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53分)1.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B.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C.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墓葬形制、葬式等制度属于礼乐制度,材料“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反映了西周异族受到礼乐制度文化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墓葬制度凸显贵族特权,而是强调礼乐制度文化的传播,故A排除;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制与政权稳定的信息,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礼乐制度的影响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宋真宗曾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表明宋代科举A.推动了八股取士的形成B.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C.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D.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2簇”反映了宋代科举对社会价值取向和观念的较大影响,故D正确;八股取士形成于明清时期,故A排除;材料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排除;“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说法过于绝对,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影响社会观念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3.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A.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C.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答案】A【解析】外戚干政是皇帝为加强专制,压制宗室、功臣的手段和产物。北宋以后摒弃外戚辅政,明代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从外戚干政到摒弃外戚,表明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官僚政治制度逐渐成熟,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政治制度逐渐成熟,B错误;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力,C错误;封建社会是人治的社会,明朝我国仍是封建社会,D错误。4.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A.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C.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D.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是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的结合,是两宋加强中3央集权的继续。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认为“行省制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巩固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项,“消除了”“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5.希腊城邦普遍禁止不婚,斯巴达还进一步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私人事务,而是公民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责任。甚至公民企图自杀都应受到惩处,因为它使城邦丧失一个公民。这反映出在古代希腊A.城邦对公民具有绝对的权威B.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颇受尊崇C.优生优育政策得到普遍推行D.生命价值和生命教育颇受重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公民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责任。甚至公民企图自杀都应受到惩处,因为它使城邦丧失一个公民”可知城邦对公民具有绝对权威,A选项符合题意;自然法是罗马法的内容,而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城邦,B选项排除;优生优育政策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生命教育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城邦,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古希腊城邦的准确把握。6.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在讨论雅典政治文明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学者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而这些人只占居民的少数,妇女、外邦定居者、奴隶都对政治事务没有发言权。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把民主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因此,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这两种观点都A.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B.有助于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真相C.历史真相不明,难于评价D.掩盖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实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两种观点都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片4面评价,两者都是在当代民主政治的背景下去评价雅典民主,而没有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评判,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片面评价,这无助于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真相。因此B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中的两种观点虽然都有失偏颇,但不足以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材料中第一种观点认为“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而这些人只占居民的少数”,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性,故D选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选项为A选项。7.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说:“每个共同体为自己制定的法是它自己的法,称为市民法,即市民自己的法;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并且称为万民法,就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据此可知,在盖尤斯看来,万民法的创立A.导致罗马法律内部冲突B.动摇了公民法法学地位C.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D.是自然法观念的实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并且称为万民法”可以看出,万民法是以自然法原理而制定的,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律内部冲突”,排除A;根据“每个共同体为自己制定的法是它自己的法,即市民自己的法”,属于市民法,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万民法的创立“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并且称为万民法”,结合所学罗马法的特点、内容分析解答。8.1761年至1770年间英国先后换了6届首相,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材料说明当时的英国A.议会已无权制约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责任内阁制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权力就受到了限制,故A错误。首相迫于国王的5压力而辞职,或直接被国王罢免,可以看出国王依旧有很大的权力可以压制首相,这表明《权利法案》及其他法律中对国王的限制并没有得到彻底实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还有待完善,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内阁与议会的关系,所以不能得出责任内阁制基本确立的结论,排除C。《权利法案》是限制王权的法案,材料不能反映王权没有受到限制,排除D。9.恩格斯曾说:“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这表明A.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B.法国已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C.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D.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工人有权建立自己的政党和组织,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斗争,说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承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无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共和国的建立为法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提供了可能,而不是已经建立,故B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资产阶级建立的共和国,不是工人阶级,故D项错误。10.美国建国初期,汉密尔顿曾指出: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为此,美国A.建立三权分立体制B.实行州际平等原则C.确立了联邦制体制D.确立人民主权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指的是美国建国初期松散的邦联制已经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6经济的发展,所以美国确立了联邦制,故选C;材料并未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各州之间的平等,B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人民主权原则,排除D。11.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A.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B.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C.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答案】A【解析】从材料“1840年”“1860年”“1895年”“1901年”“1937年”中可以分析出,这些书名都与列强侵华战争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体的改革,故B项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12.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C.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不能以此说明是对西方利益的维护,故A项错误;据材料“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可知,莫理循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政治动乱,没有看到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意义,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影响在于推翻了清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据材料“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可知莫理循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列强对“运动”的态度,7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评价13.如果要为下图所示各节起一个章的名称,最能凸显内容主题的是A.中日全面战争B.全民族抗日战争C.二战中的中国D.国共第二次合作【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都体现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内容,所以全民族抗日战争最能凸显内容主题,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三节的名称是从中国全民族抗日的角度叙述的,中日全面战争的表述客观,不能凸显内容主题;C选项错误,这三节的名称是从中国全民族抗日的角度叙述的,二战中的中国是从世界的角度来叙述的中国抗战,不能凸显内容主题;D选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国共两党的合作不能凸显内容主题。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4.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未给劳动者带来多大好处,于是出现了“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A.苹果为什么会落地?B.权力的来源是什么?C.人类不平等的基础是什么?D.人类最美好的社会是什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未给劳动者带来多大好处”“机器轰8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但工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相对日益恶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
本文标题: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9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