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福建省闽侯二中五校教学联合体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福建省闽侯二中五校教学联合体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运用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开启你的聪明智慧,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答题卷内(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选项。)1.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B.周王→诸侯→士→卿、大夫C.周王→诸侯→卿、大夫→士D.周王→士→诸侯→卿、大夫【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社会结构。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社会结构是等级森严的,周王高高在上是第一等级,然后是诸侯、卿大夫以及士,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基本次序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基本次序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基本次序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社会结构2.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宗法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郡县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指的西周的分封制,后者是指的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井田制遭破坏,分封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而分封制的继续推行使得诸侯实力不断增强,挑战了周天子权威。秦始皇转而实行郡县制,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统治。但是秦始皇的残暴统治,严刑峻法过于苛刻,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引发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导致二世而亡。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故排除ABD三项。-2-3.“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B.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C.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D.明太祖废除丞相以确保皇帝高枕无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太祖废除丞相。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为加强皇权而废除丞相,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史料是反映明太祖废除丞相而非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史料是反映明太祖废除丞相而非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史料是反映明太祖废除丞相而非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太祖废除丞相【名师点睛】当今历史试题的选材很多是学生平时所从未接触过的,但无论怎样选材其实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们的本来“身影”。因此,做此类试题时可以采取回归教材法,即根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及其发生的时间、空间等因素准确定位所考查的点是做对此类试题的关键所在。4.姓氏的起源有很多途径。宋、郑、齐、鲁、陈、蔡、吴、秦等姓氏可以追溯到A.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B.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C.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D.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分封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郑、齐、鲁等均是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所分封的诸侯国,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些姓氏和分封制有关而和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些姓氏是分封制的产物而不是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些姓氏和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毫无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逐个排除法,一个一个的仔细分析。5.《汉书·刘辅传》注引孟康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这一做法A.继承秦代的三公九卿制B.强化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C.目的是强化皇权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朝,内朝也……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外朝制度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中外朝制度没有继承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故A项错误;中外朝信度削弱相权,故B项错误;中外朝制度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中外朝制度的内容作用,再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同时注意区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6.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佑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佑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央的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材料中描述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具体行政过程,进一步印证了三省之间的相互制衡,最终达到分散相权的目的,故选B。7.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4-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D两项是贵族制、等级制,C项是元代以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只有A项以考试选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进·科举制8.日本人竹野与三郎曾说:“我们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他所描述的场景发生于以下哪一时期?()A.三元里抗英B.鸦片战争C.义和团运动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答案】D【解析】【详解】“台北”“新竹”说明是台湾人民反对日本割台的斗争,D正确。三元里抗英是在广州,A错误;鸦片战争不涉及台湾地区,B错误。义和团运动主要是京津地区,C错误。9.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②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被彻底镇压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④列强侵华策略发生明显改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签订《辛丑条约》促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体现出材料中“转折点”的信息,③正确;此时的列强侵华由原先资本输出改变为政治控制,④正确。①是甲午战争之后现象,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被彻底镇压说法错误,②错误,选择B项正确。-5-10.美国《时代》杂志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将“日本的战争机器”“卡住了13个星期”的是A.淞沪会战B.卢沟桥事变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与材料信息“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吻合,故A项正确。卢沟桥事变是在1937年7月7日,与材料信息“卡住了13个星期”不符,排除B。太原会战是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不足三个月,排除C。台儿庄战役是在1938年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重大战事,关键信息是“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结合淞沪会战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11.血战台儿庄》是1985年中国大陆拍摄的第一部反映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影片,这部集纪实性、文献性、史诗性风格于一身的作品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史中重要的一页,生动地记录了国民党爱国官兵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塑造了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形象。影片一经上映便受到了各方好评,并对打破海峡两岸坚冰起了重要作用。台儿庄战役所属正面战场的抗战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武汉会战D.徐州会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台儿庄战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所以台儿庄战役所属正面战场的抗战是徐州会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6-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而非淞沪会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而非太原会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而非武汉会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台儿庄战役【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12.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序幕的是A.《八一宣言》的发表B.一二·九运动爆发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依据所学,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所以应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3.史学家认为:“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据这种观点判断,太平天国运动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B.提出《资政新篇》C.创立拜上帝教D.永安封王建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德源(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题意,故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7-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4.1925年5月,《民国日报》报道说:“国民党自改组以来,主张日益鲜明;国民……挺身加入者,已达百万以上。”此报道说明()A.国民党已经成为人民的政党B.国民大革命得到了广泛拥护C.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果D.国民党已成为国内第一大党【答案】B【解析】材料“国民党自改组”“主张日益鲜明”“国民……挺身加入者,已达百万以上”等信息表明,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得到了广泛拥护和支持,B正确;改组后的国民党的革命性明显加强,但国民党始终不是人民的政党,排除A;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5.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辛亥革命前后的这种变化主要说明()A.清政府统治被彻底推翻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中华民国宣告成立D.封建制度的彻底结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皇帝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由崇高变为的蔑视变化,体现出辛亥革命导致民主观念深入人心的影响,B正确。材料中说明思想观念变化,不是说清政府被彻底推翻,A错误;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属于政治层面,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辛亥革命并不是推翻了封建制度,D错误。16.“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A.北京学界外争主权、
本文标题:福建省闽侯二中五校教学联合体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0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