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部分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十三讲种群和群落课前排查练课堂导学练栏目导航限时规范训练(2019·高考全国卷Ⅱ)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________,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答案:(1)太阳能初级消费者、分解者(2)通常,对于一个水生生态系统来说,可根据水体中O2含量的变化计算出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若要测定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可在该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水深处取水样,将水样分成三等份,一份直接测定O2含量(A);另两份分别装入不透光(甲)和透光(乙)的两个玻璃瓶中,密闭后放回取样处,若干小时后测定甲瓶中的O2含量(B)和乙瓶中的O2含量(C)。在甲、乙瓶中生产者呼吸作用相同且瓶中只有生产者的条件下,本实验中C与A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C与B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A与B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生产者净光合作用的放氧量生产者光合作用的总放氧量生产者呼吸作用的耗氧量解析:(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能。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随着初级消费者的摄食而流入初级消费者,也可以随残枝败叶流向分解者。(2)依题意可知:甲、乙两瓶中只有生产者,A值表示甲、乙两瓶中水样的初始O2含量;甲瓶O2含量的变化反映的是呼吸作用耗氧量,因此B=A-呼吸作用耗氧量;乙瓶O2含量变化反映的是净光合作用放氧量,所以C=A+光合作用总放氧量-呼吸作用耗氧量。综上分析,本实验中,C-A=光合作用总放氧量-呼吸作用耗氧量=净光合作用的放氧量;C-B=光合作用总放氧量;A-B=呼吸作用耗氧量。【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源,生产者能量的直接流向”可体现“物质与能量观”。2.科学思维:“在甲、乙瓶中生产者呼吸作用相同且瓶中只有生产者的条件下,本实验中C与A的差值、C与B的差值、A与B的差值各自的含义”可体现“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的科学思维素养。3.科学探究:“若要测定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可在该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水深处取水样,将水样分成三等份……”可体现“实验设计”“实验结果交流与讨论”等科学探究素养。1.(2019·高考全国卷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至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降低了种内斗争,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h前,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表示a组的资源空间充足,C正确;c组曲线在种群数量到达K2之前,其增长趋势符合“J”型增长曲线阶段,D错误。2.(2019·高考全国卷Ⅱ)若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A解析: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牧草的数量比羊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一棵树上可以有很多昆虫,因此,昆虫的数目比乔木的数量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3.(2018·高考全国卷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的种群数量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解析:种群在资源和环境有限的条件下呈现“S”型增长,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空间大小的限制,空间有限,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其增长速率可能相同,产量可能相同,C正确;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越强,D错误。4.(2016·高考全国卷Ⅱ)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利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是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每个样方的面积,获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估计值。5.(2017·高考全国卷Ⅰ)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题图可知,甲、乙、丙点数量都没有达到K2,只有丁超过K2,选择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捕获,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D。6.(2015·高考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群落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其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弱。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适宜的环境。7.(2016·高考全国卷Ⅲ)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写出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会导致黄雀减少、螳螂增加、蝉减少等一系列变化,A错误。细菌一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遗物中获得的能量大部分会通过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会再被生产者利用,B错误。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由4个营养级变为5个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营养级增加,但食物链还是一条,所以能量流动的方向并未改变,D错误。8.(2015·高考全国卷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当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时,能量不是没有输入和散失,而是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9.(2016·高考全国卷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被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来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A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被多级利用,但不能反复被利用,B错误。“退耕还林、还草”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正确。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来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避免过度消耗,破坏生态环境,D正确。10.(2019·高考全国卷Ⅰ)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答案:(1)果树→害虫A→鸟C鸟C(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__________。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导致_________________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答案:(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3)化学信息性别比例种群密度解析:(1)由题意可知,害虫A是果园害虫,故与果树之间为捕食关系,又因为鸟C与害虫是捕食关系,故包含A的食物链为果树→害虫A→鸟C。其中鸟C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2)种间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如害虫A、B均以果树为食,二者之间为竞争关系。(3)性引诱剂Y是人工合成的,类似于害虫分泌的性引诱剂,属于化学物质,该信息属于化学信息。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害虫B中的雄性个体,降低害虫B的性别比例,降低其出生率,进而降低害虫B的种群密度,减轻其危害。(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的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mL的培养基M中将该菌的接种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S”a2(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11.(2019·高考全国卷Ⅲ)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_型,且种群数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1.6.13 种群和群落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81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