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专题10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1.历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工场。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①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2.变革的原因(1)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变革的根本原因。(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内在的需要。(3)经济危机、战争的发生以及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4)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5)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新要求。[针对训练]1.(2019·河南八市联考)1933年,德国推行“四年计划”,挪威社会民主党派开始采用“计划”一词,英国政府部分官员组织了一个不分党派的智囊团体,称作“政经计划会”。这表明()A.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共识B.国家干预经济渐成为共识C.经济危机逐渐得到缓解2D.各国陆续推行法西斯体制B[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体制,材料中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实行经济计划,但都不是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中实行计划指导,反映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各国在1933年制订经济计划,没有介绍其效果,故C项错误;对经济实行计划指导不属于法西斯专制体制,故D项错误。]二、苏俄(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探索调整主要内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商贸:取消自由贸易;分配:义务劳动制(1)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做深入剖析。(3)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新经济政策农业:固定的粮食税;工业: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商贸:允许自由贸易;分配:按劳分配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建立集体所有制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农场自主权;提倡种玉米等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上,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进行经济改革,后又转向政治改革[针对训练]2.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租让制后,最初出租企业的租金采用实物形式。用生产出来的产品偿付,后来则大部分采用货币形式支付。这一支付形式的变化()A.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负担B.旨在排挤私人独占企业C.促进了工农业经济交流D.进一步活跃了商品市场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促进苏俄国内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恢复私人企业等措施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中提出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未排挤私人独占企业,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围绕企业的交租方式,未涉及农业,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租金从“实物形式”到“货币形式”,可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重视市场和商品经济,故D项正确。]3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2)都对苏联模式进行过改革。(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2.不同之处(1)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苏共(布)十四大上。(2)开始改革:中国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3)改革结果:中国改革成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几位领导人的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4)结果不同的原因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做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②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苏联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③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④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针对训练]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3—1940年苏联经济发展产品单位1913年1928年1940年钢百万吨4.24.318.3煤炭百万吨29.135.5166石油百万吨9.211.731电力十亿千瓦时2548火车头传统单位418478928拖拉机千辆—1.231谷物百万吨80~827395.5糖千吨1290128321504棉织物百万米222726783954——摘编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材料二1952—1975年中国粮食产量年份195219621965196619671968196919701975粮食(百万吨)164154194.5214218209211240284.5——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苏联经济发展状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表格信息可知,虽然苏联的谷物、糖等产量在1928年有过下降,但到1940年全部大幅增长,其他产品产量亦是呈上升趋势,由此可知,1913—1940年苏联经济整体上发展迅速;材料一表格中所列产品多为重工业,且增长数值明显,由此可知重工业发展较快;相比之下,材料一表格中的谷物、糖、棉织物等农业和轻工业产品增长幅度不大,由此可知此阶段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表格信息可知,1952—1975年中国粮食产值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并不是直线上升,在1962年有过下降,之后上升,到1968年前后又有所下降;第二小问,结合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背景可知,粮食生产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国家开展经济建设;1962年下降是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1968年前后下降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答案](1)概况:整体上经济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快;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2)趋势:整体上呈增长态势;1962年下降,1968年前后有所下降。原因:国家开展经济建设;下降是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本文标题: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2 专题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整合提升教学案 人民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3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