城春”本应明媚悦人,这里却是“草木深”的荒凉之景,所以,这两句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浓烈的悲愁气息。另外,要注意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色调。一般而言,作品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例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即构成了浓艳、协调的暖色调,渲染出浓浓春意,展现了蓬勃盎然的春意。有时为达到“倍增哀乐”的效果,往往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2.走近作者,探知诗情“诗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更快进入诗歌的意境。例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如果不了解作者及作品的背景,就无法了解“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所包含的浓重的伤感情调,更无法解读其中抒发的伤感国事之情。3.联想想象,景情合一诗人在创作中,总是将其思想感情由联想﹑想象化为具体的形象,诉诸语言文字。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用名词点出九种事物,通过联想,我们脑海里自然就浮现出深秋晦暗的暮色里,那枯藤老树上,晚归的暮鸦在巢前枝头上盘旋着,小桥流水旁一户人家透出温暖的光亮,乌鸦归巢,家人团聚,而苍茫的暮色里,瑟瑟西风中,奔波在荒凉古道口的游子尚不知投宿何方。用联想和想象就构成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4.比较鉴赏,分清异同对于比较型诗歌鉴赏中涉及的景物形象题,需要能仔细比对两首诗词的异同点,常见考题中会涉及以下三种情况:①同一意象不同特点分析比较,②同一意象相同点分析总结,③不同意象组成的意境特点分析比较。鉴赏时需要仔细比对诗歌,分析异同,能同中求异,又能异中求同。即学即用牛刀小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8分)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家乡。★1.这首词开头“茅檐人静”等三句有什么作用?(4分)解析:先分析开头三句景物描写的特点,再考虑它所处的位置与后面所写内容的关系。答案: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为杜鹃出场做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做铺垫。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4分)解析:从“总无声”与“常啼”这两处可知用“林莺巢燕”反衬“杜宇”,突出“杜宇”啼声之悲。首先答出“反衬”的手法,然后解释用什么衬托什么,最后明确艺术效果。答案:运用反衬手法,好处是以莺燕的无声反衬出杜鹃啼声的悲切。典题三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春寒①陈与义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注】①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经典题型精准剖析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4分)答案:“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精准剖析】诗句含意高分方案参考答案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料峭的春寒还未结束,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之中。1.对照注释,把握“园公”:从作者自称整体把握其咏海棠的用意。2.抓住三、四句关键词:“不惜”“独立”有人格意味;“胭脂色”与“细雨中”有内在品格与外在环境的对比意味。3.在海棠与诗人的联系中分点回答。①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②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分分必争取之有道1.准确理解修饰词,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彩”后便蕴含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彩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等意象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毫无生气的,树是衰朽残败的,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意象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艺
本文标题:(浙江专用)2020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 专题十二 高分方案1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的技巧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23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