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新课标通用)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考点8 酶和ATP训练检测(含解析)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考点8酶和ATP一、基础小题1.下列关于酶和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ATP的合成与分解都需要酶的催化B.ATP和有些酶的化学元素组成相同C.酶和ATP在细胞代谢中都起重要作用D.酶的催化作用都需要ATP提供能量答案D解析ATP的合成需要ATP合成酶,分解需要ATP水解酶,A正确;ATP与化学本质为RNA的酶元素组成均为C、H、O、N、P,B正确;酶是催化剂,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两者在细胞代谢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C正确;细胞内有些酶促反应是放能反应,不需要ATP提供能量,D错误。2.(2018·江苏冲刺预测四)科学家从线粒体中分离出一种可溶性蛋白质,并且发现该物质(简称F)不仅在能量储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是形成ATP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酶的复合体。生化实验还证实,当某些物质存在时,F还可以把ATP缓慢水解为ADP和磷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F水解ATP的过程可能需要其他物质共同参与B.物质F同时具有类似于ATP水解酶及ATP合成酶的活性C.线粒体中若缺少物质F,ADP可能无法与磷酸结合形成ATPD.线粒体中形成ATP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源于葡萄糖的分解答案D解析某些物质存在时,F还可以把ATP缓慢水解为ADP和磷酸,A正确;F是形成ATP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酶的复合体,当某些物质存在时,F可以把ATP缓慢水解为ADP和磷酸,故F同时具有类似于ATP水解酶及ATP合成酶的活性,B正确;F是形成ATP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酶的复合体,线粒体中若缺少它,ADP可能无法与磷酸结合形成ATP,C正确;线粒体中形成ATP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丙酮酸的分解和[H]与氧气的结合,D错误。3.在低等植物细胞中心体移向两极时,下列几种酶最活跃的是()A.RNA聚合酶和DNA聚合酶B.解旋酶和淀粉合成酶C.纤维素酶和果胶酶D.ATP水解酶和ATP合成酶-2-答案D解析低等植物细胞中心体移向两极,表明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的移动会消耗能量,此时ATP水解酶和ATP合成酶很活跃;分裂前期,DNA高度螺旋,不能解旋,因此不能进行DNA复制、转录,RNA聚合酶、DNA聚合酶和解旋酶的活性都不会很高;淀粉合成酶主要存在光合作用很旺盛的细胞中,而这些细胞一般不进行细胞分裂;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主要用于细胞壁的分解。4.右图曲线表示在不同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若①表示加酶的反应,②表示加无机催化剂的反应,则BC段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B.若①表示加酶的反应,②表示不加催化剂的反应,则BC段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C.若①表示加无机催化剂的反应,则②表示加酶反应时B点上移D.若①表示加酶的反应,②表示不加催化剂的反应,则该图可表明酶的高效性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若①表示加酶的反应,②表示加无机催化剂的反应,则BC段表示酶比无机催化剂多降低的活化能,A错误;若①表示加酶的反应,②表示不加催化剂的反应,则BC段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B正确;若①表示加无机催化剂的反应,加酶反应时B点下移,C错误;若①表示加酶的反应,②表示不加催化剂的反应,则该图可表明酶具有催化作用,而不能表明高效性,D错误。5.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衰老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科研人员研究中药党参对某种衰老模型小鼠肝细胞线粒体中酶活性的影响,以此了解其对延缓衰老的作用及机制,实验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组别a酶活性相对值b酶活性相对值正常小鼠组11.7652.44模型小鼠组7.7538.57党参提取物低剂量组7.6638.93党参提取物中剂量组9.8143.15党参提取物高剂量组11.0249.63注:a酶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b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二者均与细胞呼吸相关。A.细胞呼吸中a酶与b酶催化的反应均需消耗氧气-3-B.本实验中的正常小鼠组和模型小鼠组均为对照组C.随着党参提取物剂量的升高,a酶和b酶的活性逐渐增强D.高剂量党参提取物可通过增强酶活性改善衰老小鼠的线粒体功能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a酶和b酶都是线粒体中的酶,a酶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b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因此两种酶催化的分别是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其中b酶催化的第三阶段需要氧气的参与,A错误;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党参提取物剂量,正常小鼠组和模型小鼠组均为对照组,B正确;与模型小鼠组相比,随着党参提取物剂量的升高,a酶和b酶的活性逐渐增强,C正确;与模型小鼠组相比,党参提取物高剂量组两种酶的活性相对最高,说明高剂量党参提取物可通过增强酶活性改善衰老小鼠的线粒体功能,D正确。6.如图表示改变某一因素前后,淀粉溶液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还原糖的结果。请据此分析,改变下列哪种因素才能获得改变后的结果()A.温度B.pHC.淀粉溶液量D.唾液量答案C解析改变底物的量,产物的量则会相应减少。图中对照组的还原糖生成量一直多于实验组,故改变的是底物的量(淀粉溶液量),C正确;改变温度、pH会影响酶的活性,改变唾液量(唾液淀粉酶的量),都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不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产物的最终产量不变,A、B、D错误。7.右图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酶量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B.酶量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C.升高温度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4-D.减小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答案B解析由曲线可知,限制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的量,B点以后,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量,A错误;降低酶量会使反应速率降低,可用曲线a表示,B正确;曲线b是在最适温度下的酶促反应速率,故升高温度后,酶促反应速率下降,可用曲线a表示,C错误;此时酶处于最适的条件下,减小pH会降低酶的活性,相同反应物浓度条件下,反应速率降低,A、B两点位置下降,D错误。8.除了温度和pH对酶活性有影响外,一些抑制剂也会降低酶的催化效果。下图1为酶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示意图,图2为相同酶溶液在无抑制剂、添加不同抑制剂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非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的机理与高温、低温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同B.据图可推测,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具有类似结构而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C.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限制曲线甲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浓度D.曲线乙和曲线丙分别是在酶中添加了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果答案A解析由图1可以看出,非竞争性抑制剂能改变酶的空间结构,导致底物不能与酶结合而抑制其活性,与高温抑制酶活性的机理相同,低温不会改变酶的空间结构,A错误;由图1可知,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具有类似结构而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B正确;图2中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曲线甲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酶促反应速率不变,主要限制因素是酶浓度,C正确;竞争性抑制剂在底物浓度增加后,与酶结合的机会减少,所以其抑制作用逐渐减弱,反应速率逐渐趋近于无抑制的酶促反应曲线,与图示曲线乙相符,而非竞争性抑制剂导致酶的构象改变,相当于酶的有效浓度降低,即使底物浓度增大,也难以趋近无抑制的反应曲线,且底物的饱和点提前出现,与图示曲线丙相符,D正确。9.(2018·河北5月模考)下列涉及ATP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苯和乙醇的跨膜运输都不需要消耗ATPB.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可以作为合成RNA的原料C.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D.葡萄糖和果糖合成蔗糖为放能反应,此反应正常进行需要ATP提供能量答案D-5-解析苯和乙醇通过自由扩散出入细胞,其跨膜运输都不需要消耗ATP,A正确;ATP脱去两个磷酸后,结构和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相同,B正确;所有生物均以ATP作为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说明生物界具有统一性,C正确;葡萄糖和果糖合成蔗糖为吸能反应,D错误。10.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水稻在有氧和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有ATP的生成B.ATP中的“A”与ATP彻底水解后生成的“A”表示不同物质C.ATP的能量可来自光能和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D.人在饥饿时,细胞中的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答案D解析水稻在有氧条件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有ATP的生成,在无氧条件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有ATP的生成,A正确;ATP中的“A”代表的是腺苷,ATP彻底水解后生成的“A”是腺嘌呤,B正确;ATP中的能量可来自光能和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C正确;人在饥饿时,细胞中的ATP与ADP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是生物界的共性,D错误。11.20世纪60年代后,医院开始用淀粉酶替代酸来分解淀粉。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应先将各组试管溶液pH分别调到设定数值再混合B.pH为3和9的两支试管中淀粉酶的活性相同C.将pH为13的溶液调到pH为7后试管中淀粉含量基本不变D.淀粉酶降低淀粉分解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比酸更显著答案B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时应先将各组试管溶液pH分别调到设定数值再混合,可以避免实验误差,A正确;pH为3和9时两支试管中的淀粉剩余量相同,但pH为3时,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酸也促进淀粉水解,而pH为9时只有酶的催化作用,所以pH为3和9时酶的活性不同,B错误;pH为13时淀粉酶已失活,再将pH调为7时,反应速率不变,即淀粉含量基本不变,C正确;pH为1时淀粉酶已失活,此时只有酸在促进淀粉水解,而此时的水解效果比在pH为7时淀粉酶降低的活化能要低,因此淀粉酶降低淀粉分解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比酸更显著,D正确。12.以下是对生物体ATP的有关叙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A.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活细胞中时刻不停地进行-6-B.ATP与ADP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形态C.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多,从而保证了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D.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使生物体内各项化学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快速顺利地进行答案A解析ATP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因此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活细胞中时刻不停地进行,A正确;ATP断裂一个高能磷酸键,脱去一个磷酸基团即为ADP,B错误;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少,C错误;酶的催化作用使生物体内各项化学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快速顺利地进行,D错误。二、模拟小题13.(2018·昆明市高三复习质检)科学家研究了温度对家蚕表皮细胞中酪氨酸酶和漆酶活性的影响,部分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酶种类温度酶活性漆酶X82%45℃90%60℃92%酪氨酸酶,28℃,97%40℃,76%60℃,10%注:最适温度时的酶活性为100%。A.温度X可能高于60℃B.漆酶和酪氨酸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C.60℃时酪氨酸酶仍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随环境温度的改变家蚕表皮细胞中的代谢活动可能会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表格未体现明显的温度梯度规律,酶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活性为100%,温度X条件下漆酶的活性比60℃时要低,所以温度X可能高于60℃,A正确;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漆酶的最适温度为60℃左右,酪氨酸酶的最适温度为28℃左右,二者的最适温度不会相同,B错误;酶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酶促反应速率的,60℃时酪氨酸酶仍有活性,仍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正确;蚕是变温动物,随着温度的改变,酶的活性会发生改变,因此随环境温度的改变家蚕表皮细胞中的代谢活动可能会发生改变,D正确。-7-14.(2018·洛阳市高三复习质检)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B.酶的专一性与其空间结构有直接关系C.酶和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机理
本文标题:(新课标通用)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考点8 酶和ATP训练检测(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794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