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答案】A【解析】考查内环境的知识。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血浆的成分。2.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知识。A静息状态时,是神经细胞内的钾离子外流,呈现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时会加大神经元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会增大;C中神经递质通过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合引发突触后膜上电位的变化,不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D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借助突触完成的。3.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接2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的传递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答案】B【解析】根据突触的模式图,可知A是传入神经,B是传出神经,A错误;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故C是突触间隙,B正确;刺激D点E处能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可以从D传至E,但E处形成的刺激能否传至D处,没有证明,故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因此C错误;将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没有经过C处,因此不能得出药物对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D错误。【考点定位】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名师点睛】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4.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的共同特点是()A.元素组成相同B.合成部位相同C.运输途径相同D.生理功能相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的衍生物,由甲状腺合成分泌,胰岛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由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由性腺合成分泌,所以,三者的元素组成存在差异,合成部位不同,A、B项错误;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都是通过体液运输,三者的运输途径相同,C项正确;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增加机体产热,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作用,胰岛素具有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性激素能够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3生殖细胞生成的作用,三者的生理功能不同,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和性激素的化学本质、合成部位与生理功能、激素调节的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5.给某只发育迟缓的小白鼠注射生长激素后,发育状况并没有改变,该小鼠体内可能发生病变的腺体和缺乏的激素是()A.垂体和生长激素B.胰岛和胰岛素C.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D.肾上腺和肾上腺激素【答案】C【解析】能够促进动物体生长发育的激素有: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给某只发育迟缓的小白鼠注射生长激素后,发育状况并没有改变,说明不是缺乏生长激素引起的,所以小鼠发育迟缓可能是小鼠体内甲状腺发生病变,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故选C6.下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则图中X、Y、Z、W(W为虚线框部分)所示结构正确的是()A.X表示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B.Y表示肾上腺C.Z表示骨骼肌D.W表示效应器【答案】D【解析】X表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而不是大脑皮层;Y表示骨骼肌,骨骼肌产热为物理调节方式;Z表示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促进代谢加快,属于代谢方式调节。W为体温调节的效应器。7.以下免疫过程包含非特异性的是()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4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D.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答案】A【解析】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不具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免疫;其余三项的疫苗、抗体均与抗原抗体的特异识别有关,属于特异性免疫。8.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等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春夏季。该病毒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可以对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A.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抗体消灭B.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消灭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抗体消灭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干扰素消灭【答案】C【解析】由题干“机体可以对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知,肠道病毒引起的免疫为细胞免疫,与靶细胞接触的是效应T细胞,不是浆细胞和抗体。最终消灭肠道病毒的是抗体,不是干扰素,干扰素属于淋巴因子,仅起增强其他免疫细胞杀伤力的作用。C选项正确。9.在下图所示的实验中,对实验结果预测正确的是()A.上述四组实验中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4B.上述四组实验中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3C.主枝仍能直立生长的只有丙D.能弯向光源生长的只有丁【答案】D【解析】上述四组实验中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2,因为去掉顶芽,侧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主枝仍能直立生长的只有甲。能弯向光源生长的只有丁,表现出向光性。510.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①生产无子西瓜②无子番茄③棉花摘心④培育多倍体⑤枝条扦插A.②③④B.②③⑤C.①②③D.①③⑤【答案】B【解析】①生产无子西瓜是多倍体育种,②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③棉花的摘心是解除顶端优势,④培育多倍体是利用染色体变异原理,⑤枝条扦插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原理,所以B选项正确。1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湖泊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稗草是一个种群④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①③⑤B.②④⑤C.④⑤D.③⑤【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详解】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不一定是同一物种,①错误;池塘中的所有的鱼也不一定是同一物种,②错误;稻田中所有的稗草是同一个物种,它们构成一个种群,③正确;④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④错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⑤正确。故选A、B、C错误,D正确。12.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A.小于92只B.大于92只C.小于161只D.大于161只6【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有题意可知,该题调查种群密度采用的是标志重捕法;设种群数量为X,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种群数量=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数,即50/X=13/42,可得X=161;又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即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减少,故所得是X应该比实际值大,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161只;选C考点:标记重捕法点评:明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13.下面的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A.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为生态系统,A错误;大兴安岭的红松林为生态系统,B错误;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为群落,C正确;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为种群,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4.近些年来,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在平原地区大力发展煤矿建设。这虽然为缓解能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环境。一是造成了许多塌陷区,二是堆积了很多很大的矸石山。试想,几十年过后这些塌陷区内和矸石山上将会分别出现()7A.绿油油的庄稼和不毛之地B.水草丛丛和片片地衣C.池塘群落和森林群落D.鱼鸭满塘和果树满山【答案】C【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因塌陷地区内有大量的水,故经过几十年的次生演替,许多塌陷地区将演替为池塘群落;因为矸石山上全是岩石,其上面会发生初生演替,经过几十年的演替,可以构成森林群落;故A、B、D错,选C。15.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正确叙述是()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②B.②③C.③④D.②⑤【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分解者: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硝化细菌不是分解者,①错误;生产者:能利用光能或者化学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如大部分植物和一些光合细菌;属于自养型;②正确;菟丝子是植物,但不是生产者,③错误;8消费者:利用他人有机物合成自身有机物的个体,大部分的动物等;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④错误;⑤异养型生物还可以是分解者,错误。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的种类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常见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的种类16.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B.食物链越短,终极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答案】C【解析】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的,而不能倒过来流动,A正确;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多,原因是能量逐级递减,从前一种生物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B正确;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错误;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D正确。【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动【名师点睛】能量流动的时候只能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而不能倒过来流动,所以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是指从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17.如图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20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A.80gB.900gC.800gD.600g【答案】B【解析】9依图中食物关系分析,猫头鹰处于第三、四营养级。在食物链中,猫头鹰属第三营养级,可把此食物链简化为一条,即植物→鼠(兔)猫头鹰,最少消耗植物20g×4/5÷20%÷20%=400g。另一食物链“植物→鼠→蛇1/5,猫头鹰”中,猫头鹰属第四营养级,最少消耗植物
本文标题: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02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