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锁定高考地理第九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河南省百校联盟联考)吠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吠(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该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有“上田弃亩,下田弃吠”两种方式。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的两种吠亩法。读图,回答1~3题。1.图甲中吠亩法有利于()A.抗风透光B.保温通风C.抗旱保墒D.排水防涝C2.与图甲相比,图乙吠亩法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主要优势是()A.土壤水分充足B.昼夜温差减小C.风力侵蚀降低D.通风透光性好D3.影响该地区农业耕作方法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光照C.土壤D.水分D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甲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由于水往低处流,低处水分较多,把农作物种在沟里,有利于抗旱保墒。第2题,读图可知,乙将农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通风透光。第3题,吠亩法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最早出现的一种以蓄水保墒为中心的抗旱耕作方法。图甲是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图乙是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因此,水分是影响该地区发展这种农业耕作方法的主导因素。(2018·安徽省皖南八校三模)江苏省兴化市垛田镇有数以万亩的垛田(如下图),被誉为“蔬菜之乡”“千岛之乡”“油菜花海”。垛田是在河网密集的低湿地区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地势高于水面,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松。但垛田间有小河间隔,不便行走,须用小船接送,同时田面较小。20世纪五六十年代,垛田一般都很高,但七十年代后期人们通过“放岸”,使垛田变矮、变大了,即将高垛挖低,挖的土将小沟填平,相邻的两三个垛子就连成一片。读图,回答4~6题。4.下列关于垛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降水变率大,旱灾频繁B.土地集中连片,土壤深厚肥沃C.水系发达,水产丰富D.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严重C5.七十年代后期人们对垛田进行“放岸”,其主要目的是()A.方便灌溉和施肥B.人口增加,增加城市用地C.方便泄洪和航运D.降低高度,减轻水土流失A6.下列关于垛田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热充足,水稻种植业发达B.经济发达,农业机械化水平高C.泽国美景,利于发展旅游业D.伏旱干热,灌溉导致次生盐渍化严重C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江苏省,垛田是在河网密集地区开挖的泥土堆积形成的,所以该地降水丰富,不会有频繁的旱灾,A错。该地河网密布,土地地块较小,B错。水系发达,水产养殖面积大,C对。河流含沙量小,D错。故选C。第5题,由于垛田较高,田间有小河间隔,不利于行走,耕作及田间管理不便,将垛田放岸后,降低了高度,将垛子连成一片,有利于灌溉和施肥,A对。不能增加城市用地,B错。小河沟被泥土填平,不利于泄洪和航运,C错。垛田放岸对于减少水土流失没有影响,D错。故选A。第6题,垛田面积较小,不利于大面积水稻种植业及机械化的发展,A、B错。水乡泽国,物产丰富,可以发展旅游业,C对。该地河网密集,地下水水位高,四周小河纵横,利于排盐,不会导致次生盐渍化,D错。故选C。(2018·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三考前冲刺)下图为我国某地的蔬菜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该农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据此回答7~9题。7.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A.土壤沙化B.土壤盐碱化C.土壤酸化D.土壤有机质减少C8.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A.采用滴灌技术B.适量掺沙改造C.增施速效肥料D.及时深耕土壤D9.该蔬菜大棚最可能位于()A.珠江三角洲B.长江三角洲C.黄淮海平原D.塔里木盆地C解析:第7题,读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0~20cm土壤的pH值减小到小于7,使土壤呈酸性,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故选C。第8题,读图可知,连作使大棚内表层土壤呈酸性,而深层土壤pH值变化不大,故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措施中和土壤酸碱度,以致减缓大棚内土壤酸化及退化速度,故选D。第9题,读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表层土壤(0~20cm)刚耕作1年时呈碱性,说明当地土壤呈碱性,可能位于北方地区,排除A、B项;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塔里木盆地中为有机质含量低的荒漠土,排除D项。故选C。【图型攻略专练】(2019·浙江省温州模拟)近年来,河西走廊渐渐从我国商品粮基地名录中淡出,成为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当地制种玉米生产苗期需水少,但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的拔节抽穗阶段需水量大。下图为我国玉米制种区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10.河西走廊淡出我国商品粮基地最可能的原因是()A.年降水量少B.水资源短缺C.耕地面积减少D.土壤污染加剧B11.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基地与图中其他四区相比,正确的是()A.较①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多B.较②区夏季水源更为稳定C.较③区更适合机械化制种D.较④区昼长更长,光照足B解析:第10题,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水资源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商品粮需水量大,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逐渐淡出我国商品粮基地。第11题,①区为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河西走廊由于地表植被较少,土壤较贫瘠。②为我国华北地区,属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但夏季风不稳定,降水不稳定;而西北地区夏季冰雪融水为主要的补给水源,水量较稳定。③地区为我国的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地形平坦,面积较大,更适合机械化作业。④区夏季纬度较高,昼长大于河西走廊。二、综合题(共46分)12.(2018·河北省衡水金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库尔勒香梨是新疆的名、优、特品种,与同类其他品种相比,有三个标志性特征:个头较小、表皮略带红色、清甜多汁,是甜美爱情的象征。香梨有很强的抗寒性,能耐受住-22℃的低温,而且耐干旱、耐盐碱、耐瘠薄。香梨果实表面有一层滑滑的糖醇类天然果胶,是其自身的保鲜剂。果农在秋季采收后,置于无人居住的房间或土窑中,到第二年春不霉不烂,而且香气更加浓郁,可实现季产年销,周年供应。库尔勒香梨主要产于巴州境内的孔雀河畔,集中在库尔勒市、轮台县、尉犁县和农二师,地域性极强。在全疆的种植面积为4.21万公顷,年产量在20万吨左右,产品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销售,占市场份额很低,国内外市场对库尔勒香梨的需求量为120万~150万吨,市场前景广大,下面图1示意库尔勒所处位置,图2示意库尔勒气候资料。(1)从气候角度分析库尔勒香梨个头小、色略红、清甜多汁的原因。(5分)(2)分析库尔勒成为香梨种植区的主要地理原因。(5分)(3)鲜果多不耐储存,但库尔勒香梨可实现季产年销。试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原因。(5分)(4)请在下面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5分)问题①:由于市场前景广大,库尔勒香梨的规模化种植成为趋势,说明库尔勒香梨产业规模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问题②:说明库尔勒香梨产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新疆瓜果业的启示。(1)库尔勒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少,因此个头比其他品种的梨子要小;纬度较高,成熟期日照时间长、光照强,色红;昼夜温差大,积累的糖分多,清甜多汁。(2)山区面积广,适宜发展林果业;北部高大山地阻挡了冷空气的南下,春季果树生长受低温冻害影响小;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光照充足;深居内陆,昼夜温差大;有孔雀河流经,有丰富的冰雪融水浇灌。(3)库尔勒香梨品质好,春季至秋季为香梨生长期,其耐低温的品质利于冬季储存;香梨果实表面的糖醇类天然果胶使其不容易失去水分,保存期限长;当地储存香梨的土窑和房间空气干燥,气温低,不利于霉菌的繁殖。(4)问题①:把生态建设和扩大香梨种植规模结合起来,避免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产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新品种,避免产生品种退化问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拓销售渠道,避免产生滞销问题。问题②: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气候条件优势,选择适合的品种;加大科技投入,确保瓜果的品质优良,打造品牌;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13.(2018·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材料一长白山野山参,是一种喜冷凉、湿润而耐荫的药用植物,喜欢生长在背风、昼夜温差小的山地缓坡,怕积水,忌强光直射。生长周期长达70~150年,数量稀少,参价昂贵,随着气候变迁,人类开发,野山参资源不断枯竭。材料二园参由人工在缓坡采伐森林后进行密集种植,生长周期一般5~6年,单产高,参价较低。近年来,抚松县尝试种植“林下栽参”,即在天然林下直播参种,让其自然生长,虽生长周期长、单产量小且不稳定,但参价较高,生长期在30年以上的被视为山参。人参经过加工,可以获得价值较高的人参油、人参露、人参膏等。韩国每年从抚松县大量进口人参,人参产业产值是我国的3.5倍。2012年,韩国商人因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和应该含有的重要微量元素缺失等原因未在该县收购人参。材料三我国人参主要分布区及抚松县位置示意图。(1)说出东北地区野山参资源耗竭的可能原因。(6分)(2)分析山参主要分布在植被茂密的山坡的原因。(8分)(3)指出目前抚松县人参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4)你是否赞同抚松县以“林下栽参”取代“伐林栽参”?请说明理由。(6分)(1)野山参自然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因市场需求量大,大量采集,长期采育失调;森林砍伐,野山参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等。(2)林下光照较弱,气候阴凉;蒸发小,湿度大;土壤枯枝落叶覆盖,土质疏松透气,富含腐殖质,肥力高;山坡排水良好,不易积水(无渍涝);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温差较小等。(3)问题:农药、化肥使用量大,污染严重,人参品质较差;产品单一,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等。建议:改善种植技术,提高人参品质;对人参综合利用,研发新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品牌意识,提高知名度等。(4)赞同。与“伐林栽参”相比,林下参天然生长,生产成本较低;质优价高,经济效益较好;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小,生态环境效益较好等(任答两点即可)。或不赞同。与“林下栽参”相比,“伐林栽参”可以集约(规模)经营,获得规模效益;生长周期较短,人参产量大而且较稳定;增加就业机会等(任答两点即可)。
本文标题:(锁定高考)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九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练习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37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