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0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历史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第1讲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1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01自主学习必备知识02互动探究热考重点04精练习题高效作业03命题研析高考动向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2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3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的统一(1)统一六国①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②结果: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__________的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4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2)拓展疆域①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__________和“直道”。②岭南:平定岭南并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③“西南夷”:开辟“__________”,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3)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长城五尺道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5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中央官制皇帝制度①创立: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②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③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__________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①__________: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③太尉:管理全国的__________④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皇权至上丞相军务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6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地方制度郡县制①“郡”直属于中央,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县令或县长,均由__________直接任命皇帝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7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核心论点:秦朝的统一和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文明的传承,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8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2)影响①军政大事先朝议再由皇帝最后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②实现了对__________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地方政权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9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二、链接选修——千秋功过秦始皇(选修4)1.主要贡献(1)统一全国,完成统一大业。(2)巩固统一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筑长城)。(3)建立中央集权制度。2.主要局限:徭役赋税繁重;严刑酷法;焚书坑儒。3.评价:中国封建社会初期杰出的政治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10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三、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变1.汉承秦制: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__________”,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外朝”,即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中朝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11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3.中央集权的发展(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__________”;实行刺史制度,每州设__________一名,监察地方;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推恩令刺史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12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汉代“斑马式”的地方管理体制(郡国并行制)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核心论点:(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统治;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分裂叛乱问题。(2)汉初对地方管理实行郡国并行制,体现了汉代统治者因地制宜、分而治之的治国策略。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13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4.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选官标准:孝廉。(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5.外戚宦官专权(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6.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14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四、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和技术①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②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__________挽犁。一牛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15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2)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3)水利灌溉①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②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2.土地制度: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普遍。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16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土地制度的演变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核心论点:(1)商鞅变法,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主要的土地制度。(2)封建土地私有制,导致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导致贫富分化严重,成为封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17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3.地主田庄: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18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4.手工业的进步(1)概况:从__________时代起,由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2)成就①冶金业: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__________。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3)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汉武帝水排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19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汉代的官营手工业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核心论点:(1)汉代官府丝织业的兴盛,说明汉代官营手工业非常发达。(2)汉代官营手工业发展,丝织品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产品,推动了对外贸易兴盛。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20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5.古代商业(1)商业发展①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__________”九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时空有严格限制。(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市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21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概念辨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核心观点:(1)君主专制强调的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中央集权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不具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22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图解历史】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观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之手。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23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教材补遗】官僚政治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从战国末期到秦朝,伴随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官僚政治逐步确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特点。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24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辨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25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图解历史】秦朝皇帝制度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26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教材补遗】陵寝制度秦始皇开创的制度,秦始皇时,陵园的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又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做法,规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备。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秦朝开始在陵区附近设置城邑,并以陵号来命名。同时,秦延续了建造祭祀建筑的做法。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为自己建立了宗庙,设立了神主,并且在陵侧建立寝宫,摆设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陵寝制度对以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是最大的。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27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教材补遗】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略有损益。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28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图画证史】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核心观点:反映了牛耕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更加广泛,促进了农业的进步。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29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概念阐释】汉代田庄经济田庄是汉代社会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的进行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30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漫说历史】“重农抑商”观念核心观点:传统社会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重义轻利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31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教材补遗】“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盐铁专卖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32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重点一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和中外朝制度秦朝中央官制如何体现君主专制阶段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33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解读】(1)三公九卿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国家军政大事的最终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2)太尉一职是虚设的,并未授予大臣,便于皇帝直接掌握兵权,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3)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这都是为皇帝和皇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 第1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3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