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这主要源于古代的()A.禅让制B.宗法制C.世袭制D.分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这主要源于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B正确;禅让制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A;世袭制是继承制度,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C;分封制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D。所以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是高考重要考点。宗法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可算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同时也要注意联系生活中的诸多现象,诸如对清明节祭祖,家谱族谱,姓氏辈分,祠堂,光宗耀祖观念,重男轻女观念等,体现的是宗法制度带来的影响。2.“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答案】C【解析】-2-从“鲁、卫、晋、齐”可以看出这些都是西周的分封制下的封国,再根据“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看出,这是分封制的对象,因此本题涉及到的是分封制,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禅让制主要是传贤不传子;B选项是王位继承的关系问题,材料没有涉及;D选项郡县制是秦朝的政治制度,材料中只涉及到了西周。点睛:本题涉及到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我们首先可以将制度进行划分,可以根据时间划分几个阶段,因为材料中涉及到的是商周时期的事情,故可以排除A、D选项,再根据具体内容确定本题选择C选项。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A项和B项知识错误,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比较论证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分封制。4.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A.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B.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县制从根本-3-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C;分封制、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B、D与此无关,排除。【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相对于分封制”切入,结合郡县制的特点进行思考。5.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用:“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A.皇帝处理一切事务B.皇帝独尊C.三公九卿形同虚设D.皇权至高无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可知,皇帝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处理一切事务”不符合史实,并且材料内容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特点,没有体现皇帝是否处理一切事务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特点,没有体现皇帝对什么东西独尊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在有很高的地位,而不是形同虚设,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有关三公九卿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6.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的三公九-4-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君主权力在不断加强,宰相权力在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因此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涉及的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及军机处与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有直接的关系,而不是提高办事效率,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代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而不是“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故C选项错误;材料要求回答的是中央机构改革中一贯的理念,而不是强调对制度的不断完善,故D选项错误。7.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政治结构是A.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D.从民主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凸显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特征,贵族政治是以血缘世袭为特征的,所以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也就是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答案选C,ABD三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8.公元前74年,汉武帝之孙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27天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材料信息表明汉代A.全面推行分封制度B.郡国并行弊端初显C.宗法观念荡然无存D.侯国曾经归郡管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可知“海昏侯”曾经为豫章郡所管辖,故D项正确。A项,题干现象为汉代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郡国并行的的弊端,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宗法观念,排除。9.“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5-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B.集体统治到个体统治的转变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周王是天下的“共主”,但各个诸侯国有较大的自主权,权力世袭,体现了贵族政治的特征。秦汉以后实行中央集权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全部由皇帝任免,他们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皇帝成为天下的“独主”,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征,所以这一变化反映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诸侯和天子共治;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政治体制的变化而不是从分裂到统一的变化;D选项错误,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仅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对这一变化最准确的描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0.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修谱”、“宗族”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重视血缘和家世门第。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最重视家世门第,世族为防止家世血统混淆,为防止庶族假冒士族,世家大族便编写家谱,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世卿世禄制实行于先秦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察举制是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其选拔标准是德才,不是门第出身;D选项错误,科举制开始实行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6-11.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科举制与汉朝、魏晋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其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惟才是用”之外,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还在于A.有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B.有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和豪强对政治的垄断,平民也可积极参与其中,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答案选C,A项表述并不准确,BD两项说法错误。考点:科举制的影响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科举制的影响的分析,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一种重要制度,不等同于教育制度,其最主要的职能是为中央集权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科举制的内容②科举制的影响和作用③科举制的演变。12.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答案】B【解析】【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的运转方式: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再具体事务交由六部执行。故材料中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并交由工部开展执行,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13.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傅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祜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7-A.参知政事B.中书省C.门下省D.尚书省【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从材料信息来看,崔祐属于审议部门的官员,所述部门应当是门下省。故答案为C项。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排除A项;中书省负责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D项。14.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A.派文臣做知州B.设“三衙”,收精兵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选儒臣”、“分治大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前朝地方武将割据地方的弊端,宋代派文臣做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设“三衙”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与派遣儒臣治理地方无关;C选项错误,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是宋代中央削弱地方财权的措施,与派遣儒臣治理地方无关;D选项指的是宋代的禁军制度,与派遣儒臣治理地方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5.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B.消解相权,强化皇权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D.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答案】B【解析】-8-【详解】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北宋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故选B。宋代重新划分部门职能,目的是强化皇权,故排除A。宋代军队方面实行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防止武将叛乱,但这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故C项不是核心,排除C。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不是加大而是削弱各部的权限,D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的掌握,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基础题,难度不大。16.元世祖继位后,废除唐宋以来的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并由皇太子挂名担任中书省的长官。这一措施的积极作用在于A.提
本文标题: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625 .html