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试卷分值: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此处“封建”是指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秦朝建立之后,实行郡县制,“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说明了在“封建”之下,官员是世袭的,即分封制,B正确,排除C。宗法制形成于西周时期,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旨在解决贵族在权力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与题目无关,A错误。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目无关,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分封制。分封制,即封邦建国,意为“封建”,学生再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所谓“天”就是天理C.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D.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可以防止贵族权力争夺引起的纷争,维持贵族内部的团结和稳定,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宗法制,与分封制无关,A-2-项错误。材料中的“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这是宗法制的相关内容,不是天理,B项错误。该制度是宗法制,强调以血缘为纽带,而不是带有神秘色彩,C项错误。3.《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A.察举制B.推恩令C.郡县制D.封国制【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并结合所学可知,贾谊主张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所在郡管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实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A错误;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C错误;封国制是汉初实行的与郡县制并行的制度,贾谊的主张是为了解决封国的弊端,而非提出实行封国制,D错误。【点睛】“推恩令”及作用: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所在郡管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实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4.观察下图,从根本上反映了A.完善中央集权B.强化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D.弥合君相矛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3-六部制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再到清朝设立军机处,中央政治制度变迁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强化5.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使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答案】C【解析】行省是中央派往地方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地方,重大事情需上报中央,体现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点,故C正确;行省受到中央节制,故A错误;地方重大事情上报中央,财政上缴,不会导致地方割据,故B错误;D是中央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结果。6.某篇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秦朝蜀郡郡守林天祥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对郡守之位展开了争夺,最后二儿子取得胜利,承袭了郡守之位。请你根据所了解的秦朝知识来判断这一描述A.有可能,历史上有不少权力之争B.不可能,制度规定由嫡长子继承C.不可能,这是小说,不是历史著作D.不可能,秦朝的郡守是由皇帝任命的【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郡县主要长官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故材料中的现象不可能,故选D;小说不能脱离基本的历史,排除C;秦朝郡县长官实行任官制而非世袭制,故排除B;历史上存在权力之争,但往往是在规则范围内的争夺,排除A。7.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4-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A.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官员都是皇帝亲近和直接指挥的秘书、宦官和侍从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侵夺以丞相为首“外朝”的权力而设立的“内朝”,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效率的提高;D项错误,三省在隋唐时期成为定制,不是在魏晋时期。8.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A;B属于军事机构、CD分别是明清时期皇帝的侍从机构,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9.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C.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5-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简化了理政手续,提高了效率【答案】D【解析】【分析】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简化了理政手续,提高了效率,符合清代的史实,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始皇建立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召令还得经过门下省审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详解】10.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组成内朝,重大事务先由内朝决策,削弱了相权;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这一措施分散了相权;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同样也分散了相权。因此排除ACD。元朝设置中书省,长官任宰相等于扩大了宰相的权力,容易形成宰相专权。鉴于此明朝废除宰相,裁撤中书省。因此B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君权与相权11.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A.汉朝的刺史B.宋朝的通判C.明朝的内阁-6-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梁启超的描述,这一机构是十分机械化的,只负责跪受笔录,传达命令,因此这一机构指的就是清朝的军机处。这是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具体体现,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12.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A.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B.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C.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D.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首相代表内阁行使行政权,有实权,排除D选项;材料没有提及首相与阁员集体辞职等信息,不能说明与阁臣共进退,排除C选项;材料并未提到其经济待遇低,而是侧重强调首相没有特权,排除B选项;根据责任内阁制的特点和规定,以及材料中“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可知其受到议会的监督。A选项符合题意。13.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认为:“《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据其描述,当时英国A.责任内阁制已经正式形成B.议会完全没权力C.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7-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故选C项。AB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不选ABD三项。【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特点14.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D.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荣革命前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王,革命后议会的权力不断扩大,国家权力的中心转移到了议会,这里的“转折点”即是指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故B项正确。A项,《权利法案》只是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并不是结束国王权力,故排除。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议会的权力不断扩大,并未实现平衡,故C项排除。D项,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于18世纪中叶,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时间不符合,故排除。15.“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A.光荣革命B.工业革命C.文艺复兴D.1832年议会改革【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题目不满足贵族对政治权利的把持,要求扩大自己的民主,所以出现了议会改革,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8-16.1803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的杰弗逊利用法国内外交困的机会,从拿破仑手中花费巨资购得了中部的路易斯安那地区;10月,参议院以24∶7的票数通过并确认了这一交易,同时授权杰弗逊可在该地建立临时政府。这一事件反映了美国的A.行政权力不断扩张B.总统僭越国会权力C.分权制衡机制灵活D.宪法原则有所变更【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涉及的是参议院此后“通过并确认了这一交易”,表明杰斐逊的这项举措仍在三权分立框架之中,体现了分权制衡机制的灵活性,故答案为C项。题干没有提及行政权力的扩张问题,排除A项;通过题干“参议院以24:7的票数通过并确认了这一交易,同时授权杰斐逊可在该地建立临时政府”可知,总统并没有僭越国会权力,排除B项;题干表明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制衡的灵活性,没有涉及宪法原则的变更问题,排除D。17.1787年宪法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之。”这表明美国的政治体制A.有效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B.加强了各州自主权C.构建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体现了联邦制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
本文标题: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