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商鞅变法的措施,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两个方面:1.商鞅受到秦孝公重用是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观条件。2.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措施。对应学生用书P15清单一变法的主观条件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早年立志出生于卫国,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2.弃魏投秦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受到重用,主持变法。[深化认知]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总能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推动社会进程的加速发展。商鞅变法,符合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清单二经济措施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为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农民努力耕织,限制工商业。3.统一度量衡,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深化认知]统一度量衡是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为人们从事经济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清单三军事、政治及其它措施奖励军功、加强集权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权。2.措施(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4)普遍推行县制,在全国设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2(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秦律,用法律形式把各项改革内容固定下来。(6)改革社会风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深化认知]商鞅“燔诗书”的文化高压政策,符合法家思想的主张,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具有维护秦国统治的作用。但它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对应学生用书P15探究点一商鞅变法的内容[史料探究]材料一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答案]创新: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材料二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2)材料反映了商鞅的哪一项变法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答案]措施:军功授爵制度。影响: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结论形成]商鞅变法对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加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探究点二商鞅变法的特点[史料探究]3材料一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作为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答案]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成效大。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答案]原因: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文化传统)。[结论形成]商鞅变法的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乃至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度及其影响进行了全方位改革。(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守旧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固有传统。(4)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所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对应学生用书P16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中国古代有一场改革发生于图中的地区④。下列经济措施属于这场改革的是()4A.废井田B.“初税亩”C.坊市制D.“平籴法”解析:选A根据“赵”“韩”等诸侯国可判断此时处于战国时期,再根据④处的“咸阳”可知这场变革是发生在秦国,战国时期秦国影响最大的变法就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2.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解析:选D据题干信息可知,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这就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本题选D。3.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表明商鞅实行()A.农商皆本政策B.奖励耕战政策C.重农抑商政策D.中央集权政策解析:选C材料中提到“本业”“末利”,在封建社会,“本业”指农业,“末”指的是商业,材料中对于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人要进行奖励,对从事工商业或因懒惰而陷于贫穷的人进行惩罚,就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4.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A.世袭B.多生产粮食布帛C.经营工商D.取得军功解析:选D商鞅变法推行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并获得相应地位财富,故选D项;在当时秦国,一个农民不可能依靠A、B、C三个途径晋爵,排除此三项。5.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C.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5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解析:选C商鞅所处的历史环境正值封建农业生产方兴未艾,农业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需要促进农业的发展,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所以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而黄宗羲生活的历史时期正值明末清初,他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原因是工商业获得一定发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他的主张顺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6.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解析:选C材料中“分家”“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诸子有份”等信息与传统宗法观念不符,故本题选C项。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司马迁《史记》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秦国面临的政治环境,商鞅提出怎样的改革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措施对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结果如何?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8分)解析:第(1)问,“政治环境”从时代背景、自身实力和所处地理位置来分析;“改革措施”结合商鞅变法的政治和军事改革举措回答即可;“突出表现”从对旧势力和新兴力量的影响上分析。第(2)问,“原因”从发展行业和目的上分析;“结果”依据所学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分析;“措施”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概括。答案:(1)政治环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秦国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措施:军功爵制(军功授爵制度)。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宗室地主势力日益衰落,新兴的军功地6主成为秦国统治阶级的主要支柱。(2)原因: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经济实力,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秦国的政治威望,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使秦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了优势。措施: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经济上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8.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8分)(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4分)解析:第(1)问,从“连坐”“同赏”“同罚”等关键词中总结其内容,从“山无盗贼”“勇于公战”“乡邑大治”等方面总结其效果。第(2)问,从“免而耻”“严刑峻法”“恐惧和贪欲”等方面总结其影响。答案:(1)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与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2)影响: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学案(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0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