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单元二战前的世界——20世纪现代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单元高效整合纵向剖析一、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一个勇敢的调整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把农民的余粮全部收集到国家手中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工业方面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除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取消一切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2)核心: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针对训练]1.(2019·洛阳统考)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同时还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的各种援助合同。这些措施()A.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B.推动了苏俄工业恢复和发展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便利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B[根据材料“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可知,这不会冲击苏俄的公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通过引进外国的资本和技术,推动了苏俄工业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当时已经放弃了新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仍然坚持公有制主导地位,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无关,故D项错误。]二、罗斯福新政希望解决的问题及其影响1.罗斯福新政希望解决的问题问题内容具体措施目的股市崩溃银行倒闭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工业生产过剩、企业破产调整工业生产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最高工时消除过剩,缓和矛盾农业产品价格猛跌调整农业生产减耕减产,政府收购剩余产品稳定价格,保障利益失业剧增矛盾重重社会救济以工代赈通过“社会保险法”,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缓和矛盾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渡过危机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维护民主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改变生活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如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等创新体制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针对训练]2.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理由是联邦政府干涉了各州的内部事务,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这反映了()A.总统的行政权力得到明显提升B.最高法院的做法违反宪法原则C.国会的补救对新政的成效不大D.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D[根据材料“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可知,新政立法要受到三权分立的制约,这体现了新政的实施必须建立在遵循民主原则的基础上,故D项正确。]中外关联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及其特点1.三大发展模式类型“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西方模式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私有制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农业生产形式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资本主义大农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苏维埃代表大会制、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两院制、内阁制等2.特点(1)苏俄:是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西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针对训练]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在实行“一五”计划期间,大量聘用外国专家和技工。1932年,在苏联的外国专家已达到2万人,仅重工业部门就有6800人,这些专家主要来自美、德、奥、英、捷等国。从中央某些部门到工厂、车间甚至班组,都有他们的身影。外国专家和技工为苏联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姚海《1929-1933年苏联与西方经济关系》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顾问,其中苏联专家占多数。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如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系统。此外还有大量的设计专家,负责全国性的规划、配置和设计工作。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数也在万人以上。同时,苏联的顾问几乎遍及中央政府所有部门,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行政和经济管理工作。——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引进外国专家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在引进外国专家方面与苏联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引进外国专家这一举措简要评价。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大量聘用外国专家和技工”可得出人数多;根据材料“主要来自美、德、奥、英、捷等国”可知主要面向西方国家;根据材料“专家已达到2万人,仅重工业部门就有6800人”可得出以重工业为主;根据材料“从中央某些部门到工厂……都有他们的身影”可得出专家使用范围广;第二小问,结合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苏联与西方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回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引进的对象、人才的种类、引进方式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从中国实施这一举措的必要性、该举措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等角度回答。答案:(1)特点:引进专家数量多;面向西方国家;以重工业为主;专家使用范围广。背景:苏联自身工业基础薄弱,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正在开展;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西方国家对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科技人才就业的需求)。(2)不同:中国以引进苏联专家为主;中国除经济领域外,还涉及军事和政府管理领域;中国引进专家属于政府层面的交往。评价: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建设国家的经验,故这一举措的实施有其必要性。苏联专家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军事实力;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能力;密切了中苏关系;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封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Thankyouforwatching!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10单元 二战前的世界单元高效整合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31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