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课标Ⅱ卷)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21 种群与群落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专题21 种群与群落真题多维细目表真题涉分考点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与演替题型难度设题情境试题结构素养要素2019课标全国Ⅰ,66种群数量变化选择中实例分析问题并列结果分析2019课标全国Ⅲ,318种群数量特征非选择中实例分析问题并列科学思维2018课标全国Ⅰ,56种群数量特征选择易实例分析问题并列稳态与平衡观2017课标全国Ⅰ,56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曲线选择中实例分析问题并列模型与建模2017课标全国Ⅱ,319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非选择中实例分析问题递进模型与建模2017课标全国Ⅲ,56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法选择易方案分析问题并列科学探究2016课标全国Ⅱ,56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法选择易方案设计问题并列科学探究2015课标全国Ⅰ,46群落演替选择中基础判断问题并列结构与功能观2015课标全国Ⅰ,31(1)(2)7种群特征非选择中数据分析问题递进模型与建模2015课标全国Ⅱ,31(1)4种群密度非选择中实例分例问题并列稳态与平衡观总计五年均分12.89题/14卷1题/14卷高考常以情景文字、表格、曲线等信息形式,集中考查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规律等相关知识命题规律与趋势01考查内容1.本专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增长曲线及原理应用、种群的密度调查、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及群落演替等。2.种群数量增长有“J”型和“S”型两种类型,“S”型中的K/2和K值在生产实践中有大量应用。02考频赋分1.近五年课标卷试题中,选择题出现过6次,非选择题出现4次。2.试题五年均分为12.8分,试题难度不大,学生较易得分。03命题规律1.常以数学模型、实例、表格信息等形式进行考查。2.对能力的考查多集中在获取相关信息,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等方面。04解题方法1.解答选择题时,要辨析图形或曲线,分析各选项的叙述是否正确。2.解答非选择题时,要注意挖掘各小题的信息,避免漏答、错答。05核心素养1.试题内容主要体现了对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等素养的考查。2.考生需具备的素养要素有结构与功能观、分析与推断、审视或论证。06备考建议1.比较种群的特征,理解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掌握群落的结构和演替。2.加强数学模型的构建和分析、注重对比归纳和规律总结。2 5年高考3年模拟B版(教师用书)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P218考点1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2.种群的空间特征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关键随机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平均值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重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N)NN1=N2N0()↓捕获数N2标记数N0{注意事项A.随机取样B.样方大小适中C.样方数量不宜太少D.取样方法:等距取样、五点取样E.计数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A.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或能测定数目变化情况B.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1)“J”型曲线(A曲线)①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②数学公式:Nt=N0λt。③特点: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λ)连续增长。④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不断加快。(2)“S”型曲线(B曲线)①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气候多变,有敌害等。②特点: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将停止增长。③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图中阴影部分为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就是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4.“S”型曲线中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1)对K值与K/2值的分析(2)K值与K/2值的应用K值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保护野生资源→草原最大载畜量一般不超过K值合理确定载畜量→增大环境阻力降低K值→防治有害生物→K/2值渔业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在K/2处左右K/2前防治有害生物,严防达到K/2处 为什么用性引诱剂防治农业害虫,该防治方法是否会影响后代的性别比例?提示:利用性引诱剂可集中诱杀雄性害虫,使雌性个体不能正常交配而导致出生率下降。该防治方法只影响出生率,不影响后代的性别比例。考点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专题21 种群与群落3 2.群落的空间结构项目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原因植物陆生:光照、温度水生:光照、温度、O2决定动物:食物、栖息环境↓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表现植物在垂直方向分层,动物也随之分层大多数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 二、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类型两种类型的比较 类型内容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的时间比较长经历的时间比较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3.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一般地,演替过程中群落稳定性越来越高 群落演替是永无休止的吗?演替的结果一定是森林吗?提示: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即顶极群落。演替的结果不一定是森林,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如在干旱的荒漠很难形成森林。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P220一 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分析与应用(科学思维)1.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和“J”型曲线项目增长模型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K值联系“J”型曲线Nt=N0λt增长率=λ-1无“S”型曲线有,K值大小取决于环境,与种群内部因素无关 2.“λ”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分析种群“J”型增长的方程式模型: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1)λ>1时,种群密度增大,如图中AB段(不包括B点)。(2)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如图中B、D点。(3)λ<1时,种群密度减小,如图中BD段(不包括B、D点)。4 5年高考3年模拟B版(教师用书) 3.“S”型曲线K值的3种表示方法及含义解读三图对比分析解读:(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2019陕西渭南高三期末,25)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思路导引 厘清坐标含义纵坐标为增长倍数确定标准点→标准点为1对比判断→大于1为增长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种群在0~t3段内Nt+1Nt先增大后不变,但开始的一段时间该比值小于1,所以整个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多,而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数量会一直上升,A错误;乙种群在0~t1段内Nt+1Nt>1且该比值没有变化,表明种群数量呈一定倍数增加,所以乙种群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当Nt+1Nt<1时整个种群数量都在减少,所以乙种群数量最少的时间在t2之后,C错误;甲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错误。答案 B1-1 (2019黑龙江哈尔滨九中高三期末,4)如图表示某草原中某一种群的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对曲线分析可知,在5年后该种群数量开始下降B.曲线所示20~30年间增长率λ保持不变,说明该段时间种群数量趋于稳定C.由图可知,0~30年间在第10年时该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D.依据图中数据可知,在第15年时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小值1-1答案 C 通过对曲线的分析可知,在5~10年间,1<λ,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λ不表示增长率,λ-1才是增长率,B错误;1~10年,1<λ<1.5,种群数量增加,到第10年种群数量最大,故此时该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C正确;依据图中数据可知,在第20年时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小值,D错误。 1-2 (2018辽宁实验中学、东北育才学校等五校联考,40)蚜虫是农作物常见的害虫,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蚜虫和七星瓢虫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6月14日以后物种丰富度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B.甲、乙种群分别表示蚜虫、七星瓢虫C.调査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D.7月12日~26日,蚜虫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1-2答案 A 曲线显示,6月14日以后甲和乙的种群数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因不清楚群落中生物种类数的变化,故不能判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否改变,A错误;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二者间存在捕食关系,捕食者(七星瓢虫)随被捕食者(蚜虫)的数量变化而变化,因此甲、乙种群分别表示蚜虫、七星瓢虫,B正确;蚜虫的活动能力较弱,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C正确;7月12日~26日,蚜虫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正确。专题21 种群与群落5 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和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科学探究)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培养的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K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pH变化等所致)。2.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原理:许多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易混淆的采集小动物仪器(1)诱虫器(A图)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2)吸虫器(B图)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吸气时将土壤小动物吸走。(201
本文标题:(课标Ⅱ卷)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21 种群与群落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13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