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1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细研梳理考情,细研趋势真题精研细梳文本,真题定向(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B解析:A项正确,此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一段。由“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可知,选项前两句表述正确;由“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可知,杜甫能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B项,“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此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二段。由“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可知,杜甫对诗歌的体式风格有采择、欣赏、运用与变化,并没有进行“正面评价”。C项正确,此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二段。由“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可知,选项前两句表述正确;由“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可知,选项最后一句表述正确。D项正确,此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三段。由“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欣赏”可知,选项表述正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D解析:A项正确,此项考查对文章论证结构和论点的分析。文章第一段是总论,提出了“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之成就的重要因素”的论点,第二、三段分别从“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两方面进行论证,由此可知选项表述正确。B项正确,此项考查对论点和论据的分析。文章第二段是对“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的论述,由首句及“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可知,选项表述正确。C项正确,此项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第三段首先说明“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然后举例说明陶渊明之任化,是“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灵均(即屈原)甚至“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只有杜甫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与陶渊明和屈原的态度形成了对比。故此项分析正确。D项,“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分析错误,此项考查对论点和论据的分析。由第三段“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担荷中之欣赏”可知,杜甫之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而这又是因为杜甫才性健全。故选项中“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分析错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做出革新。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D解析:A项,于文无据,此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一段。第一段中只是说“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未提及“杜甫之前的诗人”。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曲解文意,此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二段。由“古今长短各种诗歌……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可知,选项中“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曲解文意;由“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种新面貌”可知,最后一句表述正确。C项,“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推测不当,此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三段。由“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可推知,作者对逃避者暗含批评;由“其不然者……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可知,作者对被击败者语带惋惜;由“却独能”“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可看出,作者对正面担荷者持有明显的肯定态度。D项正确,此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三段。由第三段对杜甫《北征》诗的分析以及“凡此种种……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可知,选项表述正确。技法透研掌握技法,轻松高分高分技法1:明“八”会“三”,答对筛选信息题一、设题八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第一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侧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否与原文信息对应,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常采用“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因果混乱、偷换概念、范围不清、说法绝对、混淆时态、答非所问”等8种设误方式进行“变脸”,考生要准确定位信息区间并仔细比对、分析、理解来判定选项对错。类型概念解说应对策略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选项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在做题时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因果混乱因果混乱就是故意弄错因果关系,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是强加因果,即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二是因果颠倒,即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中的“因(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条件)”。在阅读文章时,重点关注“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词语,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偷换概念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使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做好标记。做题时,分辨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主语、谓语是否与原文一致。范围不清命题者命制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说法绝对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是绝对的情况。选项中往往有表示全部范围的“全”“都”“所有”“一概”等、表示范围限定的“只”“仅仅”等、表示肯定的“必须”“一定”“就”等词语。选项中有表示全部范围、表示范围限定、表示肯定的这些词语时要注意对应好原文,如果原文中没有这些词语,一般就是说法绝对。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然”(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关注表示时态的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完成、成功、似乎、预计等。答非所问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常见的题干问法:“下列不属于……的原因的一项是”“下列不能说明(没有体现)……的一项是”等。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看清题干问的是什么问题,选项回答的是什么问题。►针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①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夏时期的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同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也并不仅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预设。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实还是弥补,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的。②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一方面,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可以确信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应当有文字存在,甚至有可能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但夏时期的文字未必锲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保存环境下,可能早已湮灭于地下。即便未来有幸发现了早于殷墟的文字材料,若没有类似甲骨文的王世记录,同样无法证明。另一方面,期待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1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75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