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嫦娥四号”于2018年12月8日2:23分(北京时间)发射升空,其探测器将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展开月球背面的探测,开启中国探月工程新旅程。据此完成1~3题。1.月球所在的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是A.河外星系B.银河系C.太阳系D.地月系2.可能对“嫦娥四号”向地球表面传送的信息产生干扰的是A.太阳辐射B.太阳活动C.月球引力D.地球运动3.“嫦娥四号”发射时,国际标准时间是A.7日18时23分B.8日18时23分C.8日10时23分D.7日10时23分2018年11月18日,北京市第一届冬季运动会竞技组冰壶决赛在首钢园运动中心冰壶馆举行。冰壶也称“冰上溜石”,其形状为圆壶状,由天然花岗岩制成。下图示意冰壶竞赛项目和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4、5题。丁甲丙乙4.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制作冰壶的岩石是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5.下列岩石按成因与制作冰壶的石材属于同一类型的是A.大理岩B.石灰岩C.砂岩D.玄武岩2018年5月9日2时28分,高分五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6~8题。6.高分五号卫星在升空过程中,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是A.不断上升B.不断下降C.先降—再升—再降—再升D.先升—再降—再升—再降7.高分五号穿过的对流层大气的特点是A.气流水平运动明显B.有极光现象发生C.大气层比较稳定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8.对流层大气的能量源泉是A.地面辐射B.地热能C.核能D.太阳辐射高一地理(湘教版)试题第1页(共8页)高一地理(湘教版)试题第2页(共8页)高一地理(湘教版)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Ⅱ沿此线折叠高一地理(湘教版)试题第3页(共8页)高一地理(湘教版)试题第4页(共8页)山西省某中学学生以单面教学楼教室门内外的空气流动为例说明热力环流原理。下图示意教室内外空气流动方式。据此完成9、10题。9.冬季,教室内外的空气流动方向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与该地理原理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是A.极光B.海陆风C.流星D.磁暴2018年11月上旬某城市经历了一次天气系统过境,下图示意某同学从网络获取的该城市11月4日~6日的天气预报。据此完成11、12题。11月4日11月5日11月6日晴9/20℃偏南风3级阴转小雨5/12℃东北风4级晴4/11℃偏北风3级良轻度轻度11.2018年11月上旬经过该城市的天气系统是A.冷锋B.暖锋C.准静止锋D.高压系统12.该城市在11月6日夜间气温较低的原因是A.暖气团影响明显B.地面辐射弱C.大气逆辐射弱D.气压降低读某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13、14题。13.甲处是世界著名渔场,与之对应的洋流剖面示意图是ABCD14.该洋流可能使沿岸地区A.干旱加剧B.极端天气增多C.气温升高D.地震频发2010年初,一份以3000名科学家的调查为基础撰写的报告预言:到2100年海平面将在现有基础上上升18厘米,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低地岛国也面临与图瓦卢一样的威胁。据此完成15、16题。15.近百年来气候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而气候变化归结于A.城市的热岛效应B.地质天文原因C.现代战争D.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16.专家估计,21世纪全球气温将增加0.8°C至4.6°C,这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有效地控制海平面上升的措施是A.控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B.营造生态住宅和绿色家园C.降低人类工业化程度D.城市有效的扩张和人口迁移Ⅱ沿此线折叠高一地理(湘教版)试题第5页(共8页)高一地理(湘教版)试题第6页(共8页)Ⅱ塔里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下图示意塔里木盆地城镇分布。据此完成17、18题。17.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A.山前冲积扇B.山谷地带C.盆地中部D.山间低地18.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水源C.气候D.土壤读某地“之”字形的交通线路分布示意图,完成19、20题。隧道19.影响图中公路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聚落分布C.地形D.人口分布20.该公路可能位于A.东北平原B.云贵高原C.成都平原D.珠江三角洲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合计60分)21.【地理实验】(14分)实验名称: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形成实验资料:实验器材:木板和木条制成的可升降木槽(如右图),颗粒大小不同的砾石、砂石、粉砂,粘土,矿泉水5瓶,直尺、量角器各一把等。实验操作:①在木槽斜面A中,铺上厚度约10厘米的砂、砾、粘土混合物层。②将A面的倾斜角度调整为30°,取一瓶水,自斜面A顶端缓缓倒水,使水流呈线状,观察A、B面上砂层的变化,并加以记录。③重复上述①②步,将水增加为两瓶,对比观察A、B面上砂层的变化差异,并加以记录。④将A面的倾斜角度调整为40°,重复上述①②步(两瓶水),观察A、B面上砂层的变化情况,并加以记录。实验记录:第一次(α=30°)1瓶水第二次(α=30°)2瓶水第三次(α=40°)2瓶水A面冲沟深度冲沟顶部宽度冲沟深度冲沟顶部宽度冲沟深度冲沟顶部宽度3cm4cm5cm5cm6cm7cmB面堆积物多少颗粒物分布堆积物多少颗粒物分布堆积物多少颗粒物分布少———较多———较多———实验思考:(1)据实验推测流水侵蚀作用与径流量、坡度的关系。(4分)(2)实验小组在实验记录单上忘记了填写B面上颗粒物质分布特征。请从颗粒物的堆积形状及颗粒物大小排列,推测实验中B面上沉积颗粒物质的水平分布特征。(4分)(3)下图为地质学家在野外拍摄的地理景观图,说明其形成过程。(6分)沿此线折叠高一地理(湘教版)试题第7页(共8页)高一地理(湘教版)试题第8页(共8页)Ⅱ22.【社会调查】(16分)调查任务:城市内涝调查资料:资料一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下图示意城市水循环。资料二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年平均降水量转化为径流的总降水量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城市中心区67540533768270效外平原区644.526796171377.5调查思考:(1)指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4分)(2)根据表中数据变化,判断易发生内涝的地区,并说明原因。(8分)(3)每到汛期我国许多城市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内涝。为缓解城市内涝,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两种方案。任选其中一项措施,从水循环角度说明它的作用。(4分)甲:设计下凹式绿化带乙:铺设透水方孔砖23.【案例分析】(16分)案例名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案例资料: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案例思考:(1)说出A、B两区域自然带(基带)的名称,并指出引起A、B两大自然带差异的主导因素。(6分)(2)运用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简要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6分)(3)结合上述案例,简要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4分)24.【研究性学习】(14分)课题名称:我的一日生活与自然资源课题目标:通过探索水与自己一日生活的关系,更好地理解水资源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课题资料: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的物质条件。地球上的水不仅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更是人类持续发展的保证。水资源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水资源,除了饮水,还有洗衣、洗澡等生活用水。人对饮水还有质的要求,如果水中缺少人体必需的元素或有某种有害物质,或遭受污染水质达不到饮用标准,就会影响人体健康。课题思考:(1)说出人在一日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水?(4分)(2)研究发现有些河湖水受到污染,说出主要的污染源。(6分)(3)针对当前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D2.B3.A4.A5.D6.C7.D8.D9.A10.B11.A12.C13.B14.A15.D16.A17.A18.B19.C20.B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合计60分)21.(14分)(1)流水侵蚀作用与径流量呈正相关;与坡度呈正相关。(流水侵蚀作用随着径流量与坡度的加大而增强)(每点2分,共4分)(2)沉积颗粒堆积为扇形;(2分)颗粒物由扇顶到扇缘从大到小排列。(2分)(3)河流出山口地形平缓,水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碎石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冲积扇。(6分)22.(16分)(1)a:地表径流;b:下渗;c:地下径流;d:蒸发(植物蒸腾)。(每点1分,共4分)(2)城市中心区。(2分)城市中心区降水多;地表硬化,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超过了排水能力;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容易形成内涝。(每点2分,共6分)(3)示例甲:下凹式绿化带设计,利于雨水和地表水下渗进行存储。示例乙:透水方孔砖设计利于雨水和地表水下渗,同时铺种草坪可以增加蒸发量。(任选一项回答即可,4分)23.(16分)(1)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分)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分)热量。(2分)(2)气候:植被稀少使得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使当地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地貌: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后,流水的侵蚀更加严重,使黄土高原逐渐呈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土壤:土壤更容易遭受侵蚀,而使得肥力下降;水文:由于降水减少,使当地的河、湖等水量减少。(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每点2分,共4分)24.(14分)(1)饮水、洗衣、洗澡、做饭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2)工业废水的排放;(2分)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2分)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2分)(3)节约用水,避免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达标排放,防治污染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非选择题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地理(湘教版Ⅱ)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高一地理(湘教版)试题答案第1页(共1页)
本文标题: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PDF)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554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